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顓頊大帝——華夏史前文明融匯合流的奠基人

顓頊大帝——華夏史前文明融匯合流的奠基人

(北方玄武大帝畫像)

編者註:王松林、田佳訓提供的《薩滿文化和中華文明》,原文比較長,所以我們分為幾個專題發表,已經發布的文章有:

2月18日發表文章《薩滿神論與北方薩滿神系》。

2月19日發表文章《薩滿聖壇上的女神王國》。

2月20日發表文章《薩滿「多層天穹」觀與「三界」說》。

2月21日發表文章《「三魂說」與薩滿魂化觀念》。

2月22日發表文章《「靈魂飛翔」與薩滿脫魂術》。

2月23日發表文章《觀氣——薩滿原始氣運觀念》。

2月24日發表文章《「火練金神」與薩滿鍊氣功》。

2月25 日發表文章《薩滿神判觀念與卜筮、占夢術》。

2月26日發表文章《薩滿神歌——高深莫測的語言魔法》。

2月27日發表文章《薩滿神諭的內容與形態》。

2月28日發表文章《薩滿面具的分類與原始功能》。

3月1日發表文章《鄂倫春族薩滿神偶與神像》。

3月2日發表文章《錫伯族薩滿驅邪的心理療法》。

3月3日發表文章《薩滿服飾功能結構與象徵符號》。

3月4日發表文章《薩滿神帽造型類別及象徵意義》。

3月5日發表文章《薩滿神鼓、法器種類及應用》。

3月6日發表文章《薩滿選徒、授技與承襲儀式》。

3月7日發表文章《神樹崇拜與滿族的神桿祭祀》。

3月8日發表文章《動物崇拜——原始氏族生存意識的反映》。

3月9日發表文章《鄂倫春族鹿崇拜民俗與藝術》。

3月10日發表文章《古代民族的熊崇拜與圖騰意識》。

3月11日發表文章《「熊節」——奇異的北方薩滿祭俗》。

3月12日發表文章《北方民族的「骷髏神」——不可思議的祖先神崇拜》。

3月13日發表文章《「神狼」形象及其原始文化內涵》。

3月14日發表文章《滿族薩滿祭祀的氏族保護神》。

3月15日發表文章《薩滿祭類祭程的上古遺風》。

3月16日發表文章《原始部落的薩滿雪祭大典》。

3月17日發表文章《薩滿鷹祭與滿族鷹舞》。

3月18日發表文章《清代宮中祭祀與「堂子祭」》。

3月19日發表文章《薩滿「家祭」與滿人祭祖》。

3月20日發表文章《大地崇拜的古俗與地神祭》。

3月21日發表文章《山神與山崇拜的薩滿文化內涵》。

3月22日發表文章《遼代契丹民族對日月的崇拜》。

3月23日發表文章《英雄時代的薩滿文化史詩》。

3月24日發表文章《輝煌的創世神話——《天宮大戰》》。

3月25日發表文章《《烏布西奔媽媽》的薩滿文化蘊含》。

3月26日發表文章《盜火英雄——中國神話的普羅米修斯》。

3月27日發表文章《光怪陸離的薩滿神話故事》。

3月28日發表文章《「滿族說部」與薩滿口碑傳承》。

3月29日發表文章《哈薩克史詩的薩滿文化意蘊跡》。

3月30日發表文章《《尼山薩滿》——神歌說唱文學》。

3月31日發表文章《「伊瑪堪」中的薩滿祭神儀式》。

4月1日發表文章《維吾爾族原始形態的動物崇拜》。

4月2日發表文章《鄂溫克人的紐拉薩滿與「斡米那楞」節會》。

4月3日發表文章《達斡爾薩滿起源與神靈崇拜》。

4月6日發表文章《科爾沁蒙古草原「燒博」的傳奇》。

4月7日發表文章《敖包——北方游牧民族的守護神》。

4月8日發表文章《西南少數民族的薩滿文化遺俗》。

4月9日發表文章《納西族原始宗教舞蹈——東巴舞》。

4月10日發表文章《薩滿「跳神」原始表現形態》。

4月11日發表文章《薩滿神舞與滿族古舞》。

4月13日發表文章《「二人轉」與薩滿祭祀歌舞》。

4月14日發表文章《原始宗教色彩的薩滿岩畫》。

4月15日發表文章《薩滿剪紙文化內涵與藝術特色》。

