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找到你了,曹楊新村的「小毛頭

找到你了,曹楊新村的「小毛頭

65歲的居振強扭頭看向了窗外。他家窗台上擺了一排大小不一的玻璃瓶。春日陽光穿過這些瓶子,在他深色的毛衣上打出五彩斑斕的光影。這讓我一時恍惚。於我而言,這確實是一段「時光穿越之旅」。

1959年10月1日,《解放日報》上刊載了一張照片,講述了一位普通工人居永康,全家從一條破船上搬到了曹楊一村居住的故事。

版面左下角,是居永康一家人

如今,老居一家怎樣了?那一次搬家,對居永康的一家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我想找到居永康,或者他的兒孫,聊一聊這些往事。經過一番努力,我最終找到了照片里的「小毛頭」——眼前的居振強。

望著照片里的居永康,居振強說:「如果父親還在,今年已經101歲了。」

寅豐毛紡織廠在哪?

《解放日報》在「慶祝建國十周年畫刊」上刊載的這張照片,配文如下:「十年來,上海新建了各種住房四百六十八萬平方米。在市郊闢建了曹楊、控江、鞍山、長白等三十四個新村。寅豐毛紡織廠工人居永康一家,解放前住在一條破船上,解放後搬進了曹楊新村。」

這張照片中的居永康,身穿長褲和白色長袖襯衣,衣袖捲起。他的妻子身穿綠色上衣坐在床沿,照片中還有3個孩子,其中一個女孩約摸四五歲,另外兩個孩子年紀尚小,看不出性別。

線索就這麼多。要憑這隻言片語在偌大一個城市找人,談何容易?

人能走動,廠子相對固定一些。我決定從居永康的工作單位——寅豐毛紡織廠入手。

在網上搜了一下,「寅豐毛紡織廠織造分廠」的地址是曹楊路1451號。問了一些曹楊地區的老居民以及對上海紡織工業比較了解的老人,又有了一些新信息:有人說,寅豐毛紡織廠在「蘇州河遊艇會附近」;有人說,廠子在「莫干山路M50附近」;還有人說在「昌化路橋附近」。

曹楊路1451號現場已是一個大工地,施工銘牌上寫著「軌交14號線工程土建6標真如站」,工地周邊是一些已關門的海鮮商行、水產公司大閘蟹批發區,顯然正在經歷一場地區轉型。

「昌化路橋附近」和「莫干山路M50附近」其實是同一個地址。在那片區域,路的一邊是在建的天安陽光廣場,另一邊就是M50。現代和文藝氣息交織,和紡織廠搭不上關係。

最後一站,我去了大渡河路160號上海遊艇會。這個地方在古北路橋下面,像一個公園。

上海遊艇會 茅冠雋 攝

實地探訪找不到,我開始想其他辦法。在1994年出版的《上海毛麻紡織工業志》一書中,我終於找到了關於這家毛紡廠的資料。

寅豐毛紡織廠建於1938年,當年是農曆丁寅年,故定名為寅豐。創辦之初,這家廠專為福新麵粉廠織制麵粉袋。1950年8月,這家廠接受國家加工訂貨。1953年10月,還是首批承接出口蘇聯呢絨任務的企業之一。1966年10月改名為國營上海第十毛紡織廠,1979年9月恢復原廠名。關於這家廠的記錄,到1992年底便戛然而止。

老居一家還在曹楊新村

我後來想到,不如通過朋友聯繫曹楊新村街道看看。街道宣傳幹部思路非常活絡:我們可以發條微信,大家一起找!很快,「大美曹楊」微信公眾號上,一則特殊的「尋人啟事」發了出去。帖子發出去不到一小時,後台已有不少留言:「我有他們家一套照片!」「住曹楊一村×××號×室,去找找看」「有需要聯繫我」……

今日的曹楊一村 茅冠雋 攝

寫第一條留言的是街道檔案館的工作人員。在他那兒,我確實看到了居永康的很多其他照片:入住曹楊新村前,一家人在船上的最後一次午餐;在眾人的鼓掌歡呼中,和妻兒站在新居前合影;搬進新房子後,興高采烈地布置房間……「這個人當時肯定是先進,是勞模,好多資料照片拍的都是他!」寫第二條留言的是居永康家的老鄰居,留言里提供的地址是我最終找到居永康家的關鍵線索。

有了地址就好辦。我直接找到了曹楊一村源園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潘斯一。潘書記早年當過兵,行事爽快,一口答應:「老居嘛,我知道,是個老黨員,現在還住在那個老屋裡,我帶你去見他!」

