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獨處是一種自由

獨處是一種自由

獨處是一種自由

你若問我怎樣才能獲得自由,我會毫不猶豫地說:孤獨或獨處的時候。孤獨是一種心理狀態,而獨處是一種行為狀態,不管是孤獨也好,獨處也好,都給人一種負面能量的感覺,甚至有些人會覺得這是一種病態。但其實不然,我認為這兩種狀態都是極好的,尤其是身在現在這個忙碌功利的社會,如果能夠有時間獨處,學會正確理解並享受孤獨,那麼這個人其實就會擁有極大的自由。

考布斯基說:「一天不獨處,我就會變得很虛弱。我不以孤獨為榮,但我以此維生。」從這句話中,其實可以看出正確地看待孤獨和獨處,是對人有益的。當我們和除了自己以外的人相處,或多或少都會感到一絲拘束,拘束一產生,好像在胸口壓了一口氣,你要處處小心,處處謹慎,唯恐做錯事、說出話,惹人惱。身份的不同,使你的交往方式也處在不停的轉變中。除此之外,還要抵抗人性的複雜與陰謀,這樣你也總會有好長一段的時間處於虛偽當中,或者就算不是虛偽,那至少不太真誠,八面玲瓏,唯獨成為不了自己。

人是群居動物,因為這個特性,又由於中國的實際情況,人們往往看重和別人相處,因此我們的身份也不盡相同。當我們面對父母的時候,我們是子女,當這個時候,我們自然要承擔起責任,面對著和父母之間的代溝,我們也要尋找合適的方法,儘可能使這種相處變得和諧。但是代溝還是存在,某一瞬間可能會引發矛盾,於是不得不去面對矛盾、化解矛盾。當面對上司時,我們是員工,我們積極努力,為的是把工作做得更好,但有時候工作中的失誤,使我們不知道怎麼和老闆交代,要面對方方面面難以訴說的壓力。當我們面對朋友時、面對同事時、面對不得不面對的人時,我們會收穫很多,諸如情感、知識等。但我們也在無形中成為了不同身份的人,在這些身份中,我們遊刃有餘,而唯獨欠缺了自己。因此,這時獨處就變得尤為重要,只有一個人的時候,自由才會凸顯它全部的意義。

年輕人本該是最嚮往自由的,但是對於中國的年輕人來說,他們並不了解自由是什麼,他們覺得只要脫離了父母的掌控就是自由。我周圍的朋友,或者說我觀察到的群體,不管是處於什麼年齡階段,他們都很害怕獨處。特別是年輕人,有女生一個人住,她害怕,言語之間的意思好像是,從前和男朋友同居,而現在男朋友因為忙事業去了外地,留下女生一個人居住,女生受不了這份孤獨,受不了朋友離開的孤獨等等。在我看來這是非常奇怪的一件事情,也許是中國國情所致,但我認為,不能忍受孤獨,看不到孤獨或獨處帶給我們的正面意義,那麼人的痛苦也就開始了。

我以前也很害怕一個人,我希望有人陪伴,一旦這種要求得不到滿足我就變得渾身不是滋味。後來倒是接觸了一些人,慢慢地琢磨出其中的滋味,志同道合的人畢竟太少,尤其是我這個身體狀況,本身就要做更多的努力才能融進一個群體,但是努力並不會得到相應的認可,人家反而會覺得,反正我這種人也是沒人理的,我就發發善心跟她做朋友吧!不能說人家的想法不對,從本質而言,這種人是很善良的,因為跟我交往,人家也要付出很多,比如耐心、同情心、友善心,走路的步伐自覺放慢、與我一起走路,還要不自覺地照顧我等等,逛街玩樂的心情不免大打折扣。以前的我不能理解,只顧自己的難過,但現在的我卻能理解並感恩。但是不得不承認,我也確實和別人一樣也有相應地承擔很多,這種承擔也讓我不能自由,我和別人相處時,不論如何,我也在採用比較得體的方式去應付別人,不管是讓人家放鬆也好、還是感到一點舒服也好,我都要改變自己固有的性格與方式,和別人相處的我,是我,也可以說並不是我。其實這種感覺,不僅僅是我這樣一個特殊人士有的,每個人在和別人相處時,怕是都有改變自己的情況吧,只是程度不一罷了。而大部分人覺得這無傷大雅,就是喜歡和人在一起,不願意給自己一點獨處的時間,很多人都有這樣一個矛盾 ,害怕應酬,但更害怕獨處。但人和人的相處不過就是極其偶然的一個瞬間,我們終會面對所有人離去,只留下我們自己的時候,這時如果不能適應獨處,那麼身心不僅要備受影響與煎熬,而且浪費了有限的時間。

人在什麼時候的孤獨感是最強烈的?我認為是60

歲以上的老年人,這時,老人脫離了社會崗位,兒女已經成年,必須要在外奔波打拚,常回家看看看似很簡單,但其實確實很難,我必須承認,一些人,比如我自己,不是沒有時間,確實啊,再忙有總統忙?也不是買不起火車票,而是心有餘力不足,生活不易,身心疲憊,使我們不想動,哪怕睡一天覺也是好的。我們也不得不承認,我們愛父母永遠比不上父母對我們的愛,任何年代都是一個樣。沒錯,家是港灣,但是真的能讓你放下所有嗎?你的不如意、你的沒出息、你的委屈與難題,真的能夠跟父母說嗎?說了,不僅自尋煩惱,還會製造不必要的麻煩。即使有些父母足夠智慧,他們能給你安慰與鼓勵,給你提供一個相對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案,在你受到傷害的時候,他能不指責你,無私地給你溫暖,但是這樣的父母在安慰你以後,他們的痛苦與折磨未必比你輕,何苦讓他們承擔你的生活呢?有時候,我很心疼中國的父母,他們沒有自我,一味地為孩子付出,當然,也不可能完全無私,多數父母還是想要掌握孩子生活的,他們不認可孩子的生活是自己的,他們認為婚姻是一種家庭責任感,而不認可它只是一種個人的生活方式,他們希望孩子能夠什麼事情告訴他們,他們的本意是想分擔,但恰恰忽略了他們可能解決不了孩子們的問題,反而會給孩子無形的壓力。他們希望兒孫滿堂,四代同堂,一家人生活在一起。但是時代已經變化了,很多孩子成年了幾乎不可能時時陪在父母身邊,都要遠走他鄉,去奔生活。很多老人不免孤獨,孩子也更添愧疚,覺得自己不孝順,最重要的是老人自己會在一次次希望中而產生失落感。而如果老人可以更注重自我一點,更「自私」一點,享受一個人或和伴侶的時光,去實現自己年輕時因為孩子而未能實現的理想,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哪怕只是睡覺、看報紙,只要自己覺得開心,那麼我覺得做什麼都可以,哪怕是浪費時間。

我想說的是,人們總是想通過別人而讓自己獲得滿足和快樂,但實際上,人群是很難讓一個人做自己的,不管那一個年齡階段的人,如果能通過自己而獲得快樂,那麼實際上這是一種最大的自由和幸福,而善於獨處,善於正面看待孤獨、回應孤獨,這就是通過自己獲得快樂和滿足的一種方式。

人性的複雜往往是在群體中,而獨處可以使人心恢復寧靜,遠離一切喧囂,重獲最原始的自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篇美文 的精彩文章:

漫賞春光,細語流年
花園裡的牡丹開了

TAG:美篇美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