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英法兩國曾經差點合併,為何最後沒成功?

英法兩國曾經差點合併,為何最後沒成功?

法國和英國正式合併的提案,不止一次,而是兩次,分別是1940年的提議和1956年的方案。兩次確定的國家名字不同,1940年的合併計劃中,新國家的名字叫「法英聯合王國」。1956年的合併計劃中,新國家的名稱為「盎格魯法蘭西聯合王國」。

兩次合併方案最終都被擱淺,第一次是因為法國,於是有了法國向德國投降,雷諾總理下台,貝當元帥上台。第二次是英國拒絕,於是有了歐洲經濟共同體,即後來的歐盟委員會,以及法國和德國之間的無間合作。

1939年12月,法國經濟委員會主席讓·莫內,在倫敦成為英法協調委員會主任,負責制訂兩國戰時的經濟計劃。他希望,英法兩國從經濟聯合開始,逐步實現政治和軍事的聯合,最終達到在戰後合併、成為歐洲第一強國的目的。

他曾多次和英國首相張伯倫、丘吉爾及他們的內閣成員,還有戴高樂和法國總理雷諾,討論過這一問題。但他既沒有得到強烈的反對,也沒有收穫有力的支持。也許此時,法國人和英國人,都還相信希特勒不會對西歐國家開戰。

1940年5月,法國戰役打響之後,為了支持法國將戰爭打下去不向德國投降,也保住法國強大的海軍不致落入德軍之手,英國外交部長羅伯特草擬了一個兩國聯合方案。這一方案,比莫內的方案,更進了一步。

為了討論兩國合併事宜,法國總理雷諾,特地指派國防部長戴高樂等多名內閣成員來到倫敦。雙方同意承認對方國家的聯合公民關係,並詳細討論了統一貨幣、統一對外貿易、統一軍事行動指揮權、戰時內閣責任制等一系列問題。

丘吉爾的戰時內閣,很快批准了合併方案。並在審定的合併聲明中,開宗明義地宣稱,法國和大不列顛,將不再是兩個獨立的國家,而是「一個統一的聯合王國」。兩國的政府部長們,預備在第二天舉行聯席會議,討論合併的時間和細節。

然而,法國總理雷諾接到戴高樂的電話不久,就被趕下了台。接替他的,是貝當。貝當反對與英國合併,選擇了向德國投降,同時,罷免了戴高樂的國防部長職務。剛回到巴黎的戴高樂,立即馬不停蹄地返回倫敦,成立了「自由法國」,在海外組織抵抗運動。

1944年戰爭期間,丘吉爾和戴高樂在前線視察集結的法國軍隊

第一次英法合併進程,就這樣終止。1956年9月,蘇伊士運河危機期間,法國提出了與英國合併的兩個方案。一是完全併入,新的國家名稱叫「盎格魯法蘭西聯合王國」,國家元首是伊麗莎二世女王。二是法蘭西依然是法蘭西,但成為英聯邦成員。

然而,英國首相艾登,拒絕了這兩個方案。於是,法國轉而簽署了《羅馬條約》,成為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歐洲共同體的發起國之一。《羅馬條約》,使歐洲一體化邁出了實質步伐。歐洲共同體,後來發展為歐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奶奶講故事 的精彩文章:

薩達姆死後十幾年,伊拉克人過上「好日子」了嗎?
韓國總統職權過大,是「青瓦台魔咒」的根源

TAG:老奶奶講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