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度,一種讓人難以抵禦的力量
國學典籍《世說新語》中記載了這樣一個小故事:魏王曹操欲接待匈奴使者,嫌自己矮小不威武,便令手下假扮「魏王」,自己則持刀站於一側。事後,曹操曾派人打聽北國使者的印象,結果對方回答:「魏王雅量無比,但魏王背後那個持刀之人才是真正的英雄!」使者目光如炬,即便曹操假扮隨從,也絲毫沒有影響到他看出曹操那光彩照人的英雄風度。
所謂風度,是指一個人的氣質修養和胸懷,是人的性情、品格、才質的自然流露,也是人們對一個人的身段體魄、裝束打扮、表情神態、舉止談吐的綜合審美評價。它語出《後漢書·竇融列傳》:「嘗獨詳味此子之風度,雖經國之術無足多談,而進退之禮良可言矣。」風度不只是外表形象問題,更主要是人的綜合素質修養。待人溫文儒雅、彬彬有禮是風度;坦坦蕩蕩、落落大方是風度;沉著冷靜、處事不驚是風度;謙恭誠信、不卑不亢是風度;紮實勤勉、自強不息是風度;敢於擔當、知過即改也是風度。
張九齡是唐開元盛世的最後一位名相,因才學超群,耿直溫雅,淡泊謙讓,風儀甚整,世人稱為「曲江風度」。他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這首詩短短數句,不僅表述出皓月當空、天青海碧、明月下思念牽掛之人的雄渾高遠意境,也可見張九齡的大家文采與非凡氣度。
為相期間,張九齡秉公守則,剛直不阿,敢言直諫,選賢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敢與惡勢力作鬥爭,為「開元之治」做出了巨大貢獻。張九齡去世後,唐玄宗寫下一聯追憶:「蜀道鈴聲,此際念公真晚矣;曲江風度,他年卜相孰如之。」並且每次有大臣推薦丞相人選時,唐玄宗都要問一句:「風度得如九齡否?」風度比得上張九齡嗎?記載著張九齡歷史功績、剛直氣節和政治遠見的「九齡風度」之美譽自此傳頌千古。我想,張九齡的風度在才氣和儀錶,更在於正直品格和忠義節操,這才是他穿越千古,依然散發著迷人氣質的真正原因。
放眼人生,風度是人生追求的境界,是風骨綽然的標誌。一個有風度的人,大度、大量、大方,處事不驚、理智、穩重。法國作家雨果曾感嘆,世界上最寬廣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廣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廣的是人的胸懷,這折射出了人的風度之美的重要性。
著名國學大師胡適,不僅學術和文學成就獨樹一幟,其做人的胸襟和風度也堪稱典範。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去世後,作家蘇雪林大肆攻擊魯迅,稱魯迅是「玷辱士林之衣冠敗類,廿十四史儒林傳所無之奸惡小人」。胡適則在給蘇雪林的信中批評道:「我很同情於你的憤慨,但我以為不必攻擊其私人行為。魯迅狺狺攻擊我們,其實何損於我們一絲一毫?他已死了,我們盡可以撇開一切小節不談……凡論一人,總須持平。愛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方是持平。魯迅自有他的長處。如他的早年文學作品,如他的小說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
俗話說:「君子之心能撐船,小人之心擱開拳。」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多次被魯迅罵過的胡適先生在批評、規勸蘇雪林時,表現出一代學術大師卓越風範。儘管魯迅與胡適生前政見相左,惡言有加,但並不影響胡適客觀公正地評價魯迅,大千世界,能做到這一點的能有幾人歟?胡適的寬容、大度、雅量、明智,確實是常人難以做到的紳士風度。
風度是一種心態,一種智慧,一種涵養。不斷追求心靈高尚、行為美好的人,風度自然會如影隨形、翩翩而至。但願人人做事、做人都有風度。
本文原載於《人民日報·海外版》(作者劉昌宇),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