4月16日發表文章《神工鬼斧的圖騰柱雕塑》。

4月17日發表文章《「祭神樹」與原始氏族的聖婚儀式》。

4月18日發表文章《揭開「牛河梁女神」朦朧的面紗》。

4月19日發表文章《鹿石——阿爾泰草原文明的歷史見證》。

歡迎大家共同學習和討論,歡迎提供寶貴意見。

顓頊大帝——華夏史前文明融匯合流的奠基人

中華,是祖先的國土,文明的始源。每一個中華子孫都依戀自己的祖國,都為中華文明的璀璨歷史而驕傲。這種靈魂深處的歸屬感與自豪感,早已凝結到海內外華夏裔種的血脈之中。

文明,是一個社會文化概念,也是一個歷史文化概念。數千年的文明不是出於上帝之手,而是中華祖先睿智與創造融匯的結晶。文明是清泉,源於高山,始為沼澤;文明是溪流,晶盈透徹,偶有漣漪;文明是江河,奔騰不息,一路歡歌;文明是大海,包納百川,波濤壯闊。總之,文明是一切人類精華凝結的集合體。而沿著歷史的江河逆流而上,去探析中華傳統文明的最初源頭,無疑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大事情。

本世紀50年代,著名的考古學家李濟先生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兩千年來,中國的史學家們上了秦始皇的一個大當。這就是,秦始皇修長城遮住了人們的視線,長期以來,人們一直把中國古代史看作是長城以南的事情。事實上,漢以前我們中國人列祖列宗的活動範圍並不是以長城作為界限,尚若認為中國的文化及民族都是長城以南的事情,我們就會犯一個很大的錯誤。中國人應該多多注意北方,這也是中華民族列祖列宗棲息坐卧的地方,忽略了歷史的北方,我們的民族及文化的早期發展情況,就會沉沒在漆黑一團的混沌世界。」

李濟先生的警示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人們習慣了周朝之後方有正史的說法,習慣了以炎黃、儒道為本源的正統文化,習慣了以長城為界輿劃分文明的慣習。即使發現了商王朝的甲骨卜辭,且《尚書·多士》有載:「惟商先人,有冊有典」,也認為商代僅是信史而非正史。對那些考古發現的圖騰徽銘,更是不屑一顧。當位於遼西牛河梁女神殿遺址被發現時,人們終於驚奇地瞪大了眼睛,那氣勢恢宏的史前建築,那神采飛揚的女神頭像,5200多年前紅山文明的部族祭壇,居然出現在長城以北的夷狄之地,實在出乎世人之意料。《光明日報》報道:「遼西牛河梁女神殿大型女神頭像和大量生殖女神裸體陶質塑像以及豬龍的出土,說明東北遠在五千多年以前已進入極為繁榮的母系社會末期,具有國家雛形的原始文明社會。」我們贊同這一結論。

位於西遼河流域的女神殿和祭壇的不斷發現,以及同時期的出土文物,包括薩滿文化與巫文化的異同研究,引發了我們對北方文化源流的深度思考,特別是與華夏史前文明的內在聯繫。這是一個深層次的歷史文化課題,涉及到文化的多元性和大文化融合概念。許多學者曾提出,在中華原生態文明的發展史上,曾形成兩大母源文化區,即東夷民族的太陽文化區與阿爾泰—通古斯民族的薩滿文化區。歷史證明,兩大文化區之間的碰撞,可能產生新的文化形態或文化層,而碰撞的邊緣地區是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最快的地區。從這一文化理念認知的前題出發,我們就容易對紅山文化現象作為合理的解釋。紅山文化區正處於兩大血緣族群原始文化創生區域的交匯處,是以兩大母源文化激烈碰撞形成新的文化雛形,其新的文化層即是紅山文化所表現出來「天地人合一」的華夏祖先神崇拜以及傳統祭祀文明禮儀,紅山時代所處的地理區位與歷史時空,以及考古發現及史料告訴後人,被譽為北方天帝的顓頊,是華夏酋邦社會史前文明融匯合流的奠基人。

