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法家和儒家的較量,為何法家慘敗,儒家全勝?

法家和儒家的較量,為何法家慘敗,儒家全勝?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先來探討一下「外儒內法」的意思。

外儒內法並不是說,外表是儒家的,而中心思想卻是法家的,而是說將儒家的倫理思想法律化,以儒家仁義道德作為自己在法律上的依託。舉個例子來說就是:某家族成員不忠於君,統治者就認為是他們的整個家族沒有教化好此人,所以下令誅殺其九族。中國古代不是沒有賞罰分明的法律,只是這種法律是高度倫理化的,個人的道德觀不同,他的法律也就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古代的「法制」不同於現代的法制。法家雖然也有「連坐」,但是兩者背後的理論卻完全不同,儒家是為了強調教化百姓,法家則單純是獎懲,是很功利的。這或許還可以引申到儒家「性善論」和法家「性惡論」的區別,這兩大學說在如何看待人性這個問題上截然不同。

法家的思想是「不辨親疏,不分貴賤」,這一點是儒家絕對不能認同的。但是,法家賞功罰過的手段儒家卻借鑒過來了,只不過儒家和法家對於是功還是過的評判標準是不一樣的。

法家認為犯了錯不辨親疏都應該依法論處,刑無等級,法不遺愛,而孔老夫子則認為,如果父親偷了羊,是不能給他告到官府的,因為這是不孝。儒家認為墨子的「兼愛」和楊朱的一毛不拔都是禽獸不如的主張,我想他們對法家也一定是同樣的態度。儒家主張君君臣臣,民為貴,君為輕,但是法家卻講君王要駕馭臣民以及貴族,一切以君主為中心,韓非子說:君無為而臣有為,就是君王什麼也不用管,都讓大臣去辦,辦不好了就砍腦袋(這裡面頗有一些黃老學說的意思)。很多法家人士都反對世襲制,這也是為君王服務,因為削弱貴族的勢力就是在加強皇權。然而這又勢必會引起貴族的反撲,所以變法人士商鞅、吳起等都死得很慘。

法家開拓,殺伐決斷,有立竿見影的實際功效。儒家守成,講究教化百姓,不教而誅是被儒家所批判的,這是溫火燉湯,具有一定的理想主義色彩,至少需要很長的時間。所以孔子周遊列國,列國君王都不睬他,而秦國則憑藉著法家的思想和手段,迅速成為強國,統一了天下。

但是此後的秦朝依舊延續法家的手段,看看陳勝吳廣是怎麼反的:大雨失期,失期,法皆斬。秦朝脅迫百姓去服役戍邊、修建阿房宮和長城,手段全是法家的獎懲制度,這引起了天下的憤怒。

其焚書坑儒,坑的都是一些「誦法孔子」的儒生(當然也有人說是術士),這些人不願意順著秦始皇的意思來,侯生盧生的說法是:(秦始皇)貪於權勢至如此,未可為求仙藥。始皇把詩書都燒了,從此六藝缺焉。

始皇帝確實不是一個儒家心中的好皇帝,他不僅燒了儒家經典(不認同和踐行儒家的思想),而且也沒有盡到君王的本分。按照孔子的說法就是「君不君」;按照孟子說法就是:我只聽說老百姓們殺了獨夫秦始皇,卻沒聽說過百姓殺了他們的君王秦始皇。秦始皇不善待百姓,所以他在儒家這裡已經「失格」了。而在法家看來,君王似乎不用善待百姓國家(君王)和人民是對立的,強國和強民事對立的,只有縮小人民的利益,國家才能強大。一個是教化,一個是駕馭,孰高孰低一眼可見。

到了漢朝,秦朝的二世而亡讓統治者們開始反思、升級他們的治民之術,法家的君主一人專制和嚴苛暴力讓法家失去了市場,漢初的統治者開始走向法家的反面:即主張黃老學說的清靜無為。但是到了武帝時期,形勢卻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幾十年的無為而治放縱了地主階級的種種貪婪行為,他需要儒家(這個儒家是經過閹割和發展的,融合了其它學派的思想,已經不是孔孟正宗的儒家了)的大1統思想和君臣倫理,武帝對內對外都有很大的雄心,儒家的崛起也就成了必然。

經過文景之治,漢朝的國力已經強大,地主階級或者貴族階級的勢力得到發展,他們也需要一種理論來保障他們的權力,法家這種為帝王服務的理論已經不行了,儒家這種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皇帝的學說也就成了他們的首選。

從整體上來說,法家服務的是帝王,是一種「權謀」,作為一種政治學說來看,它的局限性非常的大,而儒家服務的卻是整個地主階級,是一種「王道」,因此儒家更為持久,更能長治久安。儒家正統思想的確立,為封建制度提供了倫理標準,這種倫理標準經過了官方認證,進而完成了法律化,也就成了「外儒內法」。

而在儒家成為正統的官方學說之後,掌握了話語權的儒家人士又對法家「痛打落水狗」,著書立說予以貶低,所以法家後來為歷朝歷代所不齒,行法家的思想基本上就被等同於了行秦朝的暴政。所以說,法家慘敗,儒家全勝。

一點不成熟的小看法,拿出來和大家討論一下,歡迎批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麻辣話史 的精彩文章:

阿拉伯近代以來有三次民族復興浪潮,為何卻都失敗了?原因很簡單
印度能成超級大國嗎?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具備,它註定只能當小國?

TAG:麻辣話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