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1000萬人觀看的TED演講:30歲之前,沒有安逸

1000萬人觀看的TED演講:30歲之前,沒有安逸

作者:網易知庫

轉眼間,那群調侃自己「中年危機」「髮際線堪憂」「保溫杯泡枸杞」的90後,正朝著三十而立的年紀狂奔。

20歲之前埋頭苦讀,還沒有反應過來就已經離開學校,手忙腳亂地迎接來自社會的「毒打」。生活像是打開了兩倍速的按鍵,配合著以「焦慮」「迷茫」為名的背景音樂瘋狂快進。

30歲的鐘聲準時響起。金錢、愛情、自由,這些本以為自然而然會來的東西,卻沒有如約而至。站在尾巴上回顧20多歲的人生經歷,才發現這些年自己一直一無所有。

美國伯克利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Meg,在TED上探討了這樣的現象,並且告訴年輕人,應該「如何度過人生青年時期」。她用自身的經歷與研究證明:20歲不把握光陰,就是在讓30歲後的自己陷入中年危機。

這個名為《20歲光陰不再來》的演講上傳後,五天內被分享了60萬次,迄今為止已經有1018萬瀏覽量。TED國際公開課點擊排名第一,被《紐約時報》《今日美國》《洛杉磯時報》譽為「最實用派」的人生規劃。

Meg Jay

被浪費的黃金20歲

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講來說,20歲之前,高考是奮鬥的唯一終點。一切按部就班地進行,車輪精準咬合在軌道上,身後有一群人推著自己向前。沒有意外,更無需規劃。

懷著憧憬和想像進入大學,再也沒有躲在門口悄悄觀察的班主任和一月一次的年級考試。軌道上的人各自前行,大把的自由從天而降。「究竟想過什麼樣的生活」,這個主動權突然就落在了自己手中。

面對這樣的改變,很多人選擇的是「躲」:既然現在不知道答案,那就先躲一躲。躲在宿舍的被窩裡、遊戲里,偶爾從頹喪的生活里驚醒,但在安逸的生活里持續麻木。

如何利用好20多歲的這段時間,對未來影響深遠

年輕人們總喜歡以「浪子回頭」「知錯就改」來安慰自己。殊不知,這些被浪費的年輕歲月,是人生中最黃金的十年。等到結束後再回頭,早就為時已晚。

Meg在演講里談到,原先有人告訴她,30歲不過是新的20歲,不過人生中又一個10年罷了。可今天她才發現不是這樣的:「20歲-30歲的十年,是人生中具有決定性的十年。在你二十多歲時,大腦會迎來第二次,也就是最後一次發育高峰。」

對於兒童來講,幼年時期的前五年,是腦部語言區和大腦其他部分發育的關鍵時期。對於成年人來說,20多歲恰好處在同樣重要的位置。

美國醫學心理學家韋克斯勒用標準化智力測驗,測查了人從7歲-65歲的智力發展狀況。他發現,智力發展的第二個高峰期在22~25歲,此階段性格的改變程度也遠大於其他時期。

二字頭的人生不是發展的「擱淺期」,而是發展的「潛力期」。

很多人感嘆「我都XX歲了還一事無成」,你需要回顧下自己在過去的幾年究竟是怎麼度過的,更要想清楚未來是否依然要這樣過下去。

在90後的文化圈裡,總是流行著佛系文化:「都可以」,「就這樣吧」,「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躺下」。

但是,舒舒服服地「躺」過最寶貴的這個十年,等到三十多歲想要東山再起,會付出更大的代價。不奮鬥的年輕人,等到三十多歲,已經錯過了能夠不斷努力的黃金時間。

二十歲的時候,正「做事」的最佳時期。

30歲的潦草決定

一位40多歲諮詢者曾向Meg傾訴:

