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孩子跳橋輕生,到底怎樣做才能防止孩子出現極端衝動?

孩子跳橋輕生,到底怎樣做才能防止孩子出現極端衝動?

上周發生在上海的17歲孩子因為在學校與同學爭執,回家路上被媽媽批評,從盧浦大橋一躍而下的悲劇,很多朋友想必都知道了。

我18號下飛機後第一時間知道了這起悲劇,最初我並不想寫,因為視頻太堵心,結局太沉重。

孩子跳橋輕生,到底怎樣做才能防止孩子出現極端衝動?

短短几秒鐘,一個家就這樣毀了。孩子的生命永恆定格在了17歲,留給他媽媽的,是這一輩子都沒有辦法原諒自己的後悔和傷痛。這個媽媽的未來的日子要從這份嚴重的創傷中走出來很難很難。

這幾天與好些小升初或青春期孩子的家長聊天時,大家都不約而同的談論到這個話題,所有人都難過、害怕、壓抑得難受,內心有一些恐慌但又感到不知所措。

其實上周發生在上海的悲劇不止這一起,還有一名年僅12歲的五年級孩子也選擇了類似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那名孩子的遺書只有一句話:「這個世界黑漆漆的」。

生命以這樣的方式離開太過沉重!

身為孩子的媽媽,我們都不希望看到類似的悲劇再發生。所以,今天,我分享一下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悲劇,而且越來越低齡化,同時類似的極端衝動我們做家長的究竟應該如何防止?

如果大家仔細看視頻,會發現,在悲劇發生前,媽媽生氣地把車停在車來車往的大橋上,她從車上走了下來,走到後排,對著孩子數落了一會

孩子跳橋輕生,到底怎樣做才能防止孩子出現極端衝動?

等她數落完,轉身走到前排拉開車門準備上車時,孩子突然打開後排的車門,沖了出來。

孩子跳橋輕生,到底怎樣做才能防止孩子出現極端衝動?

當即媽媽就感覺到不對,緊跟在孩子身後衝到路邊,但孩子的速度太快了,他毫不猶豫地翻過欄杆,從橋上一躍而下,媽媽徒勞地伸手去抓,她碰到了孩子的腳,卻沒有抓住

孩子跳橋輕生,到底怎樣做才能防止孩子出現極端衝動?

看著孩子命殞當場,媽媽痛苦地癱坐在地上,崩潰痛哭。

孩子跳橋輕生,到底怎樣做才能防止孩子出現極端衝動?

這種痛心疾首,懊惱悔恨,我們所有人都能感同身受。

視頻發出來後,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這個媽媽會把車停在橋中間,認為她就算當時很生氣,也應該克制自己一下!同時,很多人無法理解孩子的行為,認為孩子太脆弱,太嬌氣,被慣壞了!覺得只是被媽媽罵幾句而已,至於這麼走極端嗎?

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是當事人,當我們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去看待這起悲劇的時候,都會覺得媽媽當時可以剋制一點,覺得孩子的承受力太差了。

悲哀的是,如果大家把自己從旁觀者的身份換成主觀的立場,卻會發現,

這起看似偶然的悲劇可能並不是偶然。

因為當時,媽媽和孩子的情緒激烈程度都已超過負荷,彼此的大腦都處於認知失調的狀態,理智根本控制不了自己的行為,所有的行為都是靠直覺和本能在反應。

可能有人會問,孩子尚且可以理解,為什麼這位媽媽都已經是成年人了,情緒依然還會不受理智控制?

在解釋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我們的大腦功能,了解理智與情緒各自是如何分工的。

我們的大腦可以分為理性腦、中間腦和原始腦。

孩子跳橋輕生,到底怎樣做才能防止孩子出現極端衝動?

