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探討大數據治理與生態環保發展 首屆清華-財新公共治理論壇暨2019CIDEG學術年會舉行

探討大數據治理與生態環保發展 首屆清華-財新公共治理論壇暨2019CIDEG學術年會舉行

中國日報網北京4月22日電 4月21日下午,「首屆清華-財新公共治理論壇暨2019CIDEG學術年會」在清華公管學院報告廳舉行。本次論壇主題圍繞「大數據治理與生態環保發展」的主題,探討我國大數據技術在生態環保治理中的最新應用,以及對政府治理帶來的機遇與挑戰。論壇邀請了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中國環境保護組織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阿里巴巴副總裁劉松、中德可再生能源合作中心執行主任陶光遠、數聯銘品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曾途參與主題發言環節,論壇的對話環節邀請了美國斯坦福大學商學院教授、CIDEG學術委員會聯席主席星岳雄,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國際關係與太平洋研究院教授、CIDEG學術委員巴瑞·諾頓,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所長、CIDEG學術委員高世輯,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所長、CIDEG學術委員周漢華,美國環保協會北京代表處研究總監秦虎共同參與了對話。本次論壇由清華大學產業發展與環境治理研究中心(CIDEG)與財新傳媒共同舉辦。論壇主題發言環節由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CIDEG副主任陳玲主持,圓桌對話環節由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蘇世民書院院長、CIDEG主任薛瀾主持。CIDEG多名理事和學術委員出席了本次論壇。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CIDEG副主任陳玲主持。

論壇首先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CIDEG學術委員會聯席主席吳敬璉致辭。吳敬璉在致辭中指出數字技術應用與改善生態環境治理兩大複雜問題的結合,將帶來巨大的機遇與挑戰。圍繞這一熱點問題為公共治理提出基礎理論和政策建議,是CIDEG重要的工作方向,也是本次學術年會的重要意義。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CIDEG學術委員會聯席主席吳敬璉致辭。

隨後,財新傳媒副總裁、財新智庫執行總裁高爾基分別代表合作方致辭。高爾基提出,利用大數據推進氣候生態治理的過程中,大數據資源會逐漸反哺其他領域研究以及經濟行為。他以財新傳媒與國家氣象中心合作研發的中國氣候風險指數為例,呼籲多學科、跨領域的研究者共同推進大數據研究進入跨時代發展。

財新傳媒副總裁、財新智庫執行總裁高爾基致辭。

在主題發言環節,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首先做了題為《運用數字技術促進生態資本核算》主題演講,劉世錦提出關於綠色發展的三個新認識:綠色發展包括但是不限於環境保護;綠色發展不是對傳統的工業方式的修補;綠色發展更多的是加法和乘法。基於這種新認識,生態資本的核算對綠色發展顯得尤為關鍵。他提出「生態元」的概念,即太陽能能量,將生態元作為生態領域的通用單位,以核算生態資本的服務價值。生態元首先把不同生態類型的服務價值打通進行加總計算,再回到現實生活環境問題的解決。大數據的發展加快了生態元的統計計算,不僅有利於地方政府環境治理的政績評價,也有利於建立生態服務價值地圖,服務大眾生活。最後,劉世錦表達了對探索打通生態世界生態元和現實經濟世界人民幣比值關係的期待。

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做主題發言。

中國環境保護組織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緊接著做了《蔚藍地圖與綠色選擇》主題演講,馬軍在演講中介紹到過去四十年,我國改革開放取得重大發展,但同時由於地方政府環境執法動力的不足,發展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凸顯。為了實現環境信息公開與社會參與,蔚藍地圖數據平台於2006年建立。公眾環境研究中心提出PITI指數和CITI指數,分別評價地方環保部門的執法效果以及企業環境表現。在資料庫的基礎上,蔚藍地圖形成了一個包括檢索和分類機制、數據披露機制、違規問題披露確認機制、數據公開審計機制的管理體系。馬軍總結道,環境治理不僅意味著傳統的自上而下的管理,如今政策中不斷強調多元共治,NGO組織獲得了更多空間。

中國環境保護組織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做主題演講。

阿里巴巴副總裁劉松就《智能化背景下的城市治理》發表主題演講,他結合阿里巴巴集團在城市治理方面的實踐,從人類利用演算法拍攝黑洞的新聞出發,說明了大數據在內的科研體系與城市治理體系的深度結合。劉松認為,大數據的智能為城市提供「穿透力」的治理能力:一方面,微粒化閉環管理成為可能;另一方面,有利於破解複雜性系統非線性關聯,找到城市治理問題本質。未來城市將是傳統基礎設施和數字基礎設施的融合,在雄安新區等城市建設中,融入數字化模型,可以提前避免環境災難的產生。劉松表示,城市治理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帶動了龐大的智能化物聯網和人工智慧產業。

