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把炸彈當玩具,恐怖分子的孩子沒有最可怕,只有更可怕

把炸彈當玩具,恐怖分子的孩子沒有最可怕,只有更可怕

文:點點

2011年,敘利亞內戰開始。

此後整整6年,敘利亞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危樓環顧,炮火紛飛。

2017年,導演塔拉勒·德爾基震驚世界影壇,帶來一部真實紀錄敘利亞內戰的紀錄片,名為《恐怖分子的孩子》。

一經上映,就受到全世界的廣泛關注。一舉拿下第34屆聖丹斯電影節評審團大獎。(世界電影單元紀錄片)

本屆奧斯卡金像獎中,它提名最佳記錄長片,爛番茄度94%,豆瓣評分也超高,穩定在8.6。

這部紀錄片,非常特殊。

隸屬於戰爭題材,卻並未過多拍攝殘忍的戰爭現場,而是把重點聚焦於敘利亞基地恐怖分子阿布的家庭生活中。

阿布的工作,是排雷拆彈師。所處的恐怖組織信仰伊斯蘭主義,致力於戰爭。每一天,都生活在炮火紛飛、槍彈襲擊的環境中。

阿布有整整8個孩子,活潑可愛。尤其是漂亮的小女兒,笑起來像極了小天使,惹得觀眾心裡軟乎乎。

但,外表純真並不代表內心善良。在阿布朝夕相處的渲染下,這8個孩子越來越不把生命放在眼裡。明明還只是個半大的孩子,就已雙手沾滿獻血…

撿到受傷小鳥後,他們像拆玩具房子一樣把落難小鳥的脖子拆下來。沒有被小鳥毛茸茸的可愛樣子所吸引,也並不覺得小成拳頭的它柔弱不堪。

孩子們興奮不已,看著小鳥從掙扎到靜止不動。極其自豪的表示:我們把它的頭砍下來,就像爸爸把那個人(戰俘)的頭砍下來一樣厲害!

把炸彈當做最尋常的玩具,一有時間就聚在一起研發製作。把炸彈依次埋在土裡,輪流踩,看誰更倒霉。

壓根就沒有考慮過「炸彈會奪去自己生命」的可能性。又或者說,生命在他們眼中,是最不值錢的東西。

採訪中,導演塔拉勒·德爾基表示:拍攝電影過程中,他必須時刻偽裝自己,一不小心,就會喪命。

所以,影片中,很多鏡頭都給觀眾一種類似於「偷窺」的感覺。

在這種鏡頭下,旁觀感被放射到最大,無時無刻都在告訴觀眾:這樣無力的事情,全都真實發生在我們周圍。

影片最後,阿布明知戰場危險,卻執意送孩子上戰場的行為成為影片最強烈衝突點。

孩子一點都不喜歡戰場上的生活環境,害怕教官在他們身邊開槍,更害怕戰場上突如其來的死亡。雖說他們天性殘忍,不把生命當做一回事。但他們也沒有想過,死亡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以此為契點,導演再次向觀眾傳遞戰爭發生時殘忍的大眾意識:因為受傷的不是自己,所以,不管戰爭進行多久都沒有關係。

在這個故事中,女性角色是缺失的。阿布的妻子只出現過寥寥幾回,絕大多數情況都是被阿布訓斥虐待。

女性帶來新生命,新生命帶來希望。

導演好像完全把希望摒棄掉了,他唯一能做的,是儘可能還原敘利亞內戰時那些混亂的生活環境,儘可能多拍攝孩子們被父親影響後麻木的生活。

只有苦難真實的呈現在大眾面前,大眾才有可能被觸動,從而進行反思。

換一句話來說就是:《恐怖分子的孩子》之所以受到觀眾追捧,是因為這個故事的真實程度、故事內在的深度。

和其他反思戰爭的電影比起來,它是最殘酷:所有人都被困在這個糟糕的環境中,完全看不見出路。

如果生活不能被改變的話。我們必須做到:下一次開始時,要充滿希望。

除卻描述孩子們麻木的生活狀態之外,影片中還有很多探討恐怖分子存在的原因。導演之所以選擇講述阿布的家庭故事,也是因為阿布這個人物具有足夠的典型性。

他對組織懷有無限盲目的追隨,為組織奉獻一切。但最後,連他自己都不能確定,自己最想要的,究竟是什麼。

導演不斷通過鏡頭詢問,這些人為什麼成為恐怖分子?究竟是什麼讓他們沉溺於恐怖襲擊,完全摒棄希望與和平?這個答案,恐怕沒有人能夠回答。

建議大家去看這部影片。

故事全都真實發生過,所承載的內核也是非常殘酷。衷心希望,這樣沉重的故事能終結在電影里,不再出現於真實生活中。

我們需要解救那些生活在戰亂中的孩子。我們,需要和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電影生活 的精彩文章:

喜劇版《都挺好》,集集高能,笑哭了!
集集高能、強扒潛規則,這部最新英劇好看炸了!

TAG:電影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