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西周金文的分類(過渡期)、(鼎盛期)、(衰微期)

西周金文的分類(過渡期)、(鼎盛期)、(衰微期)

一、過渡期


利簋

一、周早期金文

周早期金文主要指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和昭王時期的金文。這一時期的金文基本上繼承了商代金文的風格而又有所發展,銘文的書寫和鑄刻都十分嚴謹,風格雄強凝重,行款布局自如隨意,筆畫肥美,有尖狀肥筆,其形如刀或蝌蚪,有遊動的曲筆,婉轉多變,被稱為波磔體,和甲骨文的方筆形成明顯的對比。其筆法特點主要來源於商代的「族徽」,多保留有象形文字的特點。結構無規律,字形大小、長寬、方圓不等,字無定形,一字多寫,合文是普遍現象。這一時期的主要代表作品有:

西周金文的分類(過渡期)、(鼎盛期)、(衰微期)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西周金文的分類(過渡期)、(鼎盛期)、(衰微期)

【作品釋文】珷(武)征商,隹(唯)甲子朝。歲鼎(貞),克聞(昏)(夙)又(有)商辛未王才(在)(蘭)(師),易(賜)又(有)事(史)利金,用乍(作)(檀)公寶(尊)彝銘文翻譯:周武王發動征伐商紂王的戰爭,在甲子日的早晨,(在這之前曾舉行過)歲祭而貞卜,得到能克敵制勝的吉兆。而今果然在一個早晚之間就佔有了商都。辛未這一天,武王在管地駐軍之處,賜給名叫利的有關官吏青銅,(利)用所賜的青銅製作了紀念先祖檀公的寶貴彝器。

西周武王時器。一九七六年陝西省臨潼縣零口公社出土。器通高 28 厘米,口徑 22 厘米,重 7.95 千克。侈口,鼓腹,雙獸耳垂珥,方座圈足,器形與天亡簋相似,為典型的西周早期風格。簋腹和方座飾有饕餮紋、夔紋,圈足飾有夔紋、雲雷紋。腹內底有銘文 4 行 32 字:「珷征商。隹甲子朝。歲鼎(一說為貞字)。克昏(一說為聞字)。夙有商。辛未。王才闌師。易又吏利金。用乍旜公寶尊彝。」銘文的解釋爭議較大,其大意是:周武王征伐殷商,在甲子日這一天,歲星當位時告捷。辛未(後七日),武王在闌地(一說為管)軍中,賞賜銅給一位名叫「利」的官員。利鑄造了這件寶器以紀念其祖父。記載武王征商獲勝,歸來後賞賜有史利青銅吉金作器之事,這是當時記載關於武王征商史實的唯一文物,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現藏陝西省臨潼縣博物館。馬承源《商周青銅器銘文選》、中科院考古所《殷周金文集成》著錄。

價值利簋是現存最早的西周青銅器,也是目前發現的唯一記載武王伐紂具體日期即「甲子日」的器物,可與《尚書·牧誓》、《逸周書·世俘》等文獻中關於武王伐紂時間的記載相印證,對商周斷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此銘為周人所作,具有強烈的宗周早期風貌。字形縱長,筆畫圓勁,肥筆含蓄蘊藉,行氣連貫,莊重肅穆,極富陽剛之氣。此時周人克商剛剛數日,我們從中或可感受到彼時周建國伊始,軍隊儀容莊嚴,統治者雄視天下的那種躊躇滿志和蓬勃朝氣。

《天亡簋》

西周金文的分類(過渡期)、(鼎盛期)、(衰微期)


《天亡簋》釋文簡注

知北游按:以前寫過一個博文《關於〈天亡簋〉中「降」字的解釋》,因為對該簋銘沒有下功夫研究,認識不足,所以那個解釋錯誤,非常慚愧。最近抽空又仔細閱讀了《天亡簋》銘文及相關研究文章,覺得前賢對此簋銘研究固然已經比較透徹,但百密一疏,尚有許多不足,仍有必要對其銘文作一下解釋,故作此文,以就教於同好。

西周金文的分類(過渡期)、(鼎盛期)、(衰微期)