中華古籍記載的「五方天帝」之說,源自古星宮太微學說的蒼帝靈威仰、赤帝飆怒、黃帝含樞紐、白帝招矩、黑帝汁光紀。五帝之府:蒼曰靈府,赤曰文祖,黃曰北斗,白曰顯紀,黑曰玄矩;唐虞謂天府,夏謂世室,殷謂重屋,周謂明堂,皆祀五帝之所也。班固曰:「德合天地稱帝」。五方天帝,天人感應,正是華夏民族世代奉祀的祖先神。他們都曾為一大主源族群的宗主領袖,並因主持「萬國盟會」而「王天下」,為華夏史前文明的融合與進步做出了卓越貢獻。在中華五方天帝中,顓頊大帝恐怕最不為人所知悉。也許,喜歡文學的人從小說中杜撰得知,北方真武大帝,又名玄武,手下統領五大雷神、龜蛇二將,僅此而已。而歷史上真正的顓頊大帝的文化形象,鑒於距今已約有5500年左右,歷代所述無多,只能依據現有史料和考古學資料加以探索。不可否認的是,華夏古族方國大聯盟初始於軒轅黃帝,但「兩元一統」史前文明社會則開創於顓頊時代。到了奉祀白帝的秦王朝橫掃六合,天下一統,重塑「五方天帝」中華大一統思想,《呂氏春秋》以太昊為東方天帝,炎帝為南方天帝,黃帝為中央天帝,少昊為西方天帝,顓頊為北方天帝。這說明,顓頊的歷史功績和地位,早已為古族方國普遍認同,並不為朝代的更迭所撼動。

那麼,顓頊時代特徵和歷史功績有哪些?他一生活動的中心區域在哪裡?為什麼把他奉為「五方天帝」之一?我們還是從顓頊「絕地天通」說起,來了解這位功蓋古今、名副其實的「北方天帝」吧!

「絕地天通」,這是一個現代人所不熟悉、難以理解的詞句。其本意,是把世界分成天、地、人的不同層次和確定祭司、巫覡在層次間的溝通關係。《尚書·周書·呂刑》載:顓頊「……乃命重、黎絕地天通,罔有降格。」《國語·楚語下》記有:「昭王問於觀射父曰:(周書)所謂重、黎實使天地不通者,何也?若無然,民將能登天乎?對曰:非此之謂也。古者民神不雜,……及少昊之衰也,九黎亂德,民神雜揉,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為巫史,無有要質。……顓頊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使復舊常,無相侵瀆,是謂絕地天通。」所謂「民神雜揉,不可方物」,是指民神混雜,人人均可通神,世界沒有了規矩,分不清層次;而「絕地天通」斷絕了平民與天神相通的道路,使民神各守其職,恢復世界正常秩序。這場變革的實質是宗教政治化,是原始宗教儀式上升為國家政治的標誌,通過徹底的社會意識形態的變革、將中國導入階級社會和文明時代。從這個意義上講,「絕地天通」不亞於一份憲法宣言,也就是說,顓頊時代是中國氏族制和奴隸制社會之交的最初轉折點。

顓須是一位大有作為的聯盟共主。他清楚地看到,要在聯盟制基礎上真正建立起華夏一統的酋邦社會,除了依靠軍事征服之外,還要藉助原始宗教之力,這是酋邦社會體制的兩大支柱。此時的顓頊,高瞻遠矚,因勢利導,所謂「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潔誠以祭祀」,這正是他的改革方針和政策,說明他對原始宗教文化理解和造詣很深,社會變革具有強烈的針對性。通過頒布政令,「民神分業」,「絕地天通」,以王權控制神權,把宗教作為王權統治的重要工具,這是一種開創性的政治宗教見解,是一次深刻的意識形態與文化革命。顓頊重新構築了中華古代上層建築的基本框架,即把精神世界分成不同的層次,天與地是最高層次,溝通天地屬於共主專利,為統治者所獨佔特行,即便是巫覡和薩滿,也被剝奪了祭天祀地之權,只有大祭司才被特殊授權,代替共主舉行祭天禮,傳達天命。這種巫王合作型的政權形態,神權和王權被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融聖俗權於一體的絕對權力體系。這也是將古代社會劃分為階級的萌芽與前奏,在當時「家家祭祀,人人通天」的社會環境中,確實引起了社會意識形態的急劇變化。正是這場變革,使軒轅顓頊集團取得了天命與正統的合法地位,王權第一次凌駕於神權之上,人類的思維再不受制於氏族制度,在觀念世界裡出現了社會整體的全能一元神,「共主」真正變成了代表天命的人間帝王。

