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諸葛亮若除掉這四個人,蜀漢未必早亡,也不會被史料抹黑!

諸葛亮若除掉這四個人,蜀漢未必早亡,也不會被史料抹黑!

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必然會產生恩怨;有朝堂地方就會有黨爭,有黨爭的地方必然會產生政敵。

就拿三國的蜀漢集團來說,劉備去世後諸葛亮成了實際的領導者,所謂「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

然而蜀漢政權內部派系林立,有荊州派、東洲派、益州派。諸葛亮就面對著諸多政敵,除了敢於跟他叫板的李嚴外,還有三個潛伏的政敵。

如果諸葛亮除掉這四個政敵,蜀漢未必早亡,諸葛亮的名聲也許會好一點,不至於被史料抹黑。

但是諸葛亮為了不讓劉禪心生疑慮,有時候又不得不對自己的政敵持包容態度——如果對異見者趕盡殺絕,確實也對季漢丞相聲名有損。

敢於公開叫板的李嚴

李嚴是劉備一手提拔起來的,因為他是東州派中的荊州人,劉備提拔他大有為了協調內部關係的用意。

劉備入蜀之時,李嚴在綿竹進行了短暫抵抗之後就投降了,而且投降之後的官職也不大,只被劉備任命為裨將軍。

熟悉漢朝軍銜的讀者都知道,裨將軍就是低級將軍,王莽改制的時候授諸縣長官裨將軍。魏、晉、南北朝的時候,位於諸雜號將軍之末。到了隋朝,裨將軍只有九品,隋煬帝看著這軍銜太小,乾脆給取消了。

所以為什麼說:三個臭裨將頂一個諸葛亮,就是因為裨將軍很微小或者能力不強,才用來作這個比喻。

然後李嚴逐步升遷,從犍為太守、雜號興業將軍一直做到了「輔漢將軍領郡(犍為)如故」,這個時候他的職務遠遠小於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魏延,跟趙雲的翊軍將軍是一個級別。

但是因為在先伐魏還是先伐蜀的問題上產生分歧之後,李嚴迅速超越魏延甩開趙雲,直接被越級提拔為尚書令。

尚書令是個文官,但是卻兼任中都護統內外軍事,而且爵封都鄉侯、假節,跟丞相諸葛亮的武鄉侯分享軍政大權。

諸葛亮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這才聯合荊州集團、益州集團擺平了李嚴,把他趕回老家種地去了。

但是我們卻驚訝地發現,諸葛亮擺平了跳出來爭權的李嚴,卻忽略了三個更危險的敵人,有時候隱藏得越深的敵人越危險,就是這三個隱藏極深的政敵,毀了諸葛亮畢生心血。

其一是劉禪身邊的機要秘書——郤正

郤正,字令先,郤正的祖父是個大貪官,在漢靈帝期間當益州刺史的時候橫徵暴斂,被老百姓幹掉了。

郤正的父親跟隨孟達一起投降了曹魏,被任命為中書令史。

郤正不知道為什麼沒有追隨父親投奔曹魏,而是留在了蜀漢並且混進了行政中樞,從秘書吏混成了秘書令,掌管蜀漢政權機要文書。

按照時間推算,正傳中說郤正跟死太監黃皓:

比屋周旋,經三十年,皓從微至貴,操弄威權,正既不為皓所愛,亦不為皓所憎,是以官不過六百石,而免於憂患。

從這段記載中我們能發現兩個問題:

第一,諸葛亮應該是見過甚至面試過郤正的,因為蜀漢滅亡(263年)前三十年,公元233年左右郤正就混到了劉禪身邊,而諸葛亮是公元234年十月薨逝的;

第二,郤正很低調,也很圓滑,掌握大量機密卻不顯山不露水,符合一個高級潛伏者的基本特徵。

蜀漢滅亡,投降書是郤正親自操刀捉筆,看那投降書寫的引經據典文才飛揚,一定是事先準備好的——看郤正其他文章就知道,他並不是一個下筆千言一揮而就的快才。

更重要的一點,是晉武帝司馬炎在泰始八年親筆寫的表彰令「正(郤正)昔在成都,顛沛守義,不違忠節。」郤正守的是哪家的義,為誰盡忠節?

