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林覺民,她叫陳意映,他們的故事曾震撼和感動了無數青年
「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汝體吾此心,於啼哭之餘,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
1911年4月,彼時辛亥革命已爆發多日,這一天,一位身懷六甲的女子從一位革命志士手裡接到一個包裹,不詳的預感在她心底蔓延,她雙手顫抖的打開包裹,裡面有一封信,熟悉的字跡驗證了她的預感,這是她丈夫給她的與妻書,同時也是她丈夫的絕筆信,多年後,這封與妻書出現在教科書里,震撼與感動了無數青年人,這個女人叫陳意映,而她的丈夫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覺明,他們的愛情凄婉動人。
1905年,中國還處在封建時代,那時的婚姻還秉承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林覺明和陳意映也不例外,彼時的林覺民十八歲,正是少年意氣風發時,陳意映十五歲,也正是一個女子如花綻放的年紀,本以為這場包辦婚姻會讓他們兩人相敬如賓的過一生,但幸運的是,紅蓋頭掀起來的那一瞬間,他們彼此一見鍾情,愛情就這樣毫無預兆的降臨在他們之間。
婚後兩人度過了一段非常幸福的時光,他們將自己居住的地方取名「雙棲樓」,在那裡他們聊詩詞歌賦,也談俗世生活,甚至兩人偷偷的開辦了一所私立學校,林覺明藉此機會將西方學說灌輸給更多青年人,讓更多人追求民主自由,而這似乎也為這對年輕夫妻後來的分別埋下了伏筆,他們始終走在那個時代的前面,當社會面對改革時,他們註定要犧牲。
婚後兩年,林覺民決定去留學日本,對於他的決定,妻子陳意映大力支持,自此,他遠赴異國,而她留在故國,為他贍養父母,照顧孩子。不同於當時許多離開故鄉,就會另有所愛的許多人一般,林覺明對妻子的思念不減反增,距離沒有讓愛變得稀薄,反而為愛增加了重量。
1911年的春天,林覺民歸國,以往他只有在學校放暑假的時候才回來,這次提前回國讓妻子和父親都感到意外,雖然他推辭說是學校放櫻花假,可細心的陳意映知道這一次她的丈夫一定在隱瞞著什麼。陳意映的直覺是對的,只不過她當時並不知道,林覺民隱瞞她的是自己早已經加入同盟會,此次回國就是為了參與起義。未知的恐懼讓陳意映夜夜懸心,直到1911年4月9日,林覺民再次離家,這份恐懼都未曾消散,那天陳意映和其他人一起在人群里目送丈夫,那是他們夫妻的最後一面,在最後的時刻,林覺民回頭再次深深的看了一眼妻子,目光深情,帶著不舍與眷念,也帶著決絕。
後來的一切如歷史記載,1911年4月27日,林覺民參加黃興領導的廣州起義,進攻總督衙門,不幸受傷被捕。入獄後進行絕食鬥爭,後被清朝殺害,葬於廣州黃花崗,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那一年,林覺民年僅二十四歲。
林覺民死後,妻子陳意映悲痛欲絕,如果不是林覺民的雙親跪下哀求,她恨不得隨林覺民而去,因為過於悲傷,她腹中的孩子早產,又因為過於思念亡夫,兩年後,陳意映抑鬱而終,世間夫妻情深者,莫過於此。
與妻書里,林覺民寫到:「吾愛汝至,所以為汝謀者惟恐未盡。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卒不忍獨善其身!」是的,林覺民是深深愛著陳意映的,可兒女情長終究難抵家國大義,於是他選擇了割捨小家成全家國,亂世之中,難得真愛,可真愛在亂世里,又太難走到最後了。林覺民等人的犧牲,打擊了清王朝的腐朽統治,削減了帝國主義國家的囂張氣焰,還在傳播了民主思想的同時,推動了民主革命進程,他們的犧牲,成全了家國大義,卻也辜負了自己的家人與親人。
在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有無數個林覺民,也有無數個陳意映,他們為了更多人,而犧牲了自己的幸福,也正是因為有了他們這樣的革命烈士與他們身後深明大義的家人,中國才在那個黑暗時代里迎來了光明。愛若有來生,願林覺民與陳意映能相守在和平年代,若無來生,也沒有關係,在世人心裡,他們永遠都是在一起的,一如他們也永遠在彼此心裡。
※歷史上最被低估的皇帝之一,曾為百姓免費扎針拔罐,可惜生不逢時
※荀彧之死背後有何真相?他到底是忠於曹操還是忠於漢室?
TAG:亭殿閣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