天亡簋於清道光年間出土於關中,為西周早期器,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器銘凡77字(又合文1),記錄西周初年周武王舉行的一場朝會大典,典禮過程中舉行了祭祀和宴會,大臣天亡陪同武王殷祭了文王,並在宴會上向武王敬酒,回來作了這個簋,因為開始有「王又大豐(實當釋豊,即禮)」句,故又名「大豐簋」;後又以作器者為天亡,故又名曰「天亡簋」。銘文收入《殷周金文集成》第八冊《類銘文三》,編號4261。

這次典禮祭祀,於省吾先生認為就是《逸周書·世俘》中記載的武王克殷後西歸於宗周,然後舉行了一次盛大的祭祀活動,主要祭祀大王(太王)、大伯(泰伯)、王季、虞公、文王、邑考等先王。是否如此,還有待進一步驗證。於先生同時指出其中的「天亡」就是太望,也就是太公望。此後楊向奎等先生也持相同的看法。


【釋文】乙亥王又大豊王同三方王祀於天室降天亡又王衣祀於王不顯考文王事喜上帝文王監才上不顯王乍眚不?王乍庸不克氣衣王祀丁丑王卿大宜王降王賀爵退囊隹朕又蔑每啟王休於尊白【標點】乙亥,王又(有)大豊(禮),王同三方。王祀於天室,降,天亡又(佑)王,衣(殷)祀於王不(丕)顯考文王,事(使)喜上帝,文王監才(在)上。不(丕)顯王乍(作)眚(省),不(丕)?(肆)王乍(作)庸,不(丕)克氣(訖)衣(殷)王祀。丁丑,王卿(饗),大宜(俎、房)。王降,亡賀爵退囊(讓)。隹(惟)朕又(有)蔑每(敏)啟王休於尊白。【簡注】

乙亥,王又大豊:

乙亥是日期。「又」同「有」。王,周武王。本銘凡單言「王」者即武王,文王則全稱「文王」。又,同有,《詞詮》:「不完全內動詞,與『為』同」。「豊」通「禮」,曩釋「豐」,不確。姚孝遂先生云:「卜辭多見『作豊』、『弜作豊』,『豊』當爲祭品。」(《詁林》3.2778按語)這裡當是典禮。大禮即盛大隆重的典禮,《左傳·文公三年》:「君貺之以大禮,何樂如之!」王有大禮,謂周武王舉行盛大的典禮。

王同三方:

「同」曩釋「凡」,非是,說詳王子揚先生《甲骨文舊釋「凡」之字絕大多數當釋為「同」——兼談「凡」、「同」之別》一文。「同」謂會同,朝會之意。三方,郭沫若云:「三方,東南北也。周人在西,故此僅言三方。」此言武王舉行大典,朝會三方諸侯,實際上應該是四方,因為西方的周人也算在內。

王祀於天室,降:

王,周武王。天室,即大室、太室,本為太廟中央之室,泛指太廟。《書·洛誥》:「王入太室祼。」孔傳:「太室,清廟。」孔疏:「太室,室之大者,故為清廟。廟有五室,中央曰太室。」此指周宗廟。降,《玉篇》:「下也,落也,歸也。」此指祭祀完畢後退出。

天亡又(佑)王:

天亡,於省吾先生、楊向奎先生並以為即太望,亦即太公望呂尚父,當是。又,通右、佑,《說文》:「右,助也」,劉心源云:「『又王』讀『佑王』,謂助祭也。」即天亡陪同武王輔助祭祀。

衣祀於王不顯考文王,:

郭沫若云:「『衣祀』,孫詒讓、王國維均讀為『五年而再殷祀』之殷祀。」王,周武王。「不」同「丕」,《說文》:「丕,大也」,段註:「『丕』與『不』音同,故古多用『不』爲『丕』,如『不顯』卽『丕顯』之類。」顯,《玉篇》:「明也」,「丕顯」是讚美語,相當於「英明」。考,去世的父親,《禮記·曲禮下》:「生曰父,死曰考。」「丕顯考」就是英明的先父。這句是說向武王英明的先父文王進行殷祀之祭。文王的「文」中間從「心」,應該釋「忞」較確,通「文」,下同。

事喜上帝,文王監才上:

事,劉心源釋「吏」,云:「吏,使省。」這裡當用為「使」。喜,過去讀為饎、糦等,以為是祭名,如劉心源云:「饎上帝者,享上帝也。」不過這裡疑用為喜樂義,《荀子·解蔽》引《詩》曰:「有鳳有凰,樂帝之心」,此「樂」即相當於該簋銘中的「喜」。使喜上帝,意思是使文王討得上帝的歡心。監,視也。才,通在。文王監在上,文王在天上眷顧地上的周邦。《詩·大雅·文王》:「文王在上,於昭於天。」

