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耶穌受難升天的聖墓教堂的鑰匙是穆斯林保管的
追尋受難的足跡,從苦路到聖墓
使徒們最後一次聚集在耶路撒冷,準備揮手告別到世界各地傳福音,於是每人寫一條信仰原則並就此握手分別,從此大家沒有機會再見面,一個一個為主殉道。這就有了後來基督徒熟悉的《使徒信經》:
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主。我信耶穌基督,上帝的獨生子,我們的主;因著聖靈成孕,從童女馬利亞所生;在本丟彼拉多手下遇難,被釘在十字架上,死了,葬了;下到陰間;第三天從死里復活;後升天,坐在無所不能的父上帝的右邊;將來要從那裡降臨,審判活人、死人。我信聖靈;一聖基督教會,聖徒相通;罪得赦免;肉身復活;並且永生。阿們。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在耶路撒冷,耶穌與十二門徒共進晚餐逾越節的晚餐,並預言說到 「你們其中一人將出賣我」,當時十二門徒門徒們顯得困惑、哀傷與騷動。都紛紛詢問耶穌: 「主啊,是我嗎?」。唯有叛徒猶大面露驚慌之色,身體不自覺的往後傾,而他手中還緊緊地抓著出賣耶穌而獲得的酬勞,那裝有三十塊銀幣的錢袋。
大多人對最後的晚餐或許便是這幅現存於義大利米蘭恩寵聖母多明我會院食堂牆上,大師達芬奇所繪製的壁畫。
在晚餐上預言被自己的門徒出賣,這是何種悲傷的心情和遭遇。而這僅僅是悲傷和痛苦的開始,《最後的晚餐》開啟了耶穌受難的篇章。叛徒猶大帶來了一群全副武裝的聖殿差役和年輕祭司,並給他們一個暗號,說:「我與誰親嘴,誰就是他。你們把他拿住,牢牢靠靠地帶去。」這便是著名的猶大之吻。而這一次就發生在從橄欖山上一路往山腳走的客西馬尼園(Garden of Gethsemane)。客西馬尼園內有一座萬國教堂,據說耶穌受難的前一夜,他就倚靠在教堂內的一塊大石上休息。
最後的晚餐
不過在錫安山中卻有一處叫 Room of the Last Supper,最後晚餐樓又稱馬可樓,號稱這就是耶穌和門徒吃的逾越節晚餐的地方。然而這個地點的紀念性質比較高,當你真的來到這裡,你會失望不已,這怎麼和達芬奇畫中的場景不一樣,完全沒有任何跡象表示這裡便是著名事件的發生地。這裡空蕩蕩什麼都沒有,甚至整個房間呈現很明顯的伊斯蘭風格,比如正中的伊斯蘭風格的壁龕。空房間中間的橄欖樹引來很多人圍觀拍照,它象徵基督教是從猶太教發芽出的枝子。
停留片刻來了一波旅行團,偷偷竊聽也聽不出導遊最後的晚餐故事來宣傳大家打卡成功,但這空蕩蕩房間緣何成為了這個事件的發生地真的無處考究,起碼我找不到答案,或許這裡只是一個旅遊團觀光點。
苦路十四處
苦路,耶穌背著十字架走向各各他山上受難所走過的路線,從很多記載來看,這個路線應該是從大衛塔到聖墓教堂經過的路線。聖方濟會為了管理從歐洲前來絡繹不絕的朝聖者,開始在14世紀時策划出出朝聖路線,經過多次修改就有了今天以聖墓教堂為終點的苦路十四。這些我平時熟悉的故事,如今我真真切切的站在這裡,把腦海里的故事,人物放置在現實的場景,想像當年受難的過程。
Christ on the Road to Calvary / Peeter Baltens
這十四處分別是:
第一處:耶穌被彼拉多定罪
第二處:耶穌拿到十字架和被鞭打的地方
第三處:耶穌第一次跌倒
第四處站:耶穌遇見聖母瑪利亞
第五處:古利奈人西門被兵丁抓來為耶穌背十字架
第六處:聖維羅尼卡為耶穌擦拭汗血
第七處:耶穌第二次跌倒
第八處:耶穌勸告哭泣的耶路撒冷婦女
第九處:耶穌第三次跌倒
第十處:耶穌被剝去衣服
第十一處:耶穌被釘在十字架
第十二處:耶穌死在十字架上
第十三處站:耶穌屍體從十字架上抬下來
第十四處:耶穌下葬
這也是我此行想完成的一個重要任務,跟著耶穌當年受難的足跡,一步一步的走完了這條苦路,稱不上朝聖者,談不上來打卡,或許是對我一直以來想做的事情的一個兌現。
第一處 耶穌被彼拉多定罪
「眾人將耶穌從該雅法那裡往衙門解去」(約翰福音 18:28 )
第一處 是耶穌被負責此次審判的總督彼拉定罪的地方,如今這裡是一間阿拉伯小學,因為屬於私人場所,並不對外開放參觀。為了方便信徒們朝聖,遊客們打卡,苦路十四處會有這的羅馬字母標出當前是第幾處。
