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認準這3個常見微表情!快速辨認孩子是否在撒謊

認準這3個常見微表情!快速辨認孩子是否在撒謊

你很多時候不知道孩子是否撒謊?

一個小男孩到鄰居的小弟弟家玩耍後,拿了一根棒棒糖回家,高興地對媽媽說:「是鄰居弟弟小B送我的。」媽媽心想,兩小孩相處得很友好。沒想到第二天,小B的奶奶在路上遇見了小男孩的媽媽,說:「我家弟弟的棒棒糖總是不見了,你兒子可能是小偷……」

小男孩的媽媽大吃一驚,媽媽被孩子耍了,竟然毫不知情。

根據美國權威雜誌《Law Hum Behav》的調查發現,爸媽辨別孩子撒謊的準確率只有47.5%,比丟硬幣還差。可想而知,孩子們的吹牛技多麼不見痕迹。

記得有一部美劇叫《Lie To Me》,是世界最頂尖面部表情學家Paul Ekman背景下的電視劇。劇情中,一位名叫卡爾·萊特曼的行為心理學家,每一次嫌犯在說謊的時候,他會讓人把嫌犯的表情和動作的圖像放大,「你看,那眼睛在眨」,「他摸脖子」,「他的手插褲袋裡」……通過細微的表情和小動作,判斷嫌犯是否在撒謊。

我們常常聽說,看人的瞳孔、看人的眼球轉動、或看人的頭部的仰視角度……能更充分地判斷對方的內心。可是很多媽媽說,「這比背算術題還累,太難了,有沒有簡單直接一點的?我們這些為人父母知道,小朋友有時會撒謊,可他們不是什麼罪大惡極的壞人,也沒有撒謊的技巧,所以,爸媽們認準下面三個常見的微表情,或許就能迅速判斷孩子是否在撒謊。有人把下面稱為「簡易版撒謊微表情」

認準這3個常見微表情

1、眼睛

孟子說,「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瘦哉。」意思是說,觀察人的方法,沒有比觀察人的眼睛更好了。眼睛不能掩蓋人們內心的醜惡,一個人心中正直,眼睛就顯得清明。

一般來說,當小朋友故意撒謊時,可能會頻繁眨眼睛,或眼睛不敢直視大人。不過有些心理素質較好的孩子,說謊的時候可能會直盯著你,特別是被你質疑的時候。

記得有一次,我家兒子趁我不留意時,多吃了一個冰淇淋。我剛從房間出來,就看見他匆忙擦嘴。我問:「又吃了一個冰淇淋?」兒子看著我,大聲說:「媽媽,我沒有多吃一個冰淇淋,我真的沒有多吃一個冰淇淋……」重複了兩次,聲調也上揚了。後來,我打開了冰箱,兒子才說:「媽媽,我覺得冰淇淋超好吃的,哈哈哈……」

當孩子被質疑時,重複話語,如果說話的聲調也上揚了,孩子很可能在撒謊。

2、嘴巴

在古老的印度,當時的人們已經懂得使用「嘴巴」辨認人是否撒謊。那些被懷疑撒謊的人,在陳述事情時,嘴裡要放一粒米,接著在短暫的時間內,這些人要吐出這粒米。當米粒難以吐出,就表明這人在撒謊。為什麼這個方法可取?撒謊的時候,人會口乾舌燥,米粒因為沒有足夠的唾液,所以在口腔內黏住了。

有媽媽問,「我可以讓孩子含米粒嗎?」或許你真可以嘗試一下。

如果說,孩子們撒謊時,可以故意控制眼睛,那麼嘴巴便是他們難以控制的部位。當小朋友在說謊的時候,會有緊張感,交感神經會亢奮,孩子因為口乾舌燥,容易出現「吞口水」或「抿嘴唇」等細微動作。所以,當你家孩子在陳述謊言時,如果出現這些小動作,便很可能是在撒謊了。