這三部分大腦,最先發展起來的,是我們的原始腦,也叫爬蟲類腦,它在大腦的最下方,是大腦最早發育的部分,從我們一出生就開始投入使用,負責人所有的本能。

在原始腦的上方是我們的中間腦,也稱邊緣系統,邊緣系統在嬰兒出生後飛速生長,它是情緒的所在,負責探測危險,判斷愉悅或驚嚇,決定什麼對生存來說最重要。

大家會發現2歲後的孩子常常會大哭大鬧,特別任性,怎麼講道理他們都不聽,常常要花很大的力氣才能哄好,這就是中間腦在起作用。

有的家長哄得不耐煩了,會沖著哭鬧的孩子發火,並且用辱罵、毆打等方式對待孩子,很多時候,一吼叫,一動手孩子馬上就能安靜下來。

因為家長只要孩子安靜下來,孩子安靜了目的就達到了,這個時候,家長不會了解孩子此時的安靜只是因為他感受到了危險,被嚇到了,在生存受到威脅的情況下,他們選擇用安靜的方式來保護自己。

讓孩子大哭大鬧的這部分情緒並沒有被看到,沒有被安撫到。所以,常常是你苦口婆心跟孩子講了半天,直到最後大吼大叫,甚至動手,下一次碰到類似情況,孩子又會任性哭鬧,就是這個原因。

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大家會發現孩子慢慢變得懂事,講道理他能聽了,尤其6、7歲以後,好像變得好帶了。原因是,隨著孩子的逐漸長大,它的理性腦開始發育。

理性腦是整個大腦中最晚發展起來的部分,是最年輕的,只佔我們大腦總體積的三分之一,也是最後開始發育的大腦,它在大腦的最上方,負責控制我們理性與思維。

正常情況下,我們的大腦是合作無間的,但當外界的一些事情勾起我們一些不開心的回憶、當我們感到自己不被重視或曾經的創傷被勾起時,我們大腦功能會失調。

這時,最先關閉的是掌握理性邏輯的理性腦!理性腦一關閉,中間腦和原始腦完全掌控我們的反應,他們無法區分過去和現在的體驗,它會讓我們直接陷入混亂、恐怖、憤怒、羞愧或驚嚇中。

人處於暴風雨一般的情緒中,無法判斷事情的起因和後果,無法預測自己行為所帶來的後果,這種情況就是我們所說的「失去理智」。

我們再回頭來看這個媽媽的行為:把車停在橋中間,從車上下來,走到後排去數落孩子。

大家不理解她為什麼會在橋上停車,其實這個時候她已經失去理智了,孩子在學校與人爭執,需要她去接回家的狀況讓她深感憤怒,在接孩子回家的途中,她越想越氣,開始數落甚至批評孩子。可能孩子反駁了媽媽,讓媽媽的火越來越大,怒火驅使她不管不顧地把車停了下來。她沒有辦法考慮到自己正在橋上,因為她沉浸在情緒中,理性大腦是關閉狀態!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媽媽怎麼能這麼情緒化呢?其實不止這個媽媽會這樣,生活中即使是超級理性的人遇到類似的狀況情緒都一樣不受控制。

我一個朋友的老公超級理性,我跟他認識近十年,基本沒看到他情緒失控的狀態。但朋友說她老公發起火來超級可怕,她有一次跟老公出門時,因為一點小事爭執起來,朋友數落了幾句,他老公一個急剎車直接把車停在了高速路中間,朋友魂都差點嚇掉了。至此以後,她從來不敢在老公開車時惹他!

所以不止這個媽媽會這樣,在情緒上來時,超級理性的人也一樣可能會失控!

因為媽媽自己的情緒都從來沒有被處理過,可以想見,她根本沒有能力去接納和處理孩子的情緒。當孩子出問題的時候,她主要是通過吼叫的方式對待孩子。

在孩子小的時候,她這樣做,可以讓孩子聽話。就算孩子在青春期,當他情緒平和的時候,就算媽媽極端憤怒,孩子也可能忍受得了。

但是,事發那一天,孩子的情緒原本就不平靜。

媽媽去學校接孩子,是因為孩子在學校與同學發生矛盾。具體發生了什麼我們不知道,但是,矛盾大到需要媽媽去學校把孩子接回家,問題一定是比較嚴重的!孩子的憤怒情緒一定非常嚴重,在他與同學爭執的那一刻,他的理性大腦就已經關閉了!