不顯王乍省:

不,同丕。王,武王。乍,同作。眚,同省,《商周青銅器銘文選》卷三《商、西周青銅器銘文釋文及註釋》(下簡稱《選釋》)云:「乍眚,即作省,《爾雅·釋詁》:『省,善也。』《詩·大雅·皇矣》:『帝省其山』,鄭玄《箋》:『省,善也。』」(15頁。) 「丕顯王乍省」意思是英明的王作善事。

不?王乍庸:

不,同丕。?,同肆,正也,直也。《選釋》:「不?王即正直的王。」(15頁)乍,同作。庸,亦見甲骨文,其字本從庚用聲,下面的「用」或簡省如「同」,則為從庚同聲,均「庸」字,用為祭名(說詳參《甲骨文字詁林》4.2894-2897引諸家說)。此處非祭名,《詩·崧高》:「以作爾庸」,鄭《箋》:「庸,功也」。「作庸」就是建立功勳。「丕肆王作庸」即正直的王建立功勳。

不(丕)克氣(訖)衣(殷)王祀:

不(丕),大;克,終。「大終」即最終。氣,通訖,《爾雅·釋詁》、《說文》並云:「訖,止也」,意為結束。衣(殷)王祀,即殷王祀,殷王就是商王,祀是祭祀,這裡指國家。丕克迄殷王祀,意思是武王最終結束了殷王的宗廟祭祀,也就是滅了殷商的意思,這是武王最大的善舉和功勳,即上文所說的「王作省」和「王作庸」。

丁丑,王卿(饗),大宜(俎):

卿,通鄉,此讀為饗,《選釋》:「饗,謂大飲賓客。」宜,通俎,於省吾云:「大俎者,謂大陳牲牢於俎以祭。」《選釋》云:「宜,金文中宜、俎同字。秦公鐘銘此字與彊、慶、方等字為韻,故此字又一音當讀為『房』,大宜即大房。《詩·魯頌·閟宮》:『毛炰即羹,籩豆大房』,鄭玄《箋》:『大房,玉飾俎也。』字象俎形,大宜當讀如《魯頌》之『大房』,房俎者,載牲之器。」(15頁)王饗,大宜,是說武王祭祀完畢之後,又舉行宴會,大宴賓客群臣,用大房俎裝載菜肴,表示宴會的隆重。

王降,亡賀爵退囊:

王降,於省吾云:「王降者,言王祭畢自宗廟而降。」按:這裡當是說武王從座位上下來,接受賓客群臣的敬酒。亡,即天亡。賀爵,舉爵向王稱賀敬酒。退囊,「退」舊釋「復」,然檢金文「復」非此種寫法,而與中山王壺及中山王兆域圖中的「退」近似,《殷周金文集成釋文》作「退囊」(3.374),是也。「退囊」當讀為「退讓」,「囊」、「讓」古音泥日準雙聲、同陽部疊韻,音近通假。《禮記·曲禮上》:「是以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這兩句是說王從座位上下來接受敬酒,天亡上前舉爵敬酒之後退讓到一旁,表示禮數周到。