關於「帝」的含義,研究者頗多。《逸周書》云:「德象天地曰帝。」朱熹《周易本義》曰:「帝者,天地之主宰。」張榮明先生在《中國文化的帝與宇宙生成原型》一文中,通過考證甲骨文與金文中「帝」的寫法分析認為:「它表示蒼穹之上的宇宙起點,或天上的創造世界的最高神靈。『十』或類『十』字型是古代文化中一種象徵,是人類心靈中一種『原型』,它象徵著宇宙的生成和演變模式,暗示著人類對那造就宇宙的『絕對精神』的嚮往,遠古的聖賢在創造『帝』字的時候,自然而然地利用了人們共同的心理模式,用以表示創造並主宰世界的最高神靈,這大概應是『帝』字所會之意的真實內涵。……帝體現了獨特的政治文化精神,伴隨著天人感應學說的完善,蘊生出風流千古的燦爛文明。」眾多的史籍資料表明,中華帝文化是「天人合一」的產物,是現實社會中「王」在神權觀念中的投影。有學者從「禘」字人手,解析帝文化的起源。禘,始見於《左傳·僖公八年》記有「禘於大廟」。漢許慎《說文解字》釋:「禘,禘祭也。從示、帝聲。」這裡,帝制與廟祭相關。史載:「夏後氏祀於暗,殷人祀於陽」,以此可以推測,禘祭之源在西北,紅山為廟祀之始。《史記·封禪書》謂:「或問禘之說,孔子曰:『不知。知禘之說,其於天下也視其掌。」集解孔安國注「為魯諱也」。此皆因魯為周公旦封國,孔姓氏族為玄鳥後人,其承襲代表的正是東夷太極陽鳥文化之真諦。

天道陰陽,人道鬼神,天人合一,帝王之道。這可謂顓頊大刀闊斧地進行社會和宗教變革的最終目的。「帝者,禘也,象所承也」,就是說,「帝」象徵著可承天之運,降臨於人間。於是「帝」的尊號也產生了。帝王之道,始於建典,與天相合,順天應命。說明白些,天即是帝,帝即是天。在這種權力體系中,權力的代表者以統轄天地萬物的至上神的身份出現,聖俗權被一個人或極少人所壟斷。天為乾、為圜、為玉、為金、為首、為尊、為健、為君、為父。對那些敢於違背天命的,自然由帝代天討伐。《國語·周語》記載,顓頊高陽氏大軍,先後擊敗共工氏和三苗,橫掃九黎之地,毀其神壇,掠其財富,剿滅其族,驅人為奴。史前中國自顓頊時代,開始邁入奴隸制社會,奴隸工役的大量集中使用,使社會生產力明顯提高,這也是進入文明時代的基本標誌。其實,從顓頊帝死後的葬制,亦能夠看到奴隸制的影像。《山海經》載:「顓頊葬鮒魚山之陽,九嬪葬其陰。」帝顓頊以九嬪陪葬,應為「人殉」,決非妃子們死後再一個個葬入陵墓。華夏古族皆以九為「極數」,九嬪可能九個嬪妃,也可以指更多的女子。母系氏族社會尊貴的女子,成為男人的財富和殉葬品。一代天驕成吉思汗身後,各蒙古氏族選出50名靚麗少女為其殉葬,即為佐證。顓頊葬制,以男為陽,以女為陰,帝葬山南,嬪葬山北,蘊含著古東夷陰陽文化的真諦,同封建社會的帝後合葬亦有所不同。

顓頊大帝的另一歷史功績,是推動華夏古族方國告別圖騰時代。從半人半獸、半人半神的野蠻混沌世界,劃分為人獸、人神有別,引導社會進入文明時代。《左傳·昭公十七年》郯子曰:「昔者黃帝氏以雲紀,故為雲師而雲名;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大昊氏以龍紀。我高祖少昊摯之立矣,鳳鳥適至,故紀於鳥,為鳥師而鳥名」,「自顓頊以來,不能紀運,乃紀於近,為民師而命以民事」。顓頊以「民事紀」,說得明明白白,即便是大角之星、麒麟之謂,也並非一般意義上的氏族圖騰,而是天穹崇拜的祭祀徽銘和祥瑞稱謂,這樣才能同顓頊的宗教變革達成歷史的同步。

