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錢漢東:人生旅途中巧遇良師益友

錢漢東:人生旅途中巧遇良師益友

小時候,家裡條件不是最好,家父說其他的東西能省則省,但《解放日報》一定要訂。當時的報費每月1元人民幣。每當穿綠色制服的郵遞員在家門口叫家父的名字,並說「收報費了」時,母親就拿出1元錢交給郵遞員,然後接過一張狹長的加蓋郵戳的憑證。每月1次,故印象特別深刻。

家父是《解放日報》的忠實讀者,用現在的話來說,算是超級粉絲。他下班到家第一件事就是看報,一杯茶,一支煙,一張報,成了他忙碌一天後最愜意的時刻。每逢休息日,他更是會將當時僅四個版的報紙翻來覆去看上大半天,看完了,還會利用吃飯時間給家人介紹報紙上的各種趣事,分析國內外形勢。家父14歲因故鄉諸暨鬧災荒,家道中落,來上海紡織廠拜師學藝,在滬上受到地下黨的影響,組織過工人罷工等活動。解放後讀夜校到高中畢業,翻身感特彆強,對黨有著深厚的感情。我們兄弟受到父親潛移默化的影響,也養成了讀報看書的習慣。我特別喜歡讀「朝花」上的文章,我的文學夢就是在此萌芽的。每每看到「朝花」上的文章,我期望有一天也能在報上看到自己的文章。

「文革」初期,造反派強進《解放日報》,報紙一度受困,無法出廠。看慣了黨報的家父突然沒有報紙看,好像丟了魂似的,他生氣地罵這些人無法無天。那天,我徒步來到位於漢口路的報社,看到報社外牆上是鋪天蓋地的大字報,門口人山人海,不少人在那裡振臂高呼:「我們要看《解放日報》!」這句話也代表了我的心聲。這是我第一次來到報社,當時的情景深刻地烙印在我的心裡。

我與《解放日報》結緣純屬巧合。

1971年2月我從淮北回滬過年,家父讓我去故鄉錢池,在回滬的列車上,巧遇從杭州上車的《解放日報》編輯張也平先生。張先生方臉大眼,四十開外,坐在我身邊。他熱情隨和地與我交談。當得知我在淮北插隊,常給報社電台寫稿時,他很高興地說:你也可以給《解放日報》寫稿啊!這讓我很興奮,臨別時,彼此留下了聯繫電話和地址。回到淮北後不久,我就收到了張先生寄來的信函和書籍,他勉勵我要努力學習,堅持寫作練字。後來他去援藏,百忙中還不忘給我寄書籍。上世紀80年代初,他負責華東區的編輯工作,約我寫稿,我便寫了《訪蔡東藩故居》一文寄給他。張先生覺得不錯,準備採用,並說:「你的毛筆字寫得不錯,再配寫一下標題吧。」就這樣,第一次,我的文章和書法作品就一起見報了。一下子夢想成真,這種激動的心情難以言表!

錢漢東上世紀80年代發表在《解放日報》上的文章剪報,其中《訪蔡東藩故居》一文標題為錢漢東書法。

我的大學老師羅君惕教授,花了40年時間寫了一部《說文解字探源》。這部書有很高的學術價值,但無出版社願意出版。我與張也平先生商量,他讓我寫一份內參。後來,我真的寫了一篇內參文章,引起了胡喬木的重視,作出了批示。後來,此書由商務出版社影印出版。張先生是我認識的第一位《解放日報》朋友,他是我生命中的貴人。

上世紀80年代初,思想解放運動如火如荼,許多名著得以重見天日,上海成立了振興中華讀書指導委員會。《解放日報》適時推出《讀書》版,引導大家讀書求知,還與上海總工會等多次聯合舉行全市徵文比賽。在一次比賽中,我榮獲徵文一等獎,也有幸認識《讀書》版責任編輯伊人兄。我倆都是魯迅的忠實粉絲,故十分投緣。魯迅是硬骨頭,他用手術刀來解剖國人靈魂,描寫權貴的醜惡和「小人物」的不幸,是中華民族的脊樑,是一潭古老沉睡死水裡的曙光。伊人不愛高談闊論,朋友聊敘,他總靜靜地聽,偶爾露出欣慰一笑;但他寫的抨擊時弊的文章,卻十分深刻犀利,常常引起讀者共鳴。伊人做編輯十分用心,要求很高,要想在他編輯的版面上發表文章,必須是用心之文,這是我在他主持的版面上發一些讀書心得和評論的真切體會。為了讓更多年輕人脫穎而出,伊人開闢了「破壁者列傳」專欄,請我題寫欄目名稱,這讓我倍受鼓勵。我在業餘時間更用心地習字,現在回想起來,我能為中華四大佛教名山和國內名勝古迹寫題眾多碑匾,與當初《解放日報》張先生、伊人先生的鼓勵是分不開的。

在《解放日報》綜合性文藝副刊 「朝花」上,我們可以看到國內外許許多多著名作家、藝術家的作品。其品位高,不媚俗,書香味濃郁,數十年來形成了深受讀者和作者信賴的品牌。著名作家袁鷹曾說:「我國報紙林林總總,副刊辦刊5000期的,恐怕是鳳毛麟角。」如今報紙版面擴大了,內容更加豐富了。我在文匯出版社做編輯時,策劃編輯了《朝花隨筆精選(1997—1999)》一書,書中收錄的140餘篇作品,反映了我國改革開放的時代風貌,真實地記錄了上海兩個文明建設的偉大成就,可謂精品薈萃,雅俗共賞。編書時我特邀時任報社總編輯賈樹枚先生撰序,他一口答應。在序言中他指出:「如果把《解放日報》比作反映當代上海改革、開放、發展、變化、奮鬥、騰飛的交響樂,那麼『朝花』便是這部樂曲中的華彩樂章。」賈先生的話是對「朝花」最好的褒獎。

錢漢東近影。

有人把《解放日報》看作是一部上海當代史,她真實地記錄了上海改革開放的歷程,我作為讀者和作者,亦見證了她所走過的不平凡歷史。她陪伴我從少年走向老年。今天,當我回想起這些往事時,心懷感恩之情。感恩報社編輯對新人的幫助和提攜,也感恩報社領導對新人的關注和培養。如今,新一代編輯秉承「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報社傳統,不辱使命,敢於擔當,一定會譜寫出《解放日報》更新更美的華彩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人工智慧設計師」參加時裝大賽,名次讓人絕對想不到
申花的王偉到底是變「廢」為寶,還是一顆被埋沒的金子?原來他也是個「苦孩子」!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