隹朕又蔑每啟王休於尊白

:隹,通惟,發語詞。朕,我也,天亡之自稱。又,同有,為也。蔑,通勉,努力。每,通敏,《玉篇》:「敬也」。啟,開也,這裡是宣揚的意思。休,美。「王休」之語金文常見,指王的美好德行。周器銘文中常言「對揚王休」,本銘的「啟」相當於「揚」。白,郭沫若云:「語猶今人言補白矣。」按:《呂氏春秋·士節》:「吾將以死白之」,高誘註:「白,明也。」這裡疑是指簋的銘文。《釋名·釋言語》:「銘,名也,記名其功也。」又云:「名,明也,名實使分明也。」銘是名的意思,名是將事情記述明白的意思,和白的意思相同,所以「尊白」很可能是指尊銘。這句是作器者天亡說的話:我要努力恭敬地把王的美好德行宣揚於尊銘里。本銘文的大意是:乙亥這天,周武王舉行盛大隆重的典禮,朝會東南北三方諸侯。武王到宗廟天室進行祭祀,祭祀完退出來,天亡協助武王,又對武王英明的先父文王進行了殷祭,希望文王能獲得上帝的喜歡,文王在天上能眷顧下土的周室。英明的武王做了好事,正直的武王建了功勳,最終結束了殷王的祭祀(指伐滅了殷商)。丁丑這天,武王大宴群臣賓客,使用大房盛載菜肴。武王從座位上下來接受衆臣敬酒,天亡舉爵向他敬酒後退讓到一旁。之後天亡作了一個尊(簋),努力恭敬地把王的美德宣揚在尊的銘文里。【韻考】《天亡簋》這篇銘文大致是用韻文寫成的,主要是用陽、東、冬三部韻而以陽部韻為主。陽、東、冬三部古音中韻尾相同、主要母音相近,屬於旁轉疊韻關係,故古人常以為韻。茲標注如下:乙亥,王又(有)大豊(禮),王同三方。(陽部)王祀於天室,降,(冬部)天亡又(佑)王,(陽部)衣(殷)祀於王不(丕)顯考文王,(陽部)事喜上帝,文王監才(在)上。(陽部)不(丕)顯王乍(作)眚(省),(耕部,耕陽旁轉疊韻為韻。)不(丕)?(肆)王乍(作)庸,(東部,東耕旁轉疊韻為韻。)不(丕)克氣(訖)衣(殷)王祀。(之部。此句不入韻。)丁丑,王卿(饗),(陽部)大宜(俎、房)。(俎,魚部;房,陽部。魚陽對轉為韻。)王降,(冬部)亡賀爵退囊(讓)。(陽部)隹(惟)朕又(有)蔑每(敏)啟王休於尊白。(鐸部,鐸陽對轉為韻。)

保卣

西周金文的分類(過渡期)、(鼎盛期)、(衰微期)



西周金文的分類(過渡期)、(鼎盛期)、(衰微期)



西周金文的分類(過渡期)、(鼎盛期)、(衰微期)


大盂鼎釋文:隹九月王才宗周令盂文王受天有大令在武□匿匍有四方□正□酉無敢□有□□祀無子法保先王□有四方殷邊侯田□殷正百辟師巳女妹辰又大服余勿□余乃辟一人令我隹

西周金文的分類(過渡期)、(鼎盛期)、(衰微期)

時代 西周

出土 陝西岐山(清道光初年)

現藏 中國國家博物館

大盂鼎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一級文物,在清道光初年出土於陝西省岐山縣,岐山是古代周朝的發源地。大盂鼎鑄造於周康王二十三年(前1003年),鼎高102厘米,重153.5公斤,腹內側鑄有19行銘文,分2段,共291字。銘文的內容是有關一個名叫盂的貴族為頌揚周康王的賞賜、訓告和偉績,鑄鼎以銘記。

收藏經歷當時的岐山首富宋金鑒把銅鼎買下,因為器形巨大,十分引人矚目,鼎很快被岐山縣令周庚盛佔有,他把鼎轉賣到北京的古董商人。宋金鑒在考中翰林後出價3000兩白銀又購得了寶鼎,在他去世後,後代以700兩白銀賣給陝甘總督左宗棠的幕僚袁保恆,後袁將其送予左宗棠,左又送予了恩人潘祖蔭。

潘祖蔭是當時著名的金石學家,與翁同和並稱,他還收藏著大克鼎。他弄清了鼎的銘文,並為之定名為「大盂鼎」。潘祖蔭逝世後,鼎由其弟潘祖年收藏。潘祖年攜大盂鼎回到蘇州老家,一直對大盂鼎垂涎三尺的兩江總督端方不斷派人糾纏,直到辛亥革命爆發,端方被派往四川鎮壓保路運動而喪命。潘祖年死後,潘家成年男子也都相繼去世,潘家的珍貴收藏由孫媳婦潘達於掌管看護。抗日戰爭開始後,為了不讓寶鼎落入日軍之手,潘家將大鼎和其他古玩埋於大宅後院的中央大廳中,之後舉家遷往上海。日軍佔領蘇州後,後來在潘家多次搜查,但一直未能找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潘家經過商議,潘達於上書華東文化部希望由國家收藏大盂鼎。1951年7月26日,上海文管會從蘇州南石子街的潘宅挖出大盂鼎和大克鼎。1952年上海博物館開館時,大盂鼎和大克鼎與公眾見面。後大盂鼎由中國歷史博物館(現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西周金文的分類(過渡期)、(鼎盛期)、(衰微期)



