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不會飛的鸚鵡?都是太胖惹的禍
羽毛艷麗、啼聲嘹亮的鸚鵡一直是愛鳥人士的寵兒,人們為鸚鵡發行紀念郵票、建立宣傳性的公益網站、成立保育協會和設定保護區等等,確保它們可以生生不息。位於加勒比海的多明尼加把鸚鵡奉為「國鳥」,該國的國徽上有一隻名為「西色羅」的金剛鸚鵡,它象徵了該國的獨立和自由。最讓人們津津樂道的,莫過於鸚鵡對人類語言惟妙惟肖的模仿,它們的「口技」在鳥類、以及整個動物界是無出其右,不過,鸚鵡沒有發達的大腦皮層、並不理解人類語言的含義,它們對人類語言的模仿僅僅是一種機械性的條件反射,即生物學層面上的「效鳴」行為。
幾乎所有的鸚鵡都可以翱翔於天際,唯獨一種胖乎乎、圓滾滾的鸚鵡想飛也飛不起來,它就是「鴞鸚鵡」(Strigops habroptila)。鴞鸚鵡是紐西蘭特有的一個品種,它們「以胖為美」、身體內儲存了大量脂肪,加之它們的翅膀過於短小、且缺少了控制飛行肌肉的龍骨,因此它們成了唯一的一種不會飛的鸚鵡。曾經,鴞鸚鵡是紐西蘭最為常見的鳥類之一,然而西方殖民者們踏上了紐西蘭的土地之後,鴞鸚鵡的棲息地遭受了嚴重的侵佔和破壞,殖民者們帶來的貓、狗、鼠、鼬等等外來物種大肆獵殺鴞鸚鵡,把鴞鸚鵡逼到了滅絕的邊緣——目前,全球僅剩下147隻成年的鴞鸚鵡——近日,一則好消息傳了過來,因紐西蘭的陸均松(Rimu)果實較為豐盛,鴞鸚鵡的命運出現了轉機。
(鴞鸚鵡)
紐西蘭的陸均松每隔3至5年會結出大量的果實——這是鴞鸚鵡最喜歡的食物——如此豐盛的食物是誘發鴞鸚鵡進行繁殖的重要因素,50隻雌性鴞鸚鵡中的49隻提前進行了繁育,已經孵化76隻雛鳥,新增雛鳥的數量打破了2016年繁殖期的雛鳥孵化記錄(即孵化了37隻雛鳥),據紐西蘭保育部(Department of Conservation)的研究人員估計,這76隻雛鳥中的四分之三可能會活到成年。鴞鸚鵡恢復項目的科學顧問安德魯.迪格比( Andrew Digby)介紹,今年陸均松結出的果實數量大大超出了50年以來的平均值,所有鴞鸚鵡都知道這是一個繁殖的良機,因此它們的繁殖時期提前了很多,也許一些鴞鸚鵡會繁殖兩次。
由於鴞鸚鵡的種群數量過於稀少,鴞鸚鵡恢復項目的研究人員給每一隻鴞鸚鵡都取了名字,比如蘿絲、霍克、蘇珊妮等等,而且每一隻鴞鸚鵡的身上都裝有智能發射器、它們的鳥巢里也裝有遙感監測系統,除此之外,雛鳥的生長發育階段,護林員們每一晚都要對雛鳥進行檢查,這樣的話,鴞鸚鵡的生存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障。
(鴞鸚鵡)
安德魯.迪格比率領的研究團隊在鴞鸚鵡的繁殖時期開展了全天候的觀察和記錄,包括它們晚上是否進行了交配、和哪一隻鴞鸚鵡交配、交配的時間長短和質量如何等等。他們還對每一隻鴞鸚鵡進行了基因組測序、為它們開發人工授精技術、調整和改善它們的飲食結構等等,以期達到最佳的繁育效果。
現如今,鴞鸚鵡在紐西蘭本島之外的兩個島上保護區中進行繁育,這兩個島嶼面積較小、且沒有獵食鴞鸚鵡的動物,有利於鴞鸚鵡種群數量的回升,等到鴞鸚鵡的種群數量達到500隻以上,安德魯.迪格比會把一部分鴞鸚鵡遷回紐西蘭本島的保護區中。
(鴞鸚鵡)
小考題:你認為鴞鸚鵡能否逃過滅絕的命運?歡迎你留言討論。
(本號專註於科技前沿、歷史拾遺、奇聞異事和人物品鑒,還望你的關注和訂閱,萬分感謝!)
※為何有人自私、有人無私?研究發現,催產素讓人變得更慷慨
※生命不是起源於深海?美國生物學家認為,生命起源於淺水池
TAG:品讀百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