當他被媽媽接回家的過程中,他又經歷了羞愧、罪惡感,感到丟臉、自責,難過和傷心。

而媽媽接到他後,並沒有看到孩子這麼多的情緒,只感受到自己的情緒,她開始批評孩子,憤怒地指責孩子。

孩子本身情緒就很激動,在媽媽那裡,他更感受到自己是不被愛、不被保護,是無能的,沒用的。

他陷入深層情緒中,這時連中間腦都關閉了,僅僅靠最原始的大腦進行反應。

原始腦處理信息的方式很簡單,它只會根據大致情景的相似性作出判斷,促使我們的身體準備逃跑、躲藏、戰鬥等各種反應,這些反應所帶來的肌肉和生理反應是完全自動的,來自我們每個人的本能,它完全不需要我們主動去思考或計劃。

這其中,還有一個更特殊的地方就是,這是一個正經歷青春期的17歲孩子。

我們的大腦在青春期會經歷一次重整,大腦會修剪重建,讓各個腦區會變得更加專門化,以更有效的方式相互連接。

修剪的過程中,新的基因激活會影響神經元的生長和相互聯繫,導致青少年的大腦變得脆弱,修剪後剩下的神經元與連接無法支持情緒保持平衡,孩子更容易出現極端情緒化的行為。

如果孩子在童年時,原始腦和情緒腦沒有好好發育過,進入青春期,情緒問題就會更嚴重,更容易出現「瘋狂」的衝動行為。

孩子選擇跳橋是因為那一刻他的大腦認知功能失調,所有的行為完全是衝動和本能,他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說了這麼多,其實引發悲劇的關鍵原因是情緒在作祟。

可能會有人要問,那我們一樣經歷了童年和青春期,也一樣是大腦經過這幾步發育起來。情緒誰沒有?我也有情緒,為什麼我當年沒有那麼衝動?為什麼我們那時候沒有孩子這麼樣輕易的就選擇輕生,而現在的孩子為什麼變得更加脆弱了?

這裡我也要特別解釋一下為什麼現在的孩子看起來更脆弱了!

並不是孩子變得脆弱了,而是我們現在整體的大環境都在不斷促進理性腦的發育,孩子的情緒腦被忽視了,沒有有效地得到整合。

在我們小時候,學習課業壓力遠沒有現在那麼重,父母對孩子的關注度也沒有那麼高,我們有很多機會去外面奔跑,和小夥伴玩耍,去大自然中放鬆,這些方法都是有助於情緒釋放的。遇到不開心的事情,玩一玩鬧一鬧就過去了。

但現在的孩子,課業壓力非常大,常常是小學四五年級的孩子,學的知識是我們當年初中、高中甚至大學的知識。(上面選擇輕生的兩位孩子,一名17歲即將面對高考,一名12歲即將面對小升初)

很少有人關注孩子的情緒,在學校孩子的學習任務非常重,有越來越多的學校下課後是禁止孩子玩耍奔跑,甚至除了喝水上廁所,禁止孩子走動。

回家後,孩子一樣不能放鬆,父母甚至祖輩高度關注他們的功課,父母盯著做作業,詢問功課情況,學業有任何一點問題,都會被全家人數落。除了學校的作業,父母還會額外布置功課。孩子放學後能玩耍的時間非常少。

周末,孩子的生活也大多被各種補習班、興趣班填滿,他們要努力進行知識方面的學習,也很少有時間出去玩耍。如果孩子功課不好,他們還要承受家長突然爆發的情緒。

大家會看到,孩子的壓力增加了,積壓的情緒增多了,但釋放情緒的途徑卻變少了。

這些問題,在孩子小的時候都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因為孩子小,大人通過吼叫打罵等方式能夠讓孩子害怕,逼迫他們聽話。

但是,當孩子進入青春期,當大腦再一次進行整合重建時,這些被壓抑的問題會再一次暴露出來,童年時期沒有被充分發育的情緒腦,青春期會這些缺陷會被嚴重放大並暴露出來。

很多情緒會在完全沒有預警的情況下就像突然迸發的火山一樣突然出現,引發巨大的反應,孩子會出現很多「瘋狂」的情緒反應。

如果這些情緒一直得不到解決,大腦功能進一步受損,孩子就會出現嚴重的行為問題,出現情緒障礙、思維障礙、焦慮症、抑鬱症、強迫症或驚恐症等,甚至出現自殘或輕生的行為。

這裡要提醒大家的是,不要以為自己怎麼批評孩子,孩子都沒有反應,這就代表沒有問題。這樣的情況往往更可怕,因為不向外發泄的情緒會轉頭向內攻擊自身。那些沒有反應、不反抗的孩子,很可能用攻擊自己的方式來發泄情緒。現在自殘的孩子非常多,如果發現孩子有自殘行為,一定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及時處理。千萬不要懷有僥倖心理!!