回過頭來,我們再來追述顓頊大帝的顯赫出身及其統轄的中華天國。

據《魏書》《帝記》載:「昔黃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內列諸華,或處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國有大鮮卑山,因此為號。其後世為君長,統幽都之北,廣漠之野,畜牧遷徙,射獵為業。黃帝以土德王,北俗謂土為托,謂後為跋,故以為氏」。《山海經·海內經》載:「黃帝生昌意,昌意生韓流,韓流生顓頊……」。上述的「子」、「生」,皆為族屬關係。因此,我們沒有必要去追究顓頊究竟是黃帝的孫子還是重孫子。古人無法掌握記錄大尺度時間的方法,往往把遠古信息中那些相距久遠的事件疊壓成彼此相隔很近的事件,有學者稱之為「時空壓縮律」。這一點,不知把多少研古的學者引入歧途,從而得出錯誤的學術結論。特別是司馬遷著《史記》,《五帝本紀》言中華上古「自黃帝至堯、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十代相傳,九夷六狄七戎六蠻,都成了黃帝一姓族國。後人以訛傳訛,唯司馬公之說為正統,將伏羲始創八卦太白歷和象形文符為始端的中華太古文明史,壓縮為5000年。其實,《五帝本紀》本身就同春秋五帝德論和秦代《呂氏春秋》五方天帝說相矛盾,對中華古國文化史缺乏實證,疑點重重,近年有學者言其偽誤不無道理。因此,我們只要解讀顓頊是軒轅黃帝的族裔就夠了。最重要的還是探討對其本人歷史功績的評價。

對這一點,《五帝本紀》中記敘得既詳細又清楚:「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材以任地,戴時以象天,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潔誠以祭祀。北至於幽陵,南至於交址,西至於流沙,東至於蟠木。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這哪裡是在講述人間的帝王,既便後世小說中的玉皇大帝或北方神話中的天神阿不凱恩都力,恐怕也不過如此吧!有學者研究認為,顓頊形象是一位大巫師、大薩滿,此言尚不足矣!看過司馬遷史書中的評述,簡直就是統領「三界」的天帝,無論是眾神所依,還是百姓所棲,都在其砥屬之域。文中之譽透露出,顓頊高陽氏作為那個時代的政治領袖和宗教領袖,融會中華太陽文化與薩滿原始宗教為一體,胸懷之廣,氣魄之大,是一般上古帝王所難以比擬的,不愧為締造華夏酋邦社會史前文明的北方天帝。

顓頊最早活動的區域在北方。《爾雅·釋天》曰:「顓須之虛,虛也。北陸,虛也。」即遠古星圖中「虛宿」照耀下的白山黑水之域。《山海經·大荒東經》云:「少昊孺帝顓頊於此,棄其琴瑟。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淵。」甘淵是羲和浴日之處,其地在東海之隅的少昊之國。此句可以解讀為顓頊統領了少昊陽鳥族群,但這一領袖地位是建立在承襲少昊衣缽的基礎之上,文詞中含有「浴日」原始宗教洗禮的影像。史謂顓頊為孺帝,系指其「生十年而佐少昊,二十而登帝位」(《繹史》卷七引《帝王本紀》);所謂「棄其琴瑟」,當指顓頊拋棄了薩滿原始宗教多神崇拜,而接受東方崇日民族的太極榑桑陽鳥文化。少昊金天氏為「日月天父」,顓頊師從少昊,稱高陽氏。《呂氏春秋·仲夏紀·古樂》載:「帝顓頊生自若水,實處空桑,乃登為帝。」起源於西北的軒轅顓頊集團,之所以能夠喻為華夏正統,先進文化的認同是根本因素。關於顓頊時代華夏兩大血緣及文化族群歷史性大融合這一點,過去的研究者很少提及。因為,它不僅涉及到人類學、考古學、民族學、語言學和姓氏學,還應參照先天易學、薩滿教學、圖騰文化以及古代氣候學、地理學、環境史學等多學科的綜合研究成果。

前蘇聯人類學研究成果認為,體質人類學意義上的蒙古人種,可劃分為南亞集團、東亞(遠東)集團、北亞或西伯利亞集團,還有北極集團。據他們廣泛收集的原始顱骨學資料分析,蒙古大人種的主要特點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周口店山頂洞人的顱骨)就開始形成,後來,體質人類學的蒙古大人種分為兩支:大陸支和太平洋支,這兩支在顱高和一些其他特徵上有差別。生活在東北亞、北亞的古人類,主要是東亞(遠東)集團和北亞集團。把古人類學和民族人類學資料同考古學、民族學和語言學對比,可以斷定,東亞集團是在蒙古人種太平洋支的古代變種的基礎上形成的,其形成地域是江淮沂泰和長山太白,包括東瀛三島、朝鮮半島及黑龍江中下游濱海地區。阿爾泰—通古斯語系民族大多屬於大陸支蒙古人種。學界共識,亞洲東部的所有現代民族語言集團都經過了很深的種族混合,而且能夠斷定,他們都是在多種體質人類學成份基礎上形成的。在古代中國境內的蒙古人種兩大支系的大致分界線,是沿著興安嶺和蒙古高原的東南邊緣伸展的。這一點,同中國歷史上軒轅顓頊集團和東夷三大族群,以及極北地域的肅慎古族分別大致對應。結合薩滿文化和圖騰文化的考察分析,古代肅慎族亦可能同曾生活在黑龍江中下游的古亞細亞人有關。根據中國學者研究成果,就體質人類學意義考察結果,這些古亞細亞人,包括今棲居於北極的愛斯基摩人的顱骨,同周口店山頂洞人頭蓋骨,明顯存在體質人類學方面的種源關係。依據上述顓頊時代的史學資料和人類學研究成果綜合分析,我們是否可以作出這樣的判斷,在顓頊時期,北方軒轅顓頊集團、東夷崇日族群建立起最初的華夏民族大聯盟。這從北方通古斯語族、蒙古語族的圖騰崇拜中,既有軒轅族的熊、虎等獸圖騰,又有少昊族的陽烏圖騰,由此可窺見一般。