第二處 耶穌背上十字架和被鞭打的地方,這裡如今也因此蓋起了方濟會定罪堂和鞭笞堂。
回頭看去,可以見到一個用石頭修建的拱門,這是公元135年哈德良皇帝的工程。現今被稱為「看,這個人」(Ecce Homo)拱門。
負責此次審判的總督彼拉多令人鞭打耶穌基督後,指著被迫身披紫袍,頭戴荊棘冠冕的耶穌時,對眾人說道:「看啊,這個人!」
"Ecce Homo" / Antonio Ciseri
第三處 耶穌第一次因為十字架沉重體力不支而跌倒的地方,就在這愛華路(El Wad)轉角的波蘭禮拜堂前,門口和教堂內的雕像都記錄了這一跌倒。
第四處就在在第三處的隔壁,亞美尼亞天主教會的總堂,教堂門口有個聖母瑪利亞握著耶穌的手的浮雕,把那種母親心疼自己兒子的的憂傷展現的淋漓盡致,這就是耶穌在苦路路上遇上自己的母親瑪麗亞的場景。因此這個聖堂稱為「驚恐聖母堂」,堂中有兩個鑲嵌的腳印,相傳是當時聖母聖子相遇時聖母所站的地方。
第五處 古利奈人西門被抓來為傷勢過重的耶穌背十字架,現在是聖方濟會的祈禱室。
「有一個古利奈人西門,就是亞歷山大和魯孚的父親,從鄉下來經過那地方,他們就勉強同他去,好揹著耶穌的十字架」(馬可福音15:21)
第六處 是維羅妮卡的女子為耶穌抹去臉上汗血的地點,而自此耶穌的面容也留在了她的手帕中,據說這手帕現在保存在聖彼得大教堂中,耶穌走到這一處時由於先前受到嚴刑拷打,更因為荊冠刺傷頭部,鮮血直流,儼然已變成「血人」。一位善良的維羅尼卡婦女不顧士兵的阻撓、人們的譏笑,挺身而出,送上手帕擦拭耶穌顏面。耶穌的聖容就這樣印在了手帕上。這座小堂目前由耶穌小姐妹會的修女管理。
第七處 耶穌第二次跌倒的地方,當年年代應該在耶路撒冷城外,這裡同樣是個方濟會的小堂,走入小堂中,可以看到有一根大石柱,它應該就是古羅馬街市的一條大石柱,遺留下的柱子成為城市毀壞見證者。
第八處 耶穌勸告哭泣的耶路撒冷女子
在第七處穿過商店街市繼續往上走,在左側一個希臘東正教會院的牆壁上,可以發現一個黑色的小十字架,這裡就是第八處。當耶穌行至此處,聖經上記載到:「有許多人民及婦女跟隨著耶穌,婦女捶胸痛哭祂。」耶穌轉身對他們說:耶路撒冷的女子,不要為我哭,當為自己和自己的兒女哭」 (路加福音 23:28)
耶穌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他已預見到40年後羅馬人入侵耶路撒冷,燒毀了聖殿。
第九處 耶穌第三次跌倒,第八處和第九處本來近在咫尺,但是由於後期的建築物(第八處所說的希臘東正會院吧原本的路阻隔了,因此必須回到大街上,再轉兩三個彎,爬一段上坡路,才可以到達第九處的所在地,這裡也是這麼多處中比較難找的一處。
由第九處到第十處,有兩條路可走,可以走回頭路回到大街,按指引走到聖墓教堂大門前,另外則是從第九處的左邊走過一個平台,穿過依索匹亞教會的會院的小堂,直接到聖墓教堂的門口。
從第十處到十四處都在聖墓教堂。
第十處是耶穌被士兵扒下衣物的地方,士兵擲骰子決定如何瓜分耶穌的衣服。這一段記載在約翰福音中:他們就彼此說:「我們不要撕開,只要拈鬮,看誰得著。現在這裡是聖墓教堂的入口處的法蘭克小教堂。「從腳掌到頭頂,沒有一完全的,儘是傷口」(以賽亞書 1:6)當時的耶穌已經是遍體鱗傷。
進到聖墓教堂後右手邊有個石頭階梯,二樓這裡便是第十一處是耶穌被釘十字架的地方,現在這裡是聖墓教堂內的屬於羅馬天主教的拉丁教堂——釘十字架小教堂(Chapel of the Nailing to the Cross),壁畫上刻畫了這一場景,聖母瑪麗亞悲傷的看著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值得一提的是這個祭壇還是美第奇家族捐贈。
「他們就把耶穌帶了去。耶穌背著自己的十字架出來,到了一個地方,名叫髑髏地,希伯來話叫各各他」 (約翰福音 19:18)
第十二處是十字架立起的位置,現在是希臘東正教的祭壇,祭壇下的巨石便是當年插十字架的地方。祭壇下樓下的巨石呈現紅色,相傳那是耶穌的血。
正下方一樓也立著一塊泛紅的岩石,相傳正是染了耶穌的鮮血。
人們排著隊到祭壇下跪拜,親吻。
