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紅樓夢》:看賈蓉的言行,可知賈府最後衰敗,都在意料之中

《紅樓夢》:看賈蓉的言行,可知賈府最後衰敗,都在意料之中

《紅樓夢》:看賈蓉的言行,可知賈府最後衰敗,都在意料之中。

《紅樓夢》一書,表面看上去,似乎就是賈寶玉和身邊女子的愛恨情仇,其實真層次里,曹雪芹還是借賈府的衰敗,從一個世家的衰敗,以反襯一個朝代的百態。

賈府一開始也算是人丁興旺,儘管都是女子居多,優秀的人也以女性尤為突出。但也不凡寶玉這種「靈性」之人。

俗話說,一個世家的衰敗,首先還是人的衰敗,如果一個家庭人才輩出,家庭也必定會紅火興旺。那麼,《紅樓夢》原著中,哪個賈府人物的出現,預示著賈府即將走向衰敗呢?

直接說結果,我認為是賈蓉。按說,這賈蓉本是賈珍的嫡子,外貌也是出落得英俊風流。如有心上進,以賈府的交遊,弄個一官半職還不是輕而易舉?

可惜,這賈蓉生性一個字「賤」。我們從其言行里,可以看出,賈蓉人性淪喪的醜態。

且說秦可卿喪命之後,賈蓉笑嘻嘻的望他二姨娘笑道:「二姨娘,你又來了,我們父親正想你呢。」尤二姐是賈珍小姨子,是賈蓉的姨娘身份,是高一輩的人。但賈蓉是怎麼說的:我們父親正想你呢。

儘管在賈府里,姨娘這個身份不怎麼高貴,但從人倫上,還是賈蓉的「娘」輩啊。而此刻一句話,「我們父親」,OK,尤二姐竟然成了賈珍的女兒。哪個良家子會如此說話?

有人以賈蓉之所以要調戲尤二姐,是因為賈珍與秦可卿之間的不明不白,給他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刺激。難不成經此一事,賈蓉的心理傷害就決定了他的價值取向?我認為不盡然。還是本性作祟而已。

這尤二姐也是個不經撩撥的主。粉面微紅,嗔罵道:「蓉小子,我過兩日不罵你幾句,你就過不得了。越發連個體統都沒了。還虧你是大家公子哥兒,每日念書學禮的,越發連那小家子瓢坎的也跟不上。」

說著順手拿起一個熨斗來,摟頭就打,嚇的賈蓉抱著頭滾到懷裡告饒。要是只口頭罵幾句,可能也就止於打情罵俏之間而已。可千不該萬不該,尤二姐竟然裝腔作勢要「打人」。二十齣頭的賈蓉,順勢就鑽進了尤二姐的懷裡,這是什麼概念?

即使今天的我們,不講究什麼「男女授受不親」,但畢竟男女有別,成年男女這等行為,不正是大傷風化嗎?哪個世家子弟、教育良好的子弟會有如此作風?這一切,鬥不過是賈蓉的本性流露而已。

接下來的一處,賈蓉和二姨娘尤二姐搶砂仁吃。賈蓉又和二姨搶砂仁吃,尤二姐嚼了一嘴渣子,吐了他一臉。

賈蓉的反應是什麼?不但不惱怒,反而伸出用舌頭,吧唧吧唧都給舔了!這鏡頭是如何一種風格,大家自行腦補一下。反正,正經的人是做不出這等下作之舉的。

後來尤二姐子啊賈珍的推讓、賈蓉的推波助瀾之下嫁給了賈璉,並在賈府之外,過起了金屋藏嬌的生活。賈璉在王熙鳳的雌威之下,自然不能常來,這倒成全了賈蓉這個餓鬼,經常隔三差五地往尤二姐身上湊。

要是賈蓉有這百分之一的心思用在功名上,什麼秀才舉字不在話下,中個啥進士探花的也說不準。可偏偏就是不求上進。這正是「家門不幸」啊,賈府之衰敗,從此已初露端倪。

賈蓉這人,可謂「飢不擇食」,只要有機可乘,就要動手動腳。即使是丫頭也不放過。只要賈珍不在家,賈蓉的醜態就會一覽無餘。

試想,如果賈珍百年之後,沒有了「管教」的人,論道賈蓉自己當家,寧國府將會亂成個啥樣?所以,賈蓉的行事風格,其實正是曹雪芹俺是賈府衰敗的引子。

最後,賈蓉這人,口沒遮攔率性亂說,也是賈府埋禍之由。當丫頭們提醒他,要當心「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一旦榮國府的人知道了賈蓉和尤氏姐妹的事,到處議論,便會惹出大麻煩。

要是換一個人,肯定是會引起注意,小心從事。可賈蓉就是無所謂,還索性倆榮國府的「醜事」也爆料出來:

賈蓉笑道:「各門另戶,誰管誰的事。都夠使的了。從古至今,連漢朝和唐朝,人還說臟唐臭漢,何況咱們這宗人家。誰家沒風流事,別討我說出來。連那邊大老爺這麼厲害,璉叔還和那小姨娘不幹凈呢。鳳姑娘那樣剛強,瑞叔還想他的帳。哪一件瞞了我!」

是看這段話,不僅爆料賈瑞勾引鳳姐不成的事。幸好王熙鳳瞧不上賈瑞,不然就真是「養小叔子「了。這本是見不得人的醜事,可在賈蓉口裡,沒有任何的指責,有的只是一種」把柄「的心態。反倒成了自己效仿的理由!

所以,從賈蓉一個人身上,我們可以看出賈府後人,的確是一代不如一代,這樣的家庭,豈有不衰敗之理?曹雪芹更是借賈蓉之口,說出了寧榮兩府的的各種醜態。

這樣的家庭,已經不是腐朽二字可以定義的了而是徹底的腐爛,一陣風來,自然就成了摧枯拉朽。於是,白玉為堂金作馬的賈府,終逃不過被抄家的結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天來讀古文章 的精彩文章:

《紅樓夢》:劉姥姥在瀟湘館口若懸河,進了蘅蕪苑為何不說話了?
「怪病多由痰作怪」,認識一下《黃帝內經》里的「痰」

TAG:每天來讀古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