西周金文的分類(過渡期)、(鼎盛期)、(衰微期)



西周金文的分類(過渡期)、(鼎盛期)、(衰微期)

二、鼎盛期

周中期金文

周中期金文主要指周穆王、恭王、懿王、孝王、夷王時期的金文。這一時期的金文逐漸脫離了商代和周初的風貌,用筆上的肥美逐漸變為以線為主的中鋒,象形和修飾意味也漸漸消失。方圓筆兼用,字形漸方,端莊勻稱,章法謹嚴,通篇美觀。至此,西周金文書法的風貌基本形成。布局上出現有界格,但有收有放,不被界格所約束,生動大方,自然多變。

【文物原屬】 西周時期盛食器

【文物現狀】 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簡介】

高22.9cm,寬32.8cm,重4.94kg。

簋圓形,斂口,鼓腹,有雙耳,耳上端雕鑄獸頭,獸角呈螺旋狀,圈足,圈足下為三獸形扁足。有蓋,蓋上有圓形捉手。蓋頂與器腹飾瓦紋,蓋沿、頸部和圈足上飾重環紋。

蓋器同銘,10行97字:

西周金文的分類(過渡期)、(鼎盛期)、(衰微期)

▲ 師酉簋 shī yǒu guǐ

西周金文的分類(過渡期)、(鼎盛期)、(衰微期)

▲ 西周師酉簋銘文

西周金文的分類(過渡期)、(鼎盛期)、(衰微期)

▲ 師酉簋銘文拓片


譯文:唯王元年正月,王在吳,格吳大廟。公族入佑師酉立中廷。王呼史冊命:「師酉,乃祖嫡官邑人、虎臣、西門夷、夷、秦夷、京夷、身夷、薪。賜汝赤、朱黃、中、攸勒。敬夙夜勿廢朕命。」師酉拜,稽首。對揚天子丕顯休命,用作朕父考乙伯、究姬尊簋。酉其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

大意是:在周王元年正月,王在吳地,到吳的太廟。官為公族的作為冊命典禮的佑者帶領師酉進入太廟,站立於院中。王召史官宣讀冊命書:「師酉,管理你的祖上世代管理的城市官員邑人和王的近衛部隊,部隊中包括西門、、秦、京、身等地的夷人和薪卒。賜你大紅色的圍裙,配有紅色的帶子,中間是色的帶子,一套馬籠頭。日夜恭敬其事,不要荒廢我的任命。」師酉拜,叩頭。為報答和宣揚天子偉大而美好的任命,因而做了祭祀其死去的父親乙伯、母親究姬的簋。酉的子孫後代永遠寶用這件簋。

此銘文記載的近衛部隊「虎臣」中包括一批少數民族(夷人),值得注意。

西周金文的分類(過渡期)、(鼎盛期)、(衰微期)


牆盤

牆盤全稱為史牆盤為西周恭王史官牆所作的禮器。 1967 年出土於陝西扶風庄白村 1 號銅器窖藏,同出器 103 件 , 其中以該器器形宏大,製造精良。盤高 16.2 厘米 ,口徑 47.3 厘米 ,底徑 35.7 厘米 ,內底鑄有銘文 18 行 284 字,合文 3 ,重文 5 ,是西周最長的銘刻文字。銘文前半部分頌揚西周文、武、成、康、昭、穆諸王的重要政績,後半部分記述牆所屬的微氏家族的家史,與文獻記載可相印證,是研究西周歷史的重要史料。原器現藏於陝西扶風周原博物館。

銘文字體為當時標準字體,字形整齊劃一,均勻疏朗,清秀雋美, 筆畫橫豎轉折自如,粗細一致,筆勢流暢,有後世小篆筆意 , 具有端莊典雅的藝術風格。行款縱橫整齊,行氣凝練,通篇章法豎行橫列,行密列疏,別具特色,為一般金文不逮。

西周金文的分類(過渡期)、(鼎盛期)、(衰微期)

▲ 牆盤銘文拓片全部

西周金文的分類(過渡期)、(鼎盛期)、(衰微期)

▲ 史牆盤精拓

西周金文的分類(過渡期)、(鼎盛期)、(衰微期)

▲《牆盤》銘文拓片局部放大

西周金文的分類(過渡期)、(鼎盛期)、(衰微期)