「耶穌大聲喊著說:以利!以利!拉馬撒巴各大尼?就是說: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馬太福音27:46)
滿天的星辰和天使圍繞著耶穌,壁畫上也刻畫著受難的故事和過程。
第十三處 就是耶穌身體從十字架取下時放的位置,現在放置著當時躺下的那塊石頭—膏禮之石,來到此處的朝聖者都會匍匐在膏禮之石上,低頭親吻被耶穌鮮血染紅的石頭。
牆上的馬賽克壁畫重現了把耶穌被釘十字架、躺在膏禮石上、被帶去墓穴下葬的三個事件。
第十四處 苦路的終點,也就是耶穌下葬,與復活之處
「約瑟取了身體,用乾淨細麻布裹好,安放在自己的新墳墓里,就是他鑿在磐石里的。他又把大石頭滾到墓門口,就去了」(馬太福音27:59-60)
在聖墓教堂的左側有一個這樣圓形柱子架構的建築,這便是耶穌的聖墓所在的小神社,這裡也是最多人排隊的一處,我嘗試早上7點到此,剛好遇到彌撒,上帝考驗了我近2小時的耐心,才得以進入一探究竟,聖墓外有一個天使小教堂(Chapel of Angels),再往裡走一個狹小的空間才是聖墓,大概能夠容納5個人。
而頂上則穹頂的十二道光芒象徵了聖徒。
關於聖墓教堂的一點事
誰建聖墓教堂
當年羅馬皇帝哈德良(Hadrian),為了報復猶太人起義,攻陷了耶路撒冷,為了解恨還在聖殿處蓋了朱庇特神廟,在一處基督徒敬重的重要地方建起了維納斯神殿。公元324年,是君士坦丁的母親海倫娜來到聖地時,作為虔誠的基督教徒,她直覺認為哈德良所蓋的維納斯神廟應該就是耶穌受難的地方,取得同意後摧毀了神廟,在其底下挖到耶穌的墓以及十字架,墓穴建起了大教堂,也就是如今的聖墓教堂,而十字架的碎片也被帶回去,目前存於聖彼得大教堂。
誰在管理聖墓教堂
也正是因為這個聖墓教堂如此神聖如此意義重大,歷史上各個教派都爭先恐後爭奪這個教堂,甚至大打出手。最後決定聖墓教堂由六個不同的基督教派共同管理:希臘正教,羅馬天主教,亞美尼亞使徒教會,敘利亞正教,伊索比亞正教及科普特正教。
聖墓教堂的鑰匙在穆斯林人手裡?
歷史上,猶太人,基督徒和穆斯林都垂涎這座聖城,都想佔有它,1187年從十字軍手中奪取耶路撒冷的薩拉丁(電影《天朝王國》中提及) ,為了確保教堂不受其同胞穆斯林的破壞,把守護教堂的責任交給了穆斯林家族。其中侯賽尼家族擁有教堂的鑰匙,而另外一個穆斯林家族努賽貝家族擔負著打開和關閉教堂大門的體力活。
所以從1187年開始,每天早晨4點,侯賽尼家族把鑰匙交給努賽貝家族,努賽貝家族
的人開啟其中一扇門,然後再由定期輪換的羅馬天主教、希臘東正教、亞美尼亞東正教的牧師進去從內部打開另一扇門,同時會有其他教派的神職人員在一旁監督。周而復始,年復一年,這個傳統就這樣傳承了數百年,到了晚上閉門,則反著把這個流程走一遍。聖墓鑰匙和保管者便會回到教堂前面主庭院旁邊的一個小房間在這裡睡覺,準備在第二天早晨再執行開門儀式。
(圖片來源:Sara Toth Stub)
不可移動的梯子
當你來到聖墓教堂或許你沒有留意到在大門上的窗戶放在這一把梯子,這把當時為什麼放在這裡,梯子的用途是什麼已無可考究,但是正是由於各派紛爭後的維持現狀的協定,梯子留在了遠處。再也不能移動。(梯子屬於希臘正教會的,區域管理權則為亞美尼亞教會)
深入聖墓教堂
在聖墓的另一側是抹大拉馬利亞教會(Church of Mary Magdalene),祭壇上刻的耶穌是與馬利亞說不要碰我的那段對話: 耶穌叫出她的名字,她轉頭一刻,那人正是耶穌,她喜不自勝地呼喚:主人。然後走過去伸手想碰觸他,耶穌阻止了她,他說,不要碰我。他還要瑪利亞去找其他人,告訴大家,自己已經死而復生了。
旁邊則是一間方濟會修道院
一側則是童女馬利亞走廊
這裡有四個紀念性的小教堂,分別紀念耶穌的監牢, 信耶穌的聖朗基努斯、分耶穌外袍和被嘲笑,而從在第三和第四個小教堂之間可以看到一個通往地下洞穴的樓梯,這裡就是聖海倫娜教堂, 相傳海倫娜就是在這裡發現十字架,可以看到好多朝聖者在牆上刻上了十字架。
從客西馬尼園到苦路的聖墓教堂,耶穌走完了人間的最後這段路——苦路 Via Dolorosa,我如今也追尋著這條路,走完了我未到耶路撒冷之前嚮往的一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