阿里巴巴副總裁劉松做主題發言。

中德可再生能源合作中心執行主任陶光遠做了《治霾經濟學》主題演講,陶光遠提出,沒有對大氣污染的大數據分析,就無法找到解決污染的根本方法。通過分析京津冀地區的大氣污染數據,他們發現第一大污染源來自農村居民散煤取暖;另外,北京大氣污染源也可以根據大氣污染的硫硝比進行推斷。陶光遠建議,北京市的大氣治理,可通過燃氣電廠加裝電鍋爐和取消天然氣補貼倒逼民眾用電採暖來實現。

中德可再生能源合作中心執行主任陶光遠做主題發言。

最後數聯銘品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董事長曾途做了《基於大數據的生態環保智能分析創新實踐》的主題演講,曾途認為大數據跟傳統統計或數據挖掘相比,最重要的不同在於其面向預測未來發生的概率,並且是可以評價的。他提出,只有痛點、模型和數據的相結合,形成系統化的工程能力才能夠解決城市問題,形成一個基本的方法論——動態本體論。曾途結合河道治理的案例指出,大數據對環境治理的影響,一方面在於提高了一種便利的、低成本的策略;同時可以預見性地發現更多的行為,對微觀的經濟行為、法人主體進行綠色監管,形成了對綠色金融和綠色發展的有效支撐。

數聯銘品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董事長曾途做主題發言。

論壇下半場舉行了圓桌對話。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蘇世民書院院長、CIDEG主任薛瀾主持,除了邀請主題發言嘉賓,還邀請了斯坦福大學商學院教授、CIDEG學術委員會聯席主席星岳雄,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國際關係與太平洋研究學院教授、CIDEG學術委員巴瑞·諾頓,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所長、CIDEG學術委員高世楫,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副所長、CIDEG學術委員周漢華,美國環保協會北京代表處研究總監秦虎實踐領域與學術界的專家學者共同對話。

圓桌對話現場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CIDEG主任薛瀾主持圓桌對話。

主持人薛瀾教授以向嘉賓提問的方式開始了對話環節,希望各位嘉賓從各自的角度回答大數據對於環境治理到底改變了什麼?未來有什麼樣的潛力?在環境治理領域能帶來怎樣的改變?我們要實現這個改變,我們能做什麼?各位對話嘉賓圍繞降低治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引導公民行為、改變治理結構等多個角度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陶光遠認為,大數據有利於發現問題以及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高世楫提出,大數據為生態環境監測網路建設賦權賦能:賦能,實施環境監管的能力更強;賦權,賦予公眾知情權以監督政府。星岳雄表示,大數據降低了監測評估的成本;但未來還面臨著如何減少污染、誰來承擔減少污染的職責、通過什麼樣的激勵手段來鼓勵治理的問題,大數據本身並沒有給出答案。結合杭州市城市管理者在大數據使用前對高峰車流量的錯判,劉松指出大數據解決了透明性和產生對新規律的認知。巴瑞·諾頓引用美國研究中是「創造力城市」概念,指出創造這種創造力城市需要不同領域的人進行強制性的互動,未來應當考慮如何把大數據不好的方面減少到最小化,把最好的方面放大到最大化。周漢華也同樣從數據治理角度出發,表達了對企業數據權利和數據安全的憂慮。馬軍提出,數據公開使政府公信力逐漸提升,有利於政府與NGO組織和公眾的良性互動,從而促進治理結構的深度轉變。曾途認為,大數據先解決思維問題,再解決技術問題,最終解決痛點問題。劉世錦強調,大數據提高了信息密度,但同一方面,信息過度透明造成了個人信息、隱私泄露等數據濫用的現象,數據泛濫可能不利於政府的科學決策。

圓桌對話嘉賓現場發言。

最後,現場觀眾圍繞環境監測產品效用、大數據如何促進環保產業產學研協同、生態環保標準制定等多個熱點問題向嘉賓提問,現場嘉賓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和分享。

(編輯:嚴玉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日報中文網 的精彩文章:

李克強會見立陶宛總理斯克韋爾內利斯
自然災害防治工作部際聯席會議第一次會議在京召開

TAG:中國日報中文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