作為隱藏最深的潛伏者,郤正很低調,低調到諸葛亮都沒發現這個最危險的敵人之一。

其二是聯手「唱衰」蜀漢的譙周和杜瓊

他們是蜀中集團利益的代表著,一直對荊州集團入主西川心懷怨念。

譙周和杜瓊曾經公開拿「天象」說事兒,這段現在看來別有深意的對話,被譙周的學生陳壽一字不落地記載在《三國志》中。

本來陳壽是為老師辯護,但是我們卻能從這段對答中看出他們包藏的禍心。

因為那段對話越琢磨越有深意,所以原文轉述。

當時譙周問杜瓊「昔周徵君以為當塗高者魏也,其義何也?(這話擺明了是誘導)」

杜瓊回答:「魏,闕名也,當塗而高,聖人取類而言耳。」

杜瓊反過來問譙周:「寧復有所怪邪?」

譙周攤攤手裝糊塗:「未達也。」

杜瓊這才說出了答案:「古者名官職不言曹;始自漢已來,名官盡言曹,使言屬曹,卒言侍曹,此殆天意也。」

這一問一答的意思再明顯不過了:蜀漢必亡,曹魏必將一統天下。

陳壽以這段話來證明自己的老師譙周和杜瓊有先見之明,吳蜀歸魏是天命所歸。

但這純屬欲蓋彌彰自打耳光——曹魏也沒笑到最後,三馬食槽之後,吳國是280年滅亡,而司馬炎已經在265年滅了曹家而稱帝了。

雖然預測不準,但是卻也坐實了譙周和杜瓊早有背漢降曹之心。

事實上劉禪還想退守南中做最後抵抗,是譙周「力排眾議」,把主戰派駁得啞口無言。

其實孤軍深入的鄧艾已成強弩之末,如果姜維及時回援、東吳唇亡齒寒儘早發兵,即使不能聚殲鄧艾於成都,也可以從容退保南中以圖捲土重來。11

其三:《三國志》的作者陳壽

陳壽當然是很嚴謹的史官,這點我是很敬佩的。

但是畢竟陳壽的父親曾受過諸葛亮的處罰,要說他對諸葛亮一點怨恨都沒有那是假的。

陳壽作《三國志》的時候,曹魏是「本紀」可以解釋為以曹魏為正統,陳壽投降後吃人家的飯,可以理解。

但是在《蜀書》中把劉焉劉璋放在第一篇,就頗有點噁心劉備得蜀不正的意思。也可能是陳壽純粹按益州統治者的先後順序排放,以利於我們閱讀。

至於陳壽為什麼記恨並抹黑諸葛亮,房玄齡在《晉書·卷八十二·列傳第五十二》中有明確詮釋:

壽父為馬謖參軍,謖為諸葛亮所誅,壽父亦坐被髡,諸葛瞻又輕壽。壽為亮立傳,謂亮將略非長,無應敵之才,言瞻惟工書,名過其實。議者以此少之。

「議者以此少之」,就是後人因為陳壽寫史夾帶了私心私貨,所以大家對他的評價都降低了。

其實在陳壽寫的《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幾句話就把諸葛亮寫成了曹操司馬懿:「亮之素志,進欲龍驤虎視,苞括四海,退欲跨陵邊疆,震蕩宇內。

連曹操也說「若天命在我,我為周文王」,而在陳壽眼裡,諸葛亮比曹操的志向還遠大——比曹操志向還遠大,那成什麼了?

【考考你】

喜歡本文,點亮在看,分享看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國故事 的精彩文章:

曾國藩:境界高的人,有兩大貴相
韓國人奉他為戰神,號稱兩戰消滅40萬唐軍,網友:他是中國人

TAG:三國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