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小分子-膜蛋白質互作界面和結構調控分析研究獲進展

小分子-膜蛋白質互作界面和結構調控分析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生物分子結構表徵新方法創新特區研究組研究員王方軍團隊與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竺淑佳團隊合作,在N-甲基-D-天冬氨酸受體(NMDARs)-小分子配體相互作用機制分析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結果作為Back Cover在Chemical Communications上發表。

在生理條件下蛋白質中的賴氨酸一般帶正電荷,與鄰近氨基酸殘基間的靜電相互作用、氫鍵等是調節蛋白質結構和相互作用的關鍵因素之一。賴氨酸反應性與其所處微觀環境密切相關,蛋白質結構和相互作用的變化直接影響相關區域賴氨酸的反應性。王方軍等人在2016年提出了活性蛋白質複合物二甲基化共價標記策略,根據賴氨酸側鏈氨基標記效率實現了對賴氨酸反應性的定量分析,以及對賴氨酸近程微環境的動態監測(Anal. Chem.,2016)。該方法是一種分析蛋白質互作界面和結構變化的質譜新方法,與傳統氫氘交換、羥基自由基氧化等質譜方法相比具有穩定性好、標記效率和特異性高、數據處理簡單等優點,可以應用於蛋白-蛋白、蛋白-小分子等生物分子互作界面和結構調節分析。

在此工作的基礎上,王方軍等人進一步實現了基於定量賴氨酸反應性變化的蛋白受體結構調節機制質譜分析,對小分子配體托卡朋和兒茶酚-O-甲基轉移酶(COMT),以及Ro25-6981,Gavestinel,UBP710和膜蛋白受體NMDARs的相互作用分子機制進行了系統研究,證明了該方法不僅可以發現小分子與蛋白質的直接作用區域,還可以監測蛋白質產生了構象變化的其它區域。NMDAR複合物是阿爾茨海默症、抑鬱等疾病的潛在治療靶點。解析小分子與膜蛋白受體的相互作用機制目前仍然面臨巨大挑戰,是小分子藥物開發中的難點之一。該方法為研究小分子-膜蛋白受體分子識別和結構調節機制提供了一種有效的質譜分析新方法,有望應用於靶向小分子藥物的篩選、評估和優化。

小分子-膜蛋白質互作界面和結構調控分析取得新進展

來源: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科院之聲 的精彩文章:

生命極限在哪裡
科學家利用單鹼基編輯工具創製抗除草劑小麥

TAG:中科院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