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不忍殺害太平軍十萬降卒,僧格林沁卻為此慘死無名小輩之手

不忍殺害太平軍十萬降卒,僧格林沁卻為此慘死無名小輩之手

清朝末年,僧格林沁領著他的蒙古馬隊馳騁中原,與南方的曾國藩並列為大清國兩大柱石。然而誰又能料到,一代名將、清朝鐵帽子王爺下場竟是慘死在捻軍無名小輩張皮綆之手。

很多人都習慣地將其歸結為「運氣不佳」,陰溝裡翻船固然有運氣的成分在,但僧格林沁的慘死很大程度是他的「心慈手軟」一手造成的。

不忍殺害太平軍十萬降卒,僧格林沁卻為此慘死無名小輩之手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從清末到民國,捻軍始終被稱為「捻匪」。這一方面是歷代王朝對起義軍的蔑稱,另一方面也是捻軍充其量就是土匪武裝,後期的強大也全部得益於太平軍。

學術界一般將捻軍起義分為兩個階段。前期為咸豐元年到同治二年,首領為張樂行;後期為同治二年到七年,捻軍內部分裂為東西兩捻,首領分別為賴文光和張宗禹。

捻軍的起源已無準確資料可查,目前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清初「白蓮教」起義失敗後,河南、山東、安徽、江蘇交接地帶的信徒以各種名號繼續從事抗清運動。

不忍殺害太平軍十萬降卒,僧格林沁卻為此慘死無名小輩之手

淮北平原地勢低洼、又加之黃河、淮河屢屢決口,使其成了全國自然災害最頻繁的地區之一。清末政治腐朽,官府既不治水,也不賑災,反而加緊搜刮百姓。在會黨分子的引導下,以打家劫舍、抗官殺差為生的「捻子」開始出現。

咸豐年間,皖北地區已經發展到了「村村有捻,庄庄有捻」的程度。咸豐五年,各地捻子公推私鹽販子出身的張樂行為盟主,標誌著捻軍的正式形成。

張樂行雖然自稱「捻軍」,但他們離正規軍的距離還很遠。首先一點,捻軍沒有任何政治理想,只以大碗喝酒、大秤分金銀為樂。這樣的部隊毫無軍紀可言的,所以太平天國始終無意兼并或收編捻軍,只是因為有共同的敵人,才與其保持合作關係。

不忍殺害太平軍十萬降卒,僧格林沁卻為此慘死無名小輩之手

在戰鬥力上,捻軍比土匪武裝強不到哪裡。八旗軍在太平軍面前雖然是蠢貨一般的存在,但在圍剿張樂行時卻差點找到了祖輩馳騁沙場的感覺。比如八旗軍統帥勝保在鎮壓太平軍時屢遭敗績,老佛爺一氣之下將其發配新疆。

捻軍與太平軍聯手後,朝廷因無將可用,勝保在此被啟用。勝保與張樂行打了大小68場仗,僅用三個半月時間就搗毀了捻軍老巢,後又在正陽關取得「淮南第一奇捷」。如果不是關鍵時刻太平軍李秀成出手相助,張樂行根本無法突圍。

捻軍後期戰鬥力飛升並不是自身變得強大了,主要是因為吸收了太平軍扶王陳得才余部,而一直主持剿捻的僧格林沁對此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不忍殺害太平軍十萬降卒,僧格林沁卻為此慘死無名小輩之手

湘軍圍困天京時,為了阻擊太平軍扶王陳得才十幾萬大軍的回援,朝廷給了僧格林沁調動沿線一切軍事力量的權力。僧格林沁也不負眾望將陳得才圍在了大別山之中,並成功用天京失陷的消息瓦解了陳部。

陳得才兵敗後自殺,但其手下的十餘萬部眾卻沒有隨他而去,而是等著僧格林沁給飯吃。中國曆來有著「殺降不祥」的說法,但是在鎮壓太平天國起義時,清軍將領,尤其是湘軍之間都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即殺光所有太平軍戰俘。

同以往的所有起義不同,太平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的全國性的宗教戰爭。西方雖然不承認洪秀全的拜上帝教,但這並不妨礙基督教文化對儒家文化發起挑戰。

不忍殺害太平軍十萬降卒,僧格林沁卻為此慘死無名小輩之手

曾國藩、曾國荃、李鴻章等身在一線的將領很快發現,長期接受拜上帝教洗腦的太平軍根本無法回到傳統禮教之中。最重要的是過慣了打打殺殺的日子很難耐得住平淡生活,一旦稍有不順,他們又立刻揭竿而起。

說到這裡,大家就能明白李鴻章為何在蘇州要一口氣殺掉幾萬降兵。湘軍將領們雖然嘴上不說,但每仗打完都是大開殺戒。僧格林沁此時卻選擇了履行諾言,除了處死個別將領外,將十餘萬部眾全部遣散回家,然而他們中的大部分前腳出了清軍的戰俘營,後腳又披上了捻軍的戰服。

早太平天國起義之初,滿漢將領都意識到太平軍野戰無敵,所以湘軍、淮軍才會大量購買洋槍與其打陣地戰。僧格林沁對扶王陳得才的勝利並不在軍事之上,而是打贏了心理戰。

不忍殺害太平軍十萬降卒,僧格林沁卻為此慘死無名小輩之手

經過十幾年的戰場洗禮,太平軍早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戰術戰法,他們的加入讓捻軍立刻脫胎換骨。與此同時,僧格林沁也意識到自己的一時的仁慈竟犯下如此大錯,於是又對捻軍又展開了鍥而不捨的追殲戰。

在山東曹州,僧格林沁以為自己終於將對手咬住,然而他卻不知這一切是捻軍的刻意安排。捻軍先是假裝失敗,引誘他進入伏擊圈,然後再用十萬大軍將他的三萬蒙古馬隊團團圍住。在突圍過程中,僧格林沁落了單,不幸被十幾歲的小將斬殺在麥田裡。

僧格林沁之死不僅意味著清政府最後一支嫡系部隊的滅亡,也標誌著騎兵時代的結束,但遺憾的是新時代也並不屬於已經熟練掌握了最純正蒙古騎兵戰術的捻軍。

雖然軍事實力大增,但流寇的本質並沒有發生變化,內部很快分裂為西捻軍張宗禹部和東捻軍賴文光部,最終被李鴻章和左宗棠聯手剿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料不輯 的精彩文章:

日軍侵略中國的軟性武器,日本如何成為世界第一大毒品生產國的

TAG:史料不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