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末到二戰爆發之前,德國為何一直幫助中國?原因說來直接乾脆
眾所周知,德國素來以工業發達和做事嚴謹而聞名於世,汽車行業至今依然傲視群雄。不過在歷史上,德國卻有許多不光彩的形象,二戰期間的所作所為至今為許多國家所警惕。然而很多人卻發現一件奇怪的事,從清末到民國時期,德國在許多領域都和中國保持合作,對於中國近代工業體系的建立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要知道德國也是西方列強之一,為何要不斷幫助中國呢?這其中是有什麼特殊的感情嗎?
德國掠影
中國和德國之間的交往最早可以追溯至晚清時期。當年八國聯軍侵華之時,德國也參與其中,而且這支聯軍的最高統帥就是德國人瓦德西。不過德國實力雖然不弱,但想要單獨瓜分或者瓜分較大份額的好處,卻是力有不逮。為了獲得更多的資金,德國除了通過軍事手段進行侵略和掠奪之外,開始推行經濟層面的交流和技術層面的滲透。
八國聯軍將領於先農壇合影舊照
不難發現,德國在清朝末年成為最大的軍火供應商,以大量軍火換取了巨額白銀。北洋時期,各執政軍閥領袖依然與德國交好,每年從德國進口的軍火份額佔到整體的一半還多。到上世紀三十年代左右,中德兩國的軍火貿易達到歷史巔峰,國民政府加強了同德國在各領域的合作,而且合作範圍越來越廣也越來越深。這一時期,德國甚至準備給中國打造80個德械師。不過由於二戰爆發,世界格局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這一計劃也被迫夭折。
《凡爾賽和約》簽訂地——法國凡爾賽
可以看到,無論是清朝末年還是民國時期的合作,其實都只是各取所需的交易而已。德國的行為沒有絲毫溫情,只是為了攫取更多利益而已。在經歷一戰的慘敗之後,《凡爾賽和約》對德國進行了戰後清算與遏制, 德國工業一蹶不振,經濟也變得愈發蕭條。反觀同時期的中國,雖然是戰勝國,卻沒有享受到應有的勝利果實,而且軍隊依然非常落後。在這樣的背景下,德國急需找到對外貿易渠道賺取外匯,中國則希望能夠儘快完成軍隊近代化。就這樣,雙方一拍即合,畢竟德國哪怕再衰弱,整體實力和技術水平依然是當時中國所難以企及的。
《凡爾賽和約》主要簽署者合影
另一方面,德國在進行戰後經濟復甦時也發現了一個新的商機。由於受到《凡爾賽和約》的制約,德國軍事領域並不能有太大規模的發展和提高,而德國當時的軍事技術比較先進、人才數量也比較龐大,留在本國會造成資源閑置,不如通過輸出人才的方式增加收入。就這樣,德國主動將軍事人才輸出到其他國家,簽訂軍事上的合作協議。這種方式的合作對於中國而言正合胃口,於是中德兩國在軍事人才交流領域也掀開了新的篇章。
二戰德軍士兵舊照
基於上述原因,中德兩國歷史上進行了多次深度合作。不過兩國的合作並沒有走得很遠,畢竟古話說得好,「道不同,不相為謀」,兩個國家的立場截然不同,又怎麼能走到一起呢?當然,在二戰之後,德國人意識到了所犯下的歷史錯誤並勇於承認,獲得了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的諒解,因此和德國的友好合作至今依然還在繼續。
參考文獻:
《清季外交史料》《列國志:德國》
※清朝最有權勢的親王,歷經三朝備受寵信,如今墳墓卻已淪為菜地
※相士偶遇放牛娃,稱其可位列三公但會子嗣斷絕,結果全部應驗
TAG:趣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