現代人囿於人類文化的現成狀態無法領會渺茫遠古的文化創生,但透過古老的圖騰影像我們卻能窺視到人文之初的古史信息。要知道,在原始氏族社會,圖騰猶如現代人的姓氏,是不能隨意使用或更替的。鄂倫春人在相親時,女方先要詢問男方的氏族圖騰,同圖騰不婚的習俗保留了數千年之久。《山海經·大荒東經》中的空桑之野,有顓頊國、氐人國和諸多顓頊少昊聯姻氏族的圖騰影像。《大荒東經》載:「有人焉三面,是顓頊之子,三面一臂,三面之人不死,是謂大荒之野。」這裡的「三面之人」與「不死」,只能以薩滿觀念解釋,即為戴著三張面具,所謂「不死」,即人的面具分別代表著「三魂」或前身、今世和來世。「有羽民之國,其民皆生毛羽。有卵民之國,其民皆生卵。」「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顓頊生歡頭,歡頭生苗民,苗民厘姓,食肉」。「羽民之國」,是指鳥圖騰的古族方國。所謂「有翼」,又為顓頊之後,顯然為複合圖騰。《大荒南經》記載有「顓頊國」,地標應在長白山南麓,毗鄰少昊之國。這說明,古代東北亞、北亞區域內,既有「羽民之國」,又有複合圖騰的融合氏族。而「顓頊國」進入少昊之國的核心區域,則標誌陽鳥圖騰族群接受了顓頊的政治統轄,籠罩在顓頊高陽文化圈之中。《楚辭·遠遊》亦云:「考玄冥於空桑」。玄冥,亦曰河伯、冰夷,顓頊之佐,北海之神。《抱朴子·登涉篇》:「稱河伯者,魚也。」《博物誌異聞》:「(河伯)長人魚身」。《酉陽雜俎·諾皋記上》:「冰夷人面魚身」。《莊子·逍遙遊》:「北溟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魚圖騰的玄冥氏曾是北方最大的土著民族之一,《山海經》載有41種魚圖騰影像,僅次於鳥圖騰影像的54種。加之後世「殷人禘嚳而郊冥」(引自《禮記·祭法》),「玄冥氏之位如白帝」(引自《新唐書·志第二》),揭示出殷商王族為少昊玄冥聯姻集團。這些,都表明夷夏兩大族群在長白山地區,發生了民族血緣與原始文化的歷史性大融合。正是依靠兩大族群的力量,顓頊取代炎帝族裔共工黑龍氏(蛇圖騰)而成為北方大帝。《山海經·大荒北經》還記載顓頊墓「爰有丘久、文貝、離俞、鸞鳥、皇鳥、大物、小物。有青鳥、琅鳥、玄鳥、黃鳥、虎、豹、熊、羆、黃蛇、視肉、璇瑰、瑤碧,皆出衛于山。」根據牛河梁女神廟出土文物參照,此皆為古族方國玉雕釉陶圖騰祭器。從中亦可看出,帝顓頊時代,北方的鳥、獸、魚圖騰古族開始融匯合流,這不能不說是顓頊的歷史性創建與貢獻。

