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新發現!孔子博物館發現《乾隆御定石經》初拓本

新發現!孔子博物館發現《乾隆御定石經》初拓本

日前,由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主辦、山東省古籍保護中心和孔子博物館承辦的「第四期全國碑帖編目與鑒定研修班」正在孔子博物館舉辦。此次研修班採取「理論+實踐」的教學模式,以孔子博物館館藏的碑帖拓片為教學內容,通過專家講授和學員實際操作,系統開展碑帖拓片的編目和版本鑒定培訓。

為了給學員提供更加具有代表性的碑帖鑒定樣本,在孔子博物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施安昌、國家圖書館研究館員冀亞平、北京大學圖書館研究館員胡海帆等三位碑帖研究專家對其館藏碑帖進行了初步鑒定和選取。其中,一部裝潢考究、拓印精良的御制墨烏金拓《乾隆御制石經》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從外觀看,這部拓本品相完好,經折裝裱,明黃封面,正中楷書「乾隆御定石經」題籤,翻檢內頁,御制墨色烏黑髮亮,字跡清朗,工楷蘊藉。

十三經是儒家的十三部經典著作,全部共63萬字,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爾雅》《孝經》《孟子》。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乾隆皇帝諭旨以金壇貢生蔣衡耗時十二年手書「十三經」為底本,「考定聖賢經傳中文字同異,歸於一是,使天下萬世學者有所師承遵守」,「刊之石版,列於太學,用垂永久」,稱之為「乾隆御定石經」,簡稱「乾隆石經」。經過三年刊刻,乾隆五十九年(1794)石經刊刻完工,成為歷代儒家經典碑刻中最後一部,也是最為完整、規模最大的一部。

雖然目前原石完整保存於北京國子監,但是經文早已損泐嚴重,因石經內少數文字屢被後人磨改,乾隆石經拓本存世有多個不同的版本,現可見者多為嘉慶八年(1803)重修和光緒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磨改後的拓本,而最早的乾隆版內府拓本卻十分罕見和難以認定。專家們現場根據文獻記載核對了磨改內容,如《尚書》「罔不袛肅」「罔顧於天顯民祗」,初刻為「袛」,後將右半「氐」改為「氏」,今孔子博物館所藏即為「袛」字,「厥德匪常」之「匪」,後改為「靡」,今見為「匪」,另外還有「九敘惟歌」之「歌」字,亦為磨改之前寫法,等等。專家們推斷,作為孔子故里孔府宅邸的特殊地位,這部重要的儒家經典《乾隆御定石經》內府拓本,很可能是當年清代皇帝賞賜給孔府的,並且極有可能是刻成之後墨拓頒贈的第一批,至於具體時間,或許孔府檔案和文獻會有所幫助。筆者求助於孔子博物館的同仁,他們找出了一部《續修曲阜縣誌》,其中記載嘉慶元年(1796)皇家曾將《乾隆御定石經》四十函二百六冊頒賜衍聖公。諸位先生大喜,這部《乾隆御定石經》初拓本,是這次碑帖拓片編目培訓班的重要新發現!除此之外,還有四部《淳化閣帖》、《懷素自敘帖》木刻拓本、《開通褒斜道碑摩崖刻石》乾嘉拓本等值得進一步研究。專家們認為,從來源、流傳和現狀等多個角度看,孔子博物館所藏碑帖拓本具有非常鮮明的孔府特色,人們對文物的保護功不可沒。

孔子博物館所藏《乾隆御定石經》中「袛」字

孔子博物館所藏《乾隆御定石經》中「匪」字

自4月10日此次碑帖編目培訓班開班後,老師們即以先理論、後實踐、再結合的方式,讓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員掌握了碑帖拓本編目的基本方法。學員們大多在各自崗位上有比較好的古籍編目基礎,各自館藏還有大量的碑帖拓本未曾編目,都非常珍惜這次難得的機會,學習認真,上手很快。利用晚上休息時間,冀亞平老師和胡海帆老師逐一審核學員編目數據,第二天向學員們反饋審校情況,大家的編目能力在不斷地實踐與總結過程中不斷提高。隨後,施安昌先生將以碑帖拓本實例為學員教授碑帖鑒定要點,孔子博物館也將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為培訓班提供更多不同類型的拓本,讓學員們在有限時間內掌握各種石刻的編目和鑒定方法。

2016年,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與曲阜文物局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書,在「中華古籍保護計劃」框架下,支持孔子博物館開展孔府古籍檔案文獻的編目普查、保護修復、整理出版、展覽展示、人才培養等工作,前期已經取得了多項重要成果。希望通過這次培訓,能夠帶動培養更多碑帖鑒定編目人才,在為進一步開展碑帖拓本的編目普查工作打下基礎的同時,系統整理出版孔府珍藏碑帖拓本,儘早呈現和服務社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歷史內參 的精彩文章:

牛達生:西夏活字印本的發現及其活字印刷技術研究
宋寶藍:中國古代先進的紙鈔防偽技術

TAG:中國歷史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