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出現的偷辮子事件 如何演變成一場全國恐慌的鬧劇?
我們知道,清朝男人裝扮的一個特點,就是在腦後勺留一根長長的辮子。這種習俗並非漢人本有,而是滿洲風俗,在清朝入主中原後,使用暴力手段向全國強硬推行的結果。
在「剃髮易服」政策推行的初期,遇到了不願屈從的漢人的強烈反抗。在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野蠻措施下,造成了許多慘烈的衝突,但最後還是堅持實施了下來。數十年後,漢人對留辮子不以為怪,而到清末要剪辮子時,許多漢人甚至將辮子視作祖宗留下的珍寶了。
關於清朝辮子的發展歷史,我們在這裡不過多討論。今天主要分享一則關於偷辮子的故事,這起事件發生在乾隆朝。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朝廷陸續接到地方奏報,說當地有用迷藥將人迷暈的事件發生,最為離奇的是,下藥者不偷財物,專門剪人髮辮。事件最初起於浙江,後來流傳到江蘇、山東,甚至奉天京畿一帶。
為什麼這些人專偷辮子呢?實際上是源於一種迷信的傳說。古時候造橋打樁,傳聞以人生祭,能夠讓橋墩更堅固。到清朝時不能祭生人,便改為用人的髮辮等物替代。
雖然並不是用真人生祭,不過按迷信的說法,就算是髮辮來厭勝,辮子的主人也會因精氣被奪,很快就會死去,沒有人會願意主動拿出自己的髮辮去厭勝,但是市場上又有這種迷信的需求,因此出現了專門的「獵辮者」,以迷藥偷人髮辮,後來經地方官奏報,傳到了乾隆的耳朵里。
這幾起偷辮子的事件本來是零星發生的,不過奏報至朝廷後,馬上引起了乾隆皇帝的高度重視。乾隆也不是說害怕這幾個毛賊把全中國男人都剪成了禿子,但卻擔心這成為一種趨勢,甚至發展成一股與朝廷對抗的勢力,最好將其扼殺在萌芽階段。「此等造作訛言,最易煽惑民聽,理應留心查禁,以杜澆風。」
乾隆作為清朝的最高統治者,有這種防微杜漸的憂患意識也是正常的,而且下邊的官員也很給力,乾隆諭旨一下,山東巡撫富尼漢立刻召集人馬,加班加點抓到了兩名犯人,一個叫蔡廷章,一個叫靳貫子。
蔡廷章和靳貫子這兩個毛賊,本來就是偷人家的辮子賣給橋樑施工隊,賺點小錢,都是個人行為。但是富尼漢卻堅決貫徹乾隆諭旨的意圖,硬說他們是團伙作案,一定要兩人供出背後的主謀。蔡、靳兩人是欲哭無淚,明明沒有主謀,官老爺卻硬是要怎麼辦?最後兩人分別編了一個主謀出來,而且主謀身份還非常戲劇化,說一個是浙江僧人吳元,另一個是江南僧人玉石。
「今據富尼漢奏到:東省鄒縣、嶧縣等處,已經拏獲匪犯二名,一蔡廷章,系浙江僧人吳元為首,一靳貫子,系江南僧人玉石為首,現在嚴加審究等語。此等邪術迷人,行蹤詭秘,大為閭閻之害。伊等匪黨,未經發覺者,自必尚多。……著傳諭各督撫等,務即專派妥員,將現在有名未獲各犯及同案黨羽一併嚴密查拏,盡法懲治,以絕根株。毋得稍有疏縱,致令聞風遠揚。」
乾隆聽到兩人的供詞大吃一驚,這還了得?分明是妖僧作祟,要亡我大清王朝啊,於是迅速下旨要求江浙二省督撫迅速捉拿吳元和玉石。而且因為蔡廷章和靳貫子的供詞,乾隆過於高估了偷辮子事件的嚴重性,除了江、浙、山東等地外,要求全國各地官員展開大排查,一定要將這種邪惡勢力徹底根絕。
吳元和玉石兩個主犯,本來就是杜撰出來的,比大海撈針更難的是,乾隆要江浙的官員們去抓根本不存在的犯人,進展自然不會順利。而許多地方並未發生有人被偷辮子的案件,據實奏報後,也都遭到了乾隆的一陣痛批,說這些官員們都是吃乾飯,行政不作為。
乾隆又是威嚇又是脅迫,就差給各地分派指標,一定要把案件的主謀和犯人抓住。地方官員們無法,也只好層層攤派,到處找那兩個不存在的僧人,許多和他們同名或者名字讀音相近的和尚都被抓捕審訊。民間甚至有人因為私怨,隨意舉報對方是偷辮子的罪犯,官府正愁沒人可抓,於是拿無辜之人頂罪,一時間搞得全國各地人心惶惶。
案件審來審去,乾隆發現各地押送到京師的所謂「犯人」,根本和什麼妖僧不沾邊,甚至許多都是被冤枉的無辜百姓,他才漸漸意識到自己可能誤判了局勢,可能根本就不存在什麼妖僧煽動百姓的勢力。
然而皇帝是不能認錯的,乾隆最後給自己找了個台階下,說這些妖僧勢力肯定是存在的,我這麼個英明神武的皇帝必不可能看錯,肯定是地方官員失職,不小心走漏了風聲,讓案件主謀逃之夭夭,而後又緝捕不力,才導致犯人們逍遙法外。最後乾隆懲處了幾名地方官員,作為捉拿犯人不力的處罰,保住了自己的面子,而關於這起案件,也就從此不了了之,再也沒有提起過了。
※大臣受賜紫禁城騎馬 真的可以在紫禁城騎馬亂逛嗎?
※李鴻章奏摺省略這幾個字 代表了清末漢臣的真正崛起
TAG:搞哥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