3、腳

我們在看武術電影時,常常看到兩個打鬥的人物會後退半步,側身,然後迎戰;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兩隻小貓要打架,它們也常常是後半身後退半步,然後發起攻擊。「後退半步」,常常暗含防備。

當一個小朋友撒謊時,在陳述謊言或回答父母的質疑時,如果他們真的是在撒謊,潛意識會讓他們的身體,不由自主地稍微遠離或側對著大人。常見的就是退半步,或下半身稍微向後傾。

如果你家小朋友被你懷疑撒謊,並且在回答你的時候,上面三種微表情都有,那可以大概率地判斷——孩子撒謊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你家娃兒太小,是不適用微表情判斷的。微表情的適用年齡為6,7歲以後。孩子越大,準確判斷的可能性越大。因為小朋友越小,越可能是無意撒謊,即他們相信那是真的,雖然事實往往不是那樣。例如2歲的寶寶可能會對媽媽說,「媽媽,我剛去了月亮」。

記得小時候上學時,有一次我的文具盒不見了,旁邊的人都說是我的同桌拿的,有人說「我看見他偷偷放進了書包」。老師把他叫到講台問話,問了一會後,老師發怒:「看你舔嘴巴、身體往後縮的緊張樣子,就知道是你做的。」最後真的在他書包里搜出了我的文具盒。雖然後來我把文具盒送給他了,但老師當時的話讓我印象深刻,我覺得老師就像電視劇的「神仙」那麼厲害,似乎「一眼」就能看出別人有沒有做壞事。

不想孩子撒謊,爸媽應該怎麼辦?

步驟一,無條件地接納孩子一切,是根本做法。

當一個孩子無論做了什麼,總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善意的引導,孩子就沒有撒謊的必要。相比之下,那些虛榮的父母、不允許孩子犯錯的父母,最容易養出愛撒謊的孩子。為什麼?父母喜歡炫耀孩子的優秀,當孩子不那麼優秀時,孩子就容易通過謊言把自己「包裝」起來;當父母不允許孩子犯錯,每次孩子犯錯就要批評或打罵,當孩子犯錯時,就會通過謊言把自己「保護」起來。

所以,如果你不想養出撒謊的孩子,或希望孩子不再撒謊,根本做法就是接納孩子全部,給孩子機會改正。

步驟二,「誠實孩子」的故事或繪本,能給孩子帶來積極的影響。

這一點,幼兒說曾經專門說過,父母與其給孩子們講「撒謊後的恐怖結果」故事,還不如給孩子們講「誠實帶來美好結果」的故事。相比之下,後一種給孩子帶來的影響更積極有效果。這背後其實是來自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一項兒童心理研究。因為孩子們從故事中,能真切感受到誠實帶來的美好生活,他們也會在腦海憧憬那樣的時刻。久而久之,最終會驅動孩子們做出誠實的行為,說誠實的話語。

步驟三,當孩子在「誠實」方面獲得進步時,父母要及時讚揚孩子。

當孩子撒謊後,父母及時引導是必要的。當孩子往「誠實」邁進了一步,父母要關注孩子,並且及時給予讚揚,能給孩子帶來繼續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的動力。就像籠子里的小白鼠,當它按壓槓桿後,一頓美味的食物「從天而降」,小白鼠就會再次勤勞地按壓槓桿。所以,「及時讚揚」也是行為強化的手段。

難怪智者說,「說真話的最大好處,就是你不必記得你都說過些什麼,做過什麼動作」,這就是誠實帶來的幸福。把這個幸福真諦,交給孩子吧!

關鍵字:撒謊說謊、親子溝通、幼兒心理、育兒方法、早期教育

幼兒說,作者為幼兒心理科普作家黃杏貞,已出版書籍《心理諮詢師媽媽的科學育兒法》(獲國家部級優秀出版物獎)。學習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分享科學、實用、有價值的育兒心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幼兒說 的精彩文章:

一根牙刷,就能判斷你家孩子的想像力高低
孩子撒謊死不承認?爸爸故意「挖坑」!這招好使!

TAG:幼兒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