文化的多元性產生於不同的社會經濟形態,不同文化的融合則會產生新的文化層。透析中華傳統文化,作為以狩獵、游牧為社會經濟基礎的北方民族的薩滿文化,同以農桑經濟為基礎的東夷民族的太陽文化,在五千多年前的顓頊時代發生了文化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包括超自然的天穹崇拜、對日月星辰及太陽神鳥的崇拜、外在相似的薩滿與巫,以及陰陽八卦、鬼神觀念、星占文化等。在顓頊高陽氏的旗幟下,古族方國大聯盟打造血脈華夏、中華民族的雛形,以帝王文化為核心形成了顓頊高陽文化圈。《天官書》曰:「中宮大帝,其精北極」。「北極,天之中,陽氣之北極也。」《易·說卦》云:「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蓋取諸此也。」若以古代紅山為太極之中,「震位」東北,「巽位」西南,說明顓頊大帝統轄著從黑龍江出海口到巴蜀古國的遼闊疆域。遼東半島的丸都古城,正應於「離」位。「萬物皆相見」,互市也!「聖人南面而聽天下」,聽政也!顓頊之前,華夏盟會以合符、公祭、歲貢、互市及頒布曆法為主要議程。顓頊則「南面而聽天下」,說明古代中國進入了帝王統治時代。丸山古都,龍盤虎踞,洞溝之野,神壇林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遠古政治文化中心,正是華夏酋邦社會史前文明的光輝寫照。

顓頊大帝管轄的地域範圍,包括《山海經》中的「少昊國」。一些學者將《山海經》中「東海之外有大壑,少昊之國」中的「大壑」定位於美洲科羅拉多大峽谷,顯然不妥。不要忘記,同樣是《山海經》所述,在「少昊國」之東還有「肅慎國」,而根據眾多史籍記載,古代肅慎人的傳統領地,是在今黑龍江中下游直抵鄂霍茨克海,這與後世挹婁、黑水靺鞨的控制區是一致的。何況,古東海為今日本海,日本列島外側,尚有一望無際的太平洋。古人是不會這樣記述地理位置的,更不會把太平洋視為東海。少昊陽鳥圖騰古族,在全球海水大回潮的波峰期,曾長期生活在大荒之域的長山太白。東方神話中的「瀛壺閬苑」、「蓬萊仙境」,是拓荒先民美好的家園。陽鳥文化是長白山文化的真諦,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曾以少昊高陽族裔為主體建立了少昊國、先商燕國、商蓋古國、夫余國、王滿朝鮮、高句驪國、渤海國、大金國、後金國等民族政權,這些族國的神性觀念都明顯為天地崇拜,而非原始薩滿教的多神崇拜和靈魂崇拜,「卵生」、「水生」神話更是東方民族的傳統習俗。唐代渤海史常提到的「舊國」,即為「少昊之國」。《大荒東經》記載有大人國、小人國、媯國、中容國、君子國、司幽國、白民國、青丘國、黑齒國、困民國、玄股國、塤民國、女和月母之國,多謂「帝俊(鵕)」族裔。其中「困民國,句姓而食,有人曰王亥」。這位王亥即商人的高祖亥。甲骨卜辭的亥字偏旁為隹、為鳥,是商人鳥圖騰標識。相傳王亥發明牛耕、牛車,從事畜牧,以貝為貨幣在古族方國之間進行貿易,並確立用十天干為商王名號。《後漢書·東夷傳》載:「昔堯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蓋日之所出也」,並云:「夏後之時,羲和淫湎,廢時亂日,胤乃征之」。看來,「大壑」沒有那麼遙遠,「暘谷」就在長白咸境。唯有如此,才能正確解讀《山海經》中關於顓頊、帝俊、帝舜的大量記載,以及原始薩滿文化與太極陽鳥文化的融合衍化,把中華史前文明的地理坐標落到實地。這些也正是文化人類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對於顓頊成為政治領袖和宗教領袖,作為炎帝族群首領的共工表示出不滿。炎帝共工氏以龜蛇為圖騰,是強大的東夷太古族群。古籍有載「共工氏以水記,故為水師而水名」,「昔共工霸九州」,當是以龜蛇、形水、尚黑為標識的北方天帝,史稱共工黑龍氏。《淮南子·原道訓》載:「昔共工之力,觸不周之山,使地東南傾。與高辛爭為帝,遂潛於淵,宗族殘滅,繼嗣絕祀。」共工氏是上古遭滅族絕祀的唯一大族,其所犯下的是天理難容的「滔天大罪」。《史記》有載:「昔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這段話蘊藏的千古謎團,不為後人所知,歷來視為神話。這裡記載的無疑是上古時代所發生的真實事件,關係重大。這是因為,古人以「夫精神者,所受於天地」,天柱折,地維絕,則精神滅,直接觸及到神州古國數千年構築起的民族精神文化之根基。這一重大事件,也對東北亞原始酋邦社會的後期分化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

