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五代時期佛教繪畫、人物畫在各種技法已臻成熟

五代時期佛教繪畫、人物畫在各種技法已臻成熟

人物面部用肉色渲染深淺濃淡,再罩以肉色調白扮,並於額、鼻、頦部染白色。原畫多為為絹本,背面著和正面一致的重色礦物顏 料、使色彩更顯飽滿、豐厚。此時期在美術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各種技法已臻成熟、完 備,代表了古代工筆重彩的最高水平。

《十六羅漢圖·諾距羅》 五代 貫休 絹本設色 縱129.1 X橫65.7厘米 (日)髙台寺藏

貫休(832-912),俗姓姜,字德隱, 婺州蘭溪(今浙江蘭溪)人,早年出家,號禪月大師。擅書法,工詩、畫。 畫中羅漢鷹目高鼻、雙手合十,有威猛之氣。人物頭、手的骨骼造型誇張,以墨色染出凹凸,具有立體感。 此圖體現出作者追求造型奇詭誇張 的藝術風格,帶有明顯的特色。

《十六羅漢圖·迴諾迴伐蹉》 五代 貫休 絹本設色 縱129.1 X橫65.7厘米 (日)髙台寺藏

此圖所畫迦諾迦從蹉尊者是古印度一位雄辯家。圖中羅漢手持拂塵坐於樹下,項掛佛珠,雙耳垂肩,雙眉垂至頰下,另 一手做著手勢,似正在辯論,身後古槐交錯盤繞,與人物造型合諧一致 ,線條舒緩流暢,人物刻畫細緻、生動、傳神。

《二祖調心圖》 五代 石恪 紙本水墨 縱35.5 X橫129厘米 (日)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石恪,生卒年不詳,成都郫縣(令屬四川省)人。畫風筆墨放逸,不專規矩。此圖表現禪宗二祖慧可和豐干祖師調心參禪的情景。畫卷中,慧可雙足盤坐於地,托腮沉思冥想,另一幅畫豐干伏於虎背。作品以強勁飛動和毫不經意的草草逸筆表現出高僧微妙深邃的禪境,開大寫意人物之先河 ,對南宋梁楷及減筆人物畫頗有影響。

《四天王圖》 五代 佚名 木質彩繪 縱124 X橫42.5厘米 蘇州市博物館藏

此圖表現的是佛教中的護法神四天王的形象。畫中天 王威武剛猛,怒目而視,腳踏猙獰猥瑣的鬼魅,形象形成鮮明對比。繪畫技法體現了唐代吳道子的畫藝,採用「蒓菜條」勾勒,鬚髮飛揚,衣帶飄舉。

《菩薩頭像》 五代 佚名 絹本設色 縱31.5 X橫27.5厘米 (德)柏林印度藝術博物館藏

此畫於二十世紀初在新疆東部地區被發現,後被德國人掠走。這一菩薩頭像,頭上裝飾華麗、豐 富,臉型已從晚唐的肥胖逐漸向北宋的清麗、俊秀的鳳格發展。線條流暢圓潤,設色清麗、雅潔。

歡迎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述堂 的精彩文章:

五代時期的人物畫,人物造型準確、神情姿態生動傳神
高更,法國後印象派畫家,與梵高、塞尚並稱為後印象派三大巨匠

TAG:美述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