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杜衍禮:粵贛古道是嶺南歷史文化的重要縮影

杜衍禮:粵贛古道是嶺南歷史文化的重要縮影

粵贛古道是嶺南古道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貫通粵贛兩省、聯繫中原與嶺南的重要紐帶,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載體。廣東省河源市是著名的客家城市,粵贛古道見證了客家人艱辛的生存發展史。近日,記者走訪了河源境內的部分古道,並專訪了河源市博物館館長杜衍禮。

古道連接「客家古邑」

《中國社會科學報》:河源段古道資源豐富。請您簡要介紹河源古道的分布和保存現狀及其特色。

杜衍禮:粵贛古道河源段主要分布於河源市和平縣、連平縣和東源縣境內,向北接通江西贛州龍南縣,向南可通過水道連接河源城區,總長約254.13公里。其全線均鋪有石條、石塊,有的地方沿著山嶺砌有近百級台階。

從秦漢至明清,被譽為「客家古邑」的河源境內擁有十數條縱橫交錯的古道,它們或為兵家要道,或為經商通衢,貫通粵贛兩省,是古代東江上游各地的重要聯繫紐帶。目前,這些古道多數已被毀或殘缺不全。此次發現的部分古道之所以保存完好和相對連貫,是因為其修築在如今已人跡罕至的九連山脈中。

古道是文化之道

《中國社會科學報》:從很大程度上說,古道是文化之道。河源是典型客家文化城市,古道沿線也有很多傳統客家古村落。在您看來,古道和客家文化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

杜衍禮:河源作為純客家地級市,是客家文化的起源地之一和嶺南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也是嶺南北接中原的主要通道之一。

古時,古道是傳遞文書、運輸物資和人員往來的重要通道,因石砌驛道平整,減少了泥濘險阻,所以在驛道上走路或騎馬都非常快捷方便。因此,粵贛古(驛)道河源段就猶如現在的「粵贛高速公路」,源源不斷地將中原的商品、文化、人才輸送到南方,也將來自海外的多元文化源源不斷地傳至內地。

中原移民文化是客家文化的主體。歷史上,粵贛兩省之間有多次人口遷徙,客家先民或通過東江水域一路南下,或通過山間小路翻山越嶺遷徙移居,在河源地區形成大量聚落與村鎮。粵贛古道作為山間遷徙通道之一,客家先民順著古道從江西龍南遷至和平浰源,並一路南下,翻過重重高山來到連平、東源等地區聚居。客家人的歷史就是一部人口遷移史,不同姓氏族人所居的不同村落中,形成不同文化特色、習俗、方言。這一點在粵贛古道河源段沿線的何新屋、北聯古村等古建築、古村落都有體現。

《中國社會科學報》:古道沿線文化遺迹較多。據您了解,河源境內的古道沿線有什麼重要的考古發現?

杜衍禮:河源市文物部門已在古道沿線發現眾多文物點和古遺址。例如,連平忠信鎮福興橋,大湖鎮廣濟橋、廣濟塔、何新屋,綉緞鎮關爺埂古道,和平縣青州鎮風門垇古道、關爺廟、阿髻缺茶亭、揚里垇茶亭,熱水鎮下合棟茶亭、上合棟茶亭,浰源鎮北界下山茶亭,東源雙江趙佗故城等。

眾多的古橋和茶亭,有力地證明了這些古道曾是行人和客商往來的交通要道,在歷史上曾興盛一時。現在,部分茶亭還依稀可辨古時驛站的影子。例如,和平縣青州鎮阿髻缺茶亭,雖然整個建築已有些破敗,但茶亭屋檐下兩邊的長條石凳仍在,石凳長約20米,可供數十人同時在此歇腳、避雨。茶亭旁邊有驛站,設4個房間、1個水池、1個廚房、1個廳堂和驛長住房。驛站門前還有一副對聯,字跡依稀可辨,上書「已繞九折上五埂,再登百步顯雙峰」。現場的一塊《重修阿髻缺碑記》記載著此茶亭修建於乾隆五十一年(1786),此後還經歷過多次重修。

從和平縣青州鎮往熱水鎮一直往北,在該縣浰源鎮還有一處茶亭,叫「界下山茶亭」,亭匾上書「贛粵第一關」,亭聯書「贛嶺萬商雲集奇峰堪注目,粵界千關跋涉辛勞且宿肩」,以證此處是粵贛省界。

此外,河源市和平縣大壩鎮上正村古遺址群被廣東省古迹保護協會評選為「南粵古驛道重大發現」。該古遺址群出土陶器、原始瓷器、石器、玉器及青銅器等珍貴文物1000餘件,其時代由新石器時代晚期延續至戰國時期。該遺址還清理出包括墓葬、灰坑、灰溝、房址與柱洞在內的大量先秦時期重要遺迹。尤其是不同時期的墓葬形制與隨葬品組合,反映出不同的喪葬習俗與禮儀制度。

多管齊下推動古道保護工作

《中國社會科學報》:近年來,廣東非常重視古驛道的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河源在古道的保護和活化利用方面進行了哪些探索,做了哪些工作?

杜衍禮:目前,河源市政府已成立河源市粵贛古(驛)道河源段保護利用工作領導小組。該小組由分管副市長牽頭,組織多部門研究開展保護利用工作,並制定印發了《河源市粵贛古道保護和修複利用工作計劃》。同時,根據《廣東省南粵古驛道線路保護與利用總體規劃》,為整合河源市粵贛古道及沿線資源,推動古道保護和修復工作,河源市重點修復了粵贛古道東源段、大湖—熱水段,總長度約87.48公里,總投資約6452萬元。此外,河源市博物館還獲得了廣東省文物局的100萬元專項資金,用於聯合河源市所屬五個縣的文廣新局做好粵贛古驛道河源段五個典型路段共約37.7公里的清理修復和標識系統建設工作。

通過古道及歷史遺存修復、標識系統建設、配套設施建設等工作,河源市政府致力於把古道打造成為「升級版」綠道,從而進一步推動古道的保護和活化利用,助力古道沿線村莊經濟發展和精準扶貧,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塑造粵贛古道文化之旅品牌。

2018年10月21日,河源市在連平縣大湖鎮舉辦了南粵古驛道定向越野大賽。大賽前後共吸引近萬名群眾來到連平體驗賽事、感受紅色文化、觀看非遺展示、品嘗美食、領略田園風光。2019年2月24日,2019粵贛古驛道河源連平桃花節徒步活動在連平縣上坪鎮拉開帷幕。活動吸引了廣東省內外6000多名徒步愛好者前來參加,一同穿行粵贛古驛道,賞上坪萬畝桃花。同時,河源市博物館還通過主辦粵贛古驛道(河源段)學術研討會,收集整理古驛道沿線古建築資料和歷史文化信息以及相關傳說故事。河源市博物館還聯合廣東省博物館舉辦「驛路同游」研學活動,擴大了粵贛古道河源段的影響力。

原標題:粵贛古道是嶺南歷史文化的重要縮影——訪河源市博物館館長杜衍禮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張卓晶 排版編輯:張卓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開創中非研究工作新局面
俄羅斯研究中心揭牌儀式暨中俄地方合作研討會在京舉行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