今日的曹楊一村。茅冠雋 攝

潘斯一說的「老居」,是居永康的兒子中的一個——居振強。上門拜訪並不順利,幾次敲門都沒人應——據說老居夫婦倆有時去兒子家帶孫子,不住在這裡。走訪撲了空,但潘斯一一路給我講了不少曹楊新村的故事。

曹楊新村是新中國第一個工人新村,始建於1951年,次年竣工。1952年6月25日,114位勞動模範和先進生產者代表遷入曹楊一村,他們在各廠工人的敲鑼打鼓歡送中,乘著十幾輛卡車來到這裡。「當時,工人模範們胸戴紅花,被簇擁著走進新家。要搬進來也不容易,條件非常苛刻,還要經過政審的。」

居永康當年搬入的「豪宅」,如今已有近70年房齡。茅冠雋 攝

居永康一家入住新房子,不僅改善生活,也提升了尊嚴(曹楊新村街道提供)

曹楊一村,一共有50多棟蘇聯式的農莊建築。這種房子冬暖夏涼,通風、採光都很好。每棟小樓原來是兩層,後來又加了一層,每層三個房間,一樓一大兩小,二樓三樓兩大一小,大間22.6平方米,小間13.8平方米,一戶人家住一間,每層樓廚衛合用。老居家的房子位於曹楊一村「二工區」,是底樓大間,有獨立衛生間。

這家人的故事漸漸清晰

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清晨,我接到潘斯一的電話:「今天老居在家,和他約好了,趕快過來!」

居振強家22餘平方米被隔成了兩間小屋,南側一間小屋是卧房,床鋪上鋪著一條上世紀的「國民床單」,上面的圖案是只鳳凰。北側一間是客廳,廳里窗明几淨,陳設簡單,一張八仙桌、一個大櫥、一張沙發、一台電視和一台電腦,電視柜上放著一個還在走的三五牌座鐘。

居振強家的三五牌座鐘。茅冠雋 攝

居永康是2000年因腦梗過世的,當時82歲,他的妻子走得更早,1998年過世。自1952年遷入曹楊一村以後,居永康帶著妻子兒女,在那間小屋子裡生活了近半個世紀。

居振強告訴我,寅豐毛紡織廠確實在蘇州河畔、昌化路橋附近,只是上世紀90年代已關停。「父親原來是廠里的機器檢修員,是個勞動模範,母親也是那個廠里的織布工人。」在居振強的描述里,這家人的故事漸漸清晰——

居永康是從蘇北隨著父親來到上海的,因沒有地方住,就一直住在一條破船上。他13歲就進了工廠當學徒,後來去了寅豐毛紡織廠,是廠里最早的一批工人之一。此後他一步步自學,兢兢業業,成了廠里技術過硬的機修員,也在廠里收穫了愛情,廠里還給他安排了新家。

搬入曹楊新村前,居永康一家就住在一艘破穿上(曹楊街道提供)

搬入新居,一家人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曹楊新村街道提供)

今日居振強家中,陽光灑滿小屋。茅冠雋 攝

彼時正值上海紡織工業的上升期。《上海毛麻紡織工業志》中記載,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流行卡其列寧裝、中山裝,上海毛紡行業調整產品結構,開發精紡產品和大眾化粗紡產品。1951年,全行業實現利潤944萬元。

居振強告訴記者,《解放日報》老照片中的「一大二小」3個孩子,並不是居永康的全部子嗣。在更早的一張照片中,居永康夫婦和孩子在遷入新居前,最後一次在船上吃飯,照片中有4個孩子。居振強排第五,出生於1954年。

「我記得很清楚,那時候房間里的傢具只有一張桌子和一個櫥,其他地方都擺上床鋪被褥,用來睡覺。」後來,兄弟姐妹們漸漸長大離開,這間老屋裡只剩下了居振強夫婦倆。

居振強夫婦

年輕時的居振強一家

「父親沒有什麼故事,一輩子就是干。我一直記得,小時候他和我們講,人要老實本分,工作要踏踏實實,不論家裡外面都不能說謊。我這一輩子,也一直遵循著父親的教誨。」居振強說,自己1970年到1976年期間在四川當過6年兵,1973年入黨,退伍後回到上海工作,換過單位和崗位,5年前退休。

歷經近70年風風雨雨,工人新村最近準備要進行成套改造了。「希望讓住戶們住得更舒服些。」潘斯一說。

採訪結束,我走出居振強家。路上車水馬龍聲不絕於耳。我扭頭回望了一眼曹楊一村,樹葉細縫中透過的陽光照射在外牆上,留下一個個迎風搖動的圖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想追求的女性不理自己,男子兩次撥打110報警舉報對方違法:「希望警察能幫忙找人」
上海曾是知名消費品牌集聚地,今天要重塑品牌競爭優勢該從哪些方面著手突破?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