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園不易繁殖的貓科動物:雄性常對異性失去興趣,養它要修魚池
文/大貓來了
在斯里蘭卡、印度、孟加拉等亞洲國家,生活著一種體型大約是家貓兩倍的小型貓科動物:它們身體健壯,脖子較短,皮毛十分緻密,體表布滿了一排排黑色的斑點;它們大多生活在沼澤地,過著半水生的生活,常常在水中捕食魚類和甲殼類;它們表面看上去溫順可愛,實際上性情兇猛,且十分不容易馴養,更是圈養環境下最難繁殖的貓科動物之一,因此很多動物園都沒有它們的影子——這種小型貓科動物就是漁貓,人們常稱其為「釣魚貓」。
漁貓在水裡捕魚的畫面尤其精彩,它們常採用以下3種方式進行捕魚:
(1)守株待兔法。漁貓會在水中選擇合適的位置,默默地等待著魚兒游過來,然後用靈敏的鬍鬚感應著魚兒遊動造成的水流波動,判斷好魚兒的位置後,就會突然展開攻擊,把魚兒捕獲。
(2)主動出擊法。漁貓有時也會潛入水中,靠著非凡的「潛泳」技術,在水中捕捉獵物(能做到這一點的貓科動物並不多,生活在美洲的美洲虎是其中之一)。
(3)不勞而獲法。貓科動物都是機會主義者,它們都喜歡不勞而獲的感覺。在水中,經常會有一些或大或小的魚兒因各種原因死去,然後漂浮在水面上。當漁貓見到後,就會不費吃灰之力將其佔有。有時我們可以看到漁貓叼著一隻幾乎和自己同樣重的大魚的畫面——這樣的大魚大多是運氣「爆表」的漁貓撿來的死魚或垂死的魚。
然而現在,漁貓已經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瀕危物種,在很多原本有不少漁貓出沒的地方,已經不能看到漁貓捕魚那精彩的畫面了。這主要是由於人類對環境的破壞以及對漁貓的過度獵殺造成的。在阿富汗,漁貓已經滅絕了(區域性滅絕);中國曾有漁貓分布,但已多年沒有漁貓出沒的報道,因此有人認為漁貓或許在中國也滅絕了。
為了保護這種美麗而又兇猛的小型貓科動物,對其進行人工圈養以及圈養條件下的繁殖試驗是必不可少的措施。這樣可讓人類對漁貓有更深的了解和認識,一旦它們可以做到穩定繁殖了,也可將其放歸野外,恢復野外種群。由於漁貓並不像家貓那樣容易伺候,因此飼養有漁貓的動物園常常要修建魚池來滿足漁貓天性的發揮。下圖為國外一個家庭飼養的漁貓在浴缸里捕魚的畫面。
然而,遺憾的是,儘管動物園都會對珍稀的漁貓進行無微不至的照顧,但別說「穩定繁殖」了,圈養條件下的雌性漁貓數年間能繁殖一次就足以讓人興奮不已。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圈養環境下的雄性漁貓常常會對雌性漁貓失去興趣,甚至在初次見面的時候會對其展現出非常強烈的侵略性,將其殺死。
在這一點上,漁貓和雲豹類似。因此,為了避免雄性漁貓殺死雌性漁貓,在它們交配之前,動物園往往會花費數周的時間讓它們相互認識——但這也不能完全保證雌性漁貓的安全。下圖為國外一家動物園一隻雌性漁貓成功產下幼崽的畫面,十分罕見。
對於漁貓,你還有哪些了解和認識呢?歡迎留言交流。(歡迎關注大貓來了,每天為你分享有趣的貓科動物科普知識。原創作品,任何平台抄襲必究。
※他是我國研究虎的先驅,改變了華南虎命運,40年前的觀點仍不過時
※為何要保護大型貓科動物?如果沒有它們,世界將會怎樣?
TAG:BIGCAT大貓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