「20多歲時談戀愛就像玩『搶椅子』,我知道我的男朋友不適合我,但這段感情不算數,我只是在消磨時間,每個人都東奔西跑地玩樂。

但在30歲時,音樂就停止了,每個人開始坐下,我不想只有我一個人站著,所以有時候我想,我嫁給我的丈夫是因為他是我30歲時離我最近的椅子。」

30歲,人們開始為年齡而惶恐,開始倉促做出選擇。

那些20多歲時沒有做完的事情,只好在臨近抉擇時才草率地做出選擇。

Meg說,年紀慢慢增加,人會越來越意識到時間的珍貴,害怕因為做錯事情而走更多的彎路。

人很難在短時間內完成那麼多事情,於是迅速開始事業,慌張選擇一個城市,結婚、生子,然後等到十多年後,開始後悔自己當年的決定。

30歲是新的十年,但絕對不是新的20歲 。

30歲不是一個新十年的起點,而是另一個更加成熟的人生階段。Meg告誡年輕人,不要稀里糊塗過完20歲,更別把所有壓力都留給30歲。

多少人到中年的不甘與煎熬,其實都是年輕時隨便放棄自己的後果。

跨進新圈子打破迷茫

生活漸漸穩定下來之後,人們很容易停留在目前的社交圈子而不再認識新的人。這意味著很難推動生活的更新和進步。

在一期《圓桌派》中,史航說:「當一個人跳進水裡,真正托起他的,不是接觸他皮膚的那些少量的水,而是身下大量你接觸不到的水。」

而那些更加優秀的人,就是所謂「摸不到的水」。

總是那些優秀且少數的人,能給你更為深刻的積極影響。

如果社交關係停滯不前,不能接觸到更加優秀的朋友,生活這口大缸總有一天會緩緩將人淹沒。

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的著名演講中提到:「你不能預先把點點滴滴串在一起;唯有未來回顧時,你才會明白那些點點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

過去的點滴經歷和選擇,都在悄悄影響你未來的人生。

你無法預測每認識一個新朋友,會對你的生活帶來怎樣翻天覆地的影響。

那些看似不值一提的點滴改變,很可能在某一天為你帶來巨大價值。

長時間呆在固有的圈子裡,很難認識新朋友,獲得新的戀愛機會。

Meg在演講里分享了女孩Emma的故事。

那年她25歲,做著自己不滿意的工作,對前途毫無打算,身邊還有個眼高手低的男友。聽了Meg的建議後,Emma開始慢慢有意識地擴大自己的交際圈。幾年後,Emma通過一個前室友的表親引薦,獲得了一份藝術博物館的工作。

找到理想工作的她,不再那麼懦弱消極,她重新審視並結束了困擾她許久的情感關係,更謹慎地去選擇人生伴侶,慢慢過上了自己滿意的生活。

你周圍的人,潛移默化影響著你的行事風格和想法態度 。

朋友與生活是可以自己選擇的,她勇敢跨出現在的人際舒適區,才發現外面還有更加廣闊的天地。

人生的高度最重要

北大高材生楊奇函在《如果你想過1%的生活》中提到過這樣一個現象:「博士剛畢業的學術菜鳥認識一個基層政府科員的難度略大,但是院士沒事就會跟省長交流交流,喝一杯茶。」

「集中精力在圓錐的高上追求高度,比匍匐在一個低層次追求接觸面的廣度,有效果且有效率得多。」積累身份的資本,為自己增加更大的價值,這是年輕人當下最應該做的事情。

Meg告誡年輕人,在機會來到面前時,只有自我價值能幫你提升機會把握能力 。不要等到機會來了,卻發現自己沒有接住的能力和勇氣。

想盡一切辦法斬斷拖延,你的人生不會一直等你。

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樣的生活,就要有意識地朝那個方向嘗試和努力,在這個方向里做儘可能多的有益嘗試和積累。不要總是在做毫無意義的探索,拖延時間,浪費。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卻,忽然而已。」莊子用這機會形容時間的寶貴。

年輕的時光,轉瞬即逝。

王小波曾經在演講中這樣批判過:「中國人喜歡接受這樣的想法:只要能活著就是好的,活成什麼樣子無所謂。我對這種想法是斷然地不贊成,因為抱有這種想法的人就可能活成任何一種糟糕的樣子,從而使生活本身失去意義。」

趁著年輕,把糟糕的生活從泥淖里拽出來。

往期文章

監製:易艷剛 | 責編:劉新華 | 校對:趙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每日電訊 的精彩文章:

冷門課在武大成「校紅課」,停電兩小時無人離開
一名「老機關」心中的單位觀,太精闢了!

TAG:新華每日電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