▲ 興簋蓋銘文

西周金文的分類(過渡期)、(鼎盛期)、(衰微期)

▲ 興簋蓋銘文

西周金文的分類(過渡期)、(鼎盛期)、(衰微期)



西周金文的分類(過渡期)、(鼎盛期)、(衰微期)

小克鼎:高35.4cm,寬33.6cm,重12.54kg。

小克鼎小克鼎 - 詳細描述

鼎圓形,碩腹,雙立耳,蹄形足。耳上飾三頭夔紋,頸飾竊曲紋,腹飾雲紋帶,足上部飾獸首紋。

小克鼎傳為光緒十六年(1890年)在陝西扶風縣法門寺任村出土的青銅器之一。銘文中所述器主人為「膳夫克」,故稱克鼎,又稱膳夫克鼎。為與大克鼎區別,也稱小克鼎。小克鼎造型雄渾厚重,花紋粗獷流暢,是典型的西周晚期銅鼎。

宗彝

宗廟祭祀所用的酒器。


商周時期青銅器的一種,原為食器,用以烹煮或盛放肉食,後逐漸成為祭祀、征伐、喪葬等活動中陳設的一種禮器。同時,鼎也是貴族進行宴饗、祭祀等禮制活動時最重要的禮器之一,所謂「鐘鳴鼎食」,即指代貴族。此外,鼎也被作為王權的象徵,《左傳》宣公三年記楚莊王問鼎中原,即窺視中原王權之意。鼎數目的多寡有著嚴格的等級區別。即: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


夔紋

我國傳統的裝飾紋樣之一。夔,神話中形似龍的獸名。《莊子·秋水》中言:「夔憐蚿,蚿憐風。」釋文:「夔,一足獸也。……其狀如牛,蒼色無角,一足能走,出入水即風雨,目光如日月,其音如雷,名曰夔。」


竊曲紋

《呂氏春秋·適威》:「周鼎有竊曲(一作窮曲),狀甚長,上下皆曲,以見極之敗也。」總的特點是長帶形,兩端鉤曲,始見於西周晚期。


銘文

指在金屬鑄器,如鼎,鍾等上以或突起或凹陷的形式鑄造或刻制的文字。或硬幣、勳章、獎章、紀念章、印章、器物上的文辭。具有稱頌、警戒等性質,多用韻語。在網路遊戲《魔獸世界》中銘文作為一種商業技能出現。


三、衰微期

三、 周晚期金文

指周厲王、宣王、幽王時期的金文。這一時期的金文,圖畫文字完全消失。用筆遒勁蒼健,淳厚古樸,結構規律更強。字形大多取縱勢,中鋒用筆,自然圓渾,被稱為「玉箸體」,是西周金文的純熟時期,為後來的秦系文字《石鼓文》和秦小篆奠定了用筆和結字的基礎。

西周金文的分類(過渡期)、(鼎盛期)、(衰微期)

▲ [害夫]簋銘

胡簋,是目前存世商周青銅簋中最大的一件,堪稱「簋王」。1978年5月5日在陝西省扶風縣法門鎮齊家村1號西周窖藏出土。其器雄偉厚重,方底座,圓形腹,高圈足,鳳鳥形雙附耳。器底座上飾豎條瓦楞紋,腹上部和圈足各飾一圈鉤雲紋,腹中部飾豎條狀瓦楞文。通體高59厘米,口徑43厘米,腹深23厘米,重60公斤。簋的腹底部鑄有銘文12行124字。[害夫]即「胡」,為周厲王名,因銘文中有準確的年代(厲王十二年),因此也是西周晚期厲王時代青銅器斷代的標準器之一。

西周金文的分類(過渡期)、(鼎盛期)、(衰微期)



西周金文的分類(過渡期)、(鼎盛期)、(衰微期)

▲ 夫鍾銘文拓片

西周金文的分類(過渡期)、(鼎盛期)、(衰微期)

▲ 散氏盤

西周金文的分類(過渡期)、(鼎盛期)、(衰微期)

- end -

—版權聲明—

文章來自網路,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為傳播而發,若侵權請聯繫後台刪除

總監丨馮錯

編輯丨凌晨 Anna

責編 | Anna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屋 的精彩文章:

柯九思偷學歐陽詢筆法,夠味!
康熙vs雍正vs乾隆,三帝pk,誰贏,您來定!

TAG:書法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