講到這裡,就要說下究竟應該如何防止孩子出現極端行為

你一定要明白,孩子衝動行為主要是情緒引發的,所以,處理的關鍵就是幫助孩子處理各種情緒。

身為父母,我們要學會接納和處理孩子的情緒,有能力做孩子情緒的垃圾桶,接納孩子的情緒,幫助孩子對這些情緒進行命名,讓孩子認識這些情緒,感受情緒的強弱不同,一旦情緒被看到,就能幫助大腦恢復平衡。

具體的方法是,比如當孩子說他在學校被嘲笑,與同學打架時,不是指責他有沒有違反紀律,而是認真傾聽,與他共情,對他說:「同學嘲笑你時,你一定很憤怒!」

設身處地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那一刻經歷了什麼,理解他的感情,對這些情緒命名。

任何火上澆油,用言語對孩子挖苦、諷刺、嘲笑、批評等做法都不能幫助孩子,反而會讓彼此的關係越來越僵,彼此的情緒越來越強烈。

當然,理解孩子的情緒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很多父母自己在成長過程中,情緒都從來沒有被看到、被接納過,當父母內在的處理模式沒有得到修整的情況下,不管我們多麼努力學習各種育兒知識,我們依然很難放下兒童時期形成的防禦心理,適應孩子關愛者的角色,即使孩子情緒化、無助、脆弱等正常表現,也會讓我們感覺壓力巨大,一不小心就讓我們情緒崩潰。

所以,父母要先處理自己,回到自己的內在,了解自己的情緒運作模式,只有把自己曾經的經歷認識得越透徹,才能越順暢地看到孩子的情緒,才有能力幫助孩子接納和處理他們的情緒。

還要提醒大家的是,接納孩子情緒,要從嬰兒期開始,學習嬰幼兒心理,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需求,教孩子認識情緒,讓孩子的情緒腦充分得到發育。

這樣當孩子長到青春期時,你們彼此都很熟悉處理情緒的方法了,再應對青春期的問題就會容易得多。

有些人覺得既然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大腦才會重整,那就等到青春期後再學習,大家千萬不要懷有這樣的僥倖心理。等到那時候再學,彼此的模式已經固化,再要改變就困難重重,所有的問題都是越累積越嚴重!

除了學習情緒的處理方法,父母還要有能力做孩子的保護傘。孩子在學校經受的壓力已經很大了,當他出了問題被老師批評指責的時候,父母要有能力正確對待。

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父母可以幫助他建立規則,與他討論出有效的解決方法,陪伴他一起改正,但是不要用羞辱的方式對待孩子,更不要因為孩子在學校表現不好,父母就辱罵、毆打孩子。

任何時候,都要讓孩子知道,父母會與他一同面對困難,遇到任何問題,爸爸媽媽都能接納他,陪他一起想辦法。

這樣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才會信任父母,才會在家中尋找解決辦法。

平常,父母還要多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讓孩子知道他的生命非常寶貴,要好好愛惜。

衝動只是一瞬間,防止孩子做出衝動的行為,卻需要父母花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認真地學習和對待!

每一份生命都應該被尊重,每一份生命都需要珍惜!

——END——

特別聲明:本文為60分媽媽月華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60分媽媽月華」

如未經授權轉載,將舉報,並追究法律責任!

【60分媽媽月華】暢銷育兒書作者,國家級兒童心理諮詢師,著有《別等孩子長大了才後悔你現在做得太多》。專註寶寶的吃喝拉撒,生長發育,學習力培養及身心成長,也關注媽媽的心靈成長,健康的母嬰關係才能培養出更加傑出的寶寶。如果你想孩子身心靈都能更健康,關注我都可以找到答案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60分媽媽月華 的精彩文章:

善加利用,孩子的「破壞力」也能變成「創造力」

TAG:60分媽媽月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