筆者認為,「共工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涵義,應與《淮南子·俶真訓》「歷陽之都,一夕反而為湖,勇力聖知與疲怯不肖者同命;巫山之上,順風縱火,膏夏紫芝與蕭艾俱死。」《論衡·命義篇》:「言無命者,聞歷陽之都,一宿沉而為湖;……命當溺死,故相聚於歷陽。」以及「東海之內,北海之隅,有國名曰朝鮮、天毒,其人水居,偎人愛之」等相關古籍佚文傳遞的歷史信息聯繫解讀。《海內北經》:「朝鮮在列陽東,海北山南。列陽屬燕」。「列陽」即「歷陽」,今吉林省集安市,古稱丸都。丸都蘊涵,文史意明。古者,五官以「東方為田,南方為司馬,西方為理,北方為司空,中央為都」;丸者,一氣相生之渾沌太極也!泰畤紫壇,建木天柱,居於天地之中,故謂「丸都」。昔共工與顓頊爭霸,將丸都以北不周山隅堤挖斷,引高山湖海之水淹沒洞溝神壇。《山海經·大荒東經》載:「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天台高山,海水入焉」,「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天,海水入焉」。加之不久後白頭山火山爆裂式噴發,颶風海嘯,洪波滔浪,畤壇沒頂,烈然毒霧,神木荼炭,造成「天柱折,地維絕」,「鳳來仙境」化為「天毒之國」。最古老的「八卦橫陣」畤壇毀滅,使神州天國的精神世界面臨崩潰,這不亞於天崩地坼的自然災難。《淮南子·兵略訓》曰:「共工為水害,故顓頊誅之。」所謂「滔天大罪」、「天理難容」,但「滅頂之災」,難以彌補。最終結果,它導致了「太古」時代的終結及華夏文明新的開端。史書有載:「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火監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鱉足以立四極,殺黑龍(共工氏)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其中,「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應為「北維」奠基之卜。筆者認為,這段話的喻意是以炎帝九族的黿圖騰四族酋領及蛇圖騰五族之首的黑蛇氏酋領作為祭祀的「犧牲」。相同歷史時期大溪文化城頭山古城東門外大型祭壇周邊的殉葬坑及大量的屈肢人殉犧牲,似乎為我們提供了考古學意義上的實證解答。如果聯繫到古希臘王公將自己最心愛的兒女獻祭天神以及印第安酋長自剖心臟祭祀太陽神圖畫的古文化蘊涵,對古人類大無畏的犧牲精神或許會有更深刻的理解。至於「天傾西北」包蘊之意,系指顓頊在雍東與紅山作祭壇神廟,重新建立華夏民族及酋邦社會的精神家園,這也是北方天帝顓頊偉大的歷史功績之一。

顓頊,中國歷史上這位偉大的帝王,把源於北方民族的薩滿文化,同東夷民族的太陽文化,融會貫通,以國家政治利益和民族進步為中心,毅然發動了「絕地天通」的歷史性變革,並以寬廣的胸懷促進華夏民族融合,其深邃的形象魅力為歷代所折服。顓頊宗教政治變革與民族政策取得了成功,華夏古族方國臣服,民族融合同化加速,神州疆域迅速擴展……。《淮南子·時則訓》記:「北方之極,自九澤窮夏晦之極,北至令正之谷,有凍寒積冰、雪雹霜霰、漂潤群水之野,顓頊、玄冥之所司者,萬二千里。」從所描述自然環境、生態狀況,此非白令海峽莫屬。顓頊時代征服北方冰原雪域的壯舉,體現了華夏先民的頑強意志和開拓精神。《五帝本紀》說舜、禹之時「北至山戌、肅慎,東至長夷、島夷」。《路史》亦載夏禹「外美州靡、息慎之功。」自古肅慎東至海,北不知所極。說明堯舜禹時代的古族方國大聯盟機體,卻也疆域廣闊無涯。《左傳·昭公九年》周人謂:「肅慎、燕、亳,吾北土也。」在其後的中華民族歷史進程中,由古代夷狄領袖而成為天下共主的,隋文帝、唐太宗都是顓頊集團發帝族裔的鮮卑貴種。耶律阿保機、阿骨打,亦不愧為一代雄傑。更不要說秦始皇、成吉思汗、康熙大帝創下的天驕偉業。這些歷史上的千古風流人物,把軒轅黃帝、顓頊大帝所開創的帝王文化不斷推向高峰,在中華文明史冊續寫出燦爛輝煌的篇章!

作者王松林、田佳訓

滿族文化網出品,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富察春兵 的精彩文章:

威嚴與華美大清朝龍袍
滿洲的燒鹿尾緣何被踢出「國菜」?

TAG:富察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