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不知名詩人,因考試寫了一首不完整的詩而落榜,卻一詩成名
唐朝的科舉考試是以詩賦取士,但是對這所謂的"試帖詩"有嚴格的要求。初唐、盛唐時,規定為至少四韻八句,中唐時改為六韻五言排律——六個韻腳,十二句,六十個字,此外還要限題限韻。
但是在開元年間,有一位考生名叫祖詠,他只寫了個五言絕句,主考官一看,趕緊讓他重寫,可是這位祖詠先生卻個性十足,說了句"意盡"後便揚長而去。
祖詠的這首詩雖然不符合考試要求,但卻是寫得精鍊含蓄,俏麗樸實。王漁洋把它與王維的"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閑"及陶潛的"傾聽無希聲,在目皓已潔"相併列,譽為"詠雪"的最佳詩作。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賞析這首詩。
《終南望余雪》
唐·祖詠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鍾南山的北嶺特別秀美,皚皚白雪好像浮在雲端。雪後初情,林梢餘暉閃爍,暮色來臨,長安城又添了幾分寒冷。
祖詠通過對終南山陰嶺不同景物的描繪,聯想到積雪消融,林木明亮,城內增寒。詠物寄情,意境清新,意在言外,回味無窮。
詩題是"終南望余雪",就是在長安城望終南山的余雪。從"望"著眼,逐層分寫。
開篇寫山,總寫望的部位和概貌。山北水南謂"陰",終南山在長安的南面,所以說"陰嶺"。一個"陰",很是確切,因為"陰"才會有餘雪,為下文布好伏筆。"秀"是望的印象和感覺,是對鍾南山的讚美。至於怎麼"秀",則引出下句描繪。
接著寫雪。"積雪浮雲端",回應了上一句的"秀"的具體內容,切題中"余雪"二字。因為是余雪,山腰、山腳的雪已經融化了,剩下的就是山頂的積雪,也就是殘雪高山。王維《終南山》有:"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足見終南山之高。祖詠不愧是王摩詰的好友,他首先抓住了終南山的"高"。終南山高出雲端,雪在山頂,雲在山腰,雲是流動的,高出雲端的積雪在陽光的照耀下閃動著銀光。所以遠遠望去,給人的感覺就是雪浮在了雲上。
"浮"生動自然,形象傳神,化靜為動,既寫出山高,又表明雪後。可能有人會說,這句並沒有陽光啊?怎麼說到光映積雪了呢?這就在下一句作了補充。
然後寫樹。"林表明霽色",以"霽色"正面寫"余雪"。"霽":雪後初晴的陽光,它給"林表"塗上了顏色。"明"指天空晴朗。假如是一個霧霧蒙蒙的天氣,縱然終南山再高,卻也距離長安城六十華里,當然看不清楚它的真面目。一個"霽"字,讓"望余雪"成為了可能。只有在雪後初晴,空氣透明度極高時,才能看見"雪浮雲端",才能看見林木歷歷。而且這陽光照在樹梢上,終南山已經很高,樹在鍾南山上,且還是樹梢,還只有"林表"才有"霽色",這就表明西山已是日銜半邊,落日的餘暉平射過來,染紅了"林表",那當然也照亮雲端的積雪了。
"霽"與"明"互相映襯,雪後初晴,天空晴朗,浮雲擁著白雪,樹梢閃著余陽,層林染紅,多麼美的一幅畫面呀!層次清晰,色彩鮮明,形象遼闊深遠,清新幽淡。時間已是夕陽西下時,下面的"暮"已是呼之欲出。前三句通過望,陰嶺、積雪、雲端到林表,皆為望中所見。
結尾一句:寫望中所感,由寫景轉為抒情。
一場雪後,除了終南山山端余雪,其他地方多已融化,積雪融化要吸收大量的熱量,所以有"霜前冷、雪後寒"之說,自然要比平時冷一些,這是一個"寒";日暮之時,又比白天冷,日暮天寒,這又是一個"寒";望著夕陽映雪,寒光閃耀,讓人冷意驟增,這亦是"寒"。綜合上述,詩人頓時從有形有色的"余雪",聯想到無形無色的"余寒",從終南山的"雪",延伸到長安城的"寒"。
寫到此,"望終南余雪"的題目,確實已經完滿,意已盡,自然無需累贅,再寫當然就是畫蛇添足了。祖詠當年是否及第我們無從知道,但是,因為一首詩而不惜自己前途的人,從古至今,寥寥無幾,不能不說祖詠的"任性"。
試想,歷史上有多少應試詩?流傳下來的又有幾首?祖詠的《終南望余雪》被後世贊為史上最好的應試詩,且成為入選《唐詩三百首》中唯一的一首應試詩,足見它的高妙。
※三國時期中,雖能人輩出,但這三位卻是名副其實的最強謀士
※他終身不仕,終身不娶,卻寫了一首最美的愛情詩,讀完回味無窮
TAG:每天讀宋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