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複雜的明末期間,在清軍南下時,為何南北兩地人的態度戛然不同?

複雜的明末期間,在清軍南下時,為何南北兩地人的態度戛然不同?

明末清初時期,天下大亂,大明朝的統治已經四處漏水的結局,內有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外有關外女真後金的虎視眈眈,在內憂外患之下,大明猶如大廈將傾一般,隨時有可能倒塌。

崇禎十七年,這是最有變化性的一年,在農民起義軍和關外的清軍的不謀而合之下,北京城被李自成攻破,宣告著統治中原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覆滅。之後李自成率領的順軍在北京城中倒行逆施,劉宗敏的胡作非為,導致了上海關總兵吳三桂開關投降,私自放清軍入關,從而展開二十多年的入關戰爭。

不過在吳三桂賣國投敵之後,大明的百姓卻有著非常不同的態度,北地百姓不說夾道歡迎,也是對清軍沒有保持多少敵意,而在南方則不同,對入關的清軍始終保持堅硬的態度。如果說清軍自從入關之後共打了二十多年的戰爭,那麼大部分都是在南方進行的。同樣,清軍屠殺最大的地方,也還是在江南。

到底是為什麼導致了這樣的情況,筆者認為一共有三個原因:

第一,明末時期南北的稅賦是原因之一。在明一代,國家賦稅只從農民身上收取,北地的人民除了種田之外,根本沒有發家致富的道路,加上土地兼并以及天災人禍、兵事吃緊,北方的人民已然不堪重負。

而南方則不同,雖然兩地人民有著同樣的賦稅,可南方人民卻有著幾點優點:1,水稻的產量比小麥多;2,南方的工商利潤比北方大的太多;3,南方的土地雖然也有兼并,可朝中有人,始終能照拂一二。所以雖然在規定上南北一樣,可南方一沒有戰事,二沒有災荒,三能夠維持溫飽。所以對待清軍入關這件事上,能夠保持強硬的態度。

第二,國家觀點不同。在古代的時候,無論哪個王朝,敵人一直都是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從秦漢的匈奴開始,到雖然的突厥,以至於宋朝的遼金以及蒙古,都是北方的入侵,到了明末時期,同樣又是北方的女真入侵,在這麼多年的習慣中,北方人民已經認命了,再加上有蒙元的前提,北方人民已然有點習慣了。

而南方則不同,一是明朝起源江南之地,二少有和北方各民族接觸的機會,所以在選擇陣營的時候,自然首選大明朝,首選漢人政權,這不是風骨問題,而是環境所造成的認知不同。

第三,北方人民深受戰亂之苦,希望和平的願望太重。自從嘉靖皇帝在位時期開始,先有白衣神兵作亂,後又白蓮教以及彌勒教的作亂,緊接著就是農民軍的起義和關外清軍的入關掃蕩,幾乎可以說北方就一直沒有真正得到和平。在這種情況下,人民維護的大明卻始終沒有給人信心,所以到後來,對具有優勢的清軍,也去除了民族之間的矛盾,並賦予希望。

而南方則不同,除了武宗皇帝朱厚照時期的寧王作亂,南方就一直保持著比較和平的局勢,加上工商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南方一直都沒有展現出生活的艱難,而清軍入關則對他們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響,所以才會誓死反抗。

不過正因為南方人和平的太久,以至於雖然有地利的優勢,人口基數龐大的優勢,面對清軍始終不能佔據優勢。不是筆者胡說,如果將南方人民的生活放到北方,那麼別說農民起義軍,就是關外的土地,隸屬大明也不是沒有可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銷煙往事 的精彩文章:

歷代宦官都有篡權的事情,為何明朝沒有?兩大條件的限制
主席指揮過許多場大勝仗,但此戰主席最滿意,3萬人完勝40萬人

TAG:銷煙往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