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每個架構師都應該培養業務思維

每個架構師都應該培養業務思維

嘉賓 | 陳輝

編輯 | 薛梁,林曉婷

架構師是一個承前啟後的崗位,正如一個路由器,對各種業務需求加以分析處理後路由到下游產品和研發團隊。所以,對於業務的理解能力是必不可少的。7 月 12 日深圳架構師峰會上,邀請到了蘑菇街架構師陳輝老師來演講架構師該如何提升自己的業務思維。以下是陳輝老師的回復整理。

目前我的日常工作主要包括電商架構體系的規劃和建設,結合對業務方向的變化以及存在的問題,去打造一個能夠稍稍跑在業務前面的架構。

傳統電商架構向業務中台架構的演進工作,當前蘑菇街的業務結構不僅僅包括電商,還包括直播和 mogu 內容,需要對整體的技術架構做一些演進。

此外,也會重點去做基礎平台的架構升級,架構逐步雲原生化的工作籌備。平時還參與靜態化伺服器的開發,主要還是從部署架構上的變化帶來成本優化。

架構師業務思維關鍵詞

主動性

做業務不是等著別人來找你,這就變成了做需求的了,業務思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能主動出擊。

平衡性

不能一味的用業務的模式來解決問題,也不能固執的用技術思維來確定方案,兩者需要做好平衡。

前瞻性

架構先行一定是需要有一定的業務前瞻性,雖然架構師都知道設計出高擴展性的架構,這個擴展性很大一部分體現在對業務的適配上。

大部分情況下很多開發或者架構師都會犯的錯誤就是過度設計,這個過度設計很多時候並不是沒有業務思維,而是技術思維佔據主導作用,用很技術的手段來思考業務問題。

案例:電商這邊會有一個比較基礎的系統稱為庫存中心,庫存中心主要負責電商下單過程中的庫存扣減和交易逆向流程回補工作。系統設計技術難點主要還是集中在防超賣上,類似《庫存中心高並發實踐》的文章在網上都能搜到。

當時在設計架構的時候,從技術思維上,蘑菇街花了更多的精力在怎麼能達到更好的性能上,而沒有好好結合業務發展的形態,只是幻想後期業務變化快,在擴展性上大做文章。可是一段時間後發現,其實系統能力超過了業務能力幾倍,但是業務變化起來,系統要跟上業務節奏就會比較累。

有和沒有「業務思維」的區別

在帶基礎平台之前,主要作為電商和基礎平台的對接人,發現兩邊的開發其實會有非常大的差異。電商的開發總覺得中間件怎麼那麼難用,基礎平台的開發總不理解業務到底在做什麼。兩邊很多合作類的項目要開展,但是協作成本很大。在此過程中我明顯的體會到,缺少業務思維的開發往往容易鑽技術牛角尖,在溝通協作上,大家很難從公司的維度去達成一致,更多的會從技術的角度去聊問題,這樣帶來最大的問題就是方案到最後可能是技術最優雅,但從成本、長期收益等角度看,存在很多潛在問題。

架構師很大的一個工作就是要把自己的想法落地,除了技術上能讓大家接受外,更多的其實是要能帶著大家創造價值。具備業務思維,可以更好的去權衡利弊,能夠讓溝通的維度更多,但方向更一致。

培養業務架構思維的階段

從個人經驗來看,尤其是對於業務架構師來說,思維的培養需要經歷這幾個階段:

一、心中有解決方案,架構師很大的一部分設計來源於之前經驗和解決方案的積累,所以解決方案的積累階段比較重要。這部分的建議,一方面在日常工作過程中,一定不要只關注眼前做的那部分東西,要學會橫向去看,去對比,對標行業的解決方案和思路;另外可以多關注類似極客時間 App 的專欄,或者 QCon,ArchSummit 這樣的大會,上面會有很多不錯的思路可以借鑒,開闊眼界真的很重要。

二、對業務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一般參與到業務中會經歷幾個階段:理解分析業務、參與到業務中、對業務有前瞻性

三、權衡技術思維和業務思維的階段,這個階段就需要實踐來看什麼樣的場景下該偏重什麼樣的思維。說到權衡的維度,在蘑菇街業務背景下,我的標準就是客戶價值,比如,我的設計是否真的解決了客戶的實際問題,哪怕是一個偏平台類的系統設計,我也會從實際的客戶價值上去判斷,不能因為是平台型的就一定會很技術性。

四、經驗之外的創新,架構設計不可能一味的用固有的體系,如何權衡業務,如何帶來創新,是這個階段需要考慮的問題

業務轉型,架構先行

架構師業務思維如何推動公司轉型?業務要變化,並不是今天說變,明天就直接變了。業務的演變需要一個過程,技術要做的是怎麼縮短這個等待的時間。這其中很關鍵的能力就是能不能提前做好技術布局?比如 2016 年,蘑菇街和美麗說融合,以當時兩家平台的體量,在一個月內完成從數據到系統的全部融合是個非常不可思議的項目,如果不是之前在系統上做了平台化的能力,相信這個項目就很難去落地。電商系統的平台化應該也是發展到某個階段需要去落地的實現,平台化的能力主要是讓交易、商品等電商的核心鏈路可以支持多平台的正向、逆向流程,支持多平台業務的混合部署、隔離運行。電商的發展還是能夠看到一些預期和苗頭的,所以技術上的提前布局,後期發展就水到渠成,容易很多。

業務穩定了,還需要調整、創新?對於這個問題,其實在整個架構升級和調整的過程中,蘑菇街也會做一些技術上的創新和試驗。比如蘑菇街會在局部嘗試 Serverless 概念,以及 Cloud Native 開發。並不是說完全適配業務、成本最低化、沒有任何創新的架構就是最合適的,在考慮性價比的同時適當的做一些技術層面的嘗試,來決定後續是否可以在這上面更深入進行。技術的創新很多時候可以帶給業務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創新無止盡。

在阿里提出中台戰略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我自己也一直在思考蘑菇街的技術架構應該怎麼去演進,才能更好的適應大中台小前台這樣的業務組織模式。隨著蘑菇街業務的複雜度不斷提升、業務不斷多元化發展,也正在摸索自己的中台架構,期望通過一種平台化的基礎層來支持多渠道業務的擴展,建立核心的組件庫來支持業務的復用,並通過輕量級的業務組裝形態來完成業務的迭代

團隊成員的業務思維培養

首先是要走出去,和業務線的同學待在一起,和客戶待在一起,了解他們在幹什麼,遇到什麼困難,有什麼解決思路?其次是,不僅僅是技術能力,對業務的理解要深入,對周邊知識體系的了解都能決定對問題的看法,都可以影響做出來的設計,最關鍵是要有創新,要學會取巧,架構設計也能有創意,適合業務的才是最好的。

嘉賓介紹

陳輝:2015 年加入蘑菇街。目前在蘑菇街負責基礎技術平台(中間件、穩定性、效能工具、網關)和電商技術架構相關工作,主要職責是在業務方向下,明確技術規劃和技術架構,並落地技術輸出。曾負責或參與蘑菇街前後端技術架構升級、靜態化改造、網關統一化、上雲等橫向性工作。

7 月深圳 ArchSummit 會議上,我會分享如何鍛煉自己的業務思維,以及我自己過去的經驗新心得,感興趣的可以來現場交流。現在 8 折購票,可以聯繫票務灰灰 17326843116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nfoQ 的精彩文章:

推薦5個好用的開源日誌分析工具
微眾銀行眼中的區塊鏈分散式商業趨勢及技術落地

TAG:Info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