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雷強:梁漱溟信札四通

雷強:梁漱溟信札四通

1927年5月21日,吳宓在日記中寫道:「下午三時,至南河沿歐美同學會,觀袁同禮與袁慧熙女士婚禮。甚為鋪張熱鬧,賓客眾多,晤城中相識多人。約五時禮畢。」吳、袁二人相識甚早,1917年8月吳宓赴美前即與同在清華學校的袁同禮頗多往來;1920年10月中旬,抵美尚未滿一月的袁同禮即前往哈佛大學拜訪吳宓,並轉交陳寶泉信函;為籌設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1925年2月5日剛剛抵京的吳宓不顧勞累,連夜拜訪袁復禮、袁同禮兄弟,「得悉清華細情」。以上種種往來,足見彼此的情誼,吳宓記錄在日記中記述婚禮之事頗合情理。

袁同禮與袁慧熙女士結婚攝影

1927年7月3日,北京《晨報副刊·星期畫報》第九十號則登載了一張此次婚禮新郎、新娘及主賓們的合影照片,並在其旁標註證婚人顏惠慶,介紹人汪大燮、梁漱溟,主婚人王錫熾,奏樂楊仲子、劉天華。可惜,刊行的《顏惠慶日記》未存1927年部分,查閱《胡適日記》《錢玄同日記》等相關史料,對這場盛大的婚禮也沒有任何記述。

楊仲子、劉天華為袁慧熙在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音樂系學習時的老師,請來奏樂助興自然是近水樓台之舉;王錫熾早年獲哈佛大學醫學博士學位,時任北京協和醫學院副院長,其叔父即王正廷,曾在汪大燮內閣任外交總長,歐美同學會創始人之一;而汪大燮、顏惠慶皆政界要人,在此不表。唯梁漱溟與袁同禮的關係為筆者所好奇,二人年齡相近且均在文化、教育界做事,梁漱溟有此媒妁之舉,想來絕非泛泛之交,然而無論是《梁漱溟日記》(2014)還是《梁漱溟往來書信集》(2017)均未存關乎袁同禮的隻言片語,著實令人失望。

1918年11月10日,梁巨川先生自沉凈業湖(即積水潭)。旋即,李大釗去信袁同禮,談聯署輓聯及弔唁事宜。該信公佈於《北京檔案史料》1987年第1期,是迄今為止唯一將梁漱溟、袁同禮兩人聯繫在一起的史料文獻。其原文如下:

守和吾兄:送漱溟先翁輓聯,已由申府繕就送去。署兄及申府、郭君曉峰並弟四人名,人百名已不及署。惟聞漱溟尚有訃聞,吾輩或尚須送一弔帳,屆時可合吾等五人共同為之。尊意云何?

弟釗頓首

信中「申府」即張申府,「人百」即雷國能,「郭君曉峰」,字仁林,此三人少時與梁漱溟同在順天高等學堂求學,彼此間甚為熟悉;鄭天挺在1940年11月30日日記中追憶舊時歲月,提及郭、梁二人還是室友;據梁漱溟《憶往談舊錄》可知,他與李大釗相識約在1916年間,稍早於北京大學任教。而袁同禮畢業於宣外畿輔中學,與信中其他人並非中學同窗,因何聯署輓聯頗值得探究。

事實上,李大釗信中所言梁漱溟撰寫的「訃聞」被袁同禮善加保存,傳至後人手中,至今日已近百年。「訃聞」鉛印於一長形黃色紙上,簡述先君官職、履歷、自沉之舉,並告知12月1日由其領帖,翌日從崇文門外纓子衚衕梁宅出殯,棺柩暫厝觀音院,另期安葬房山縣公村先塋之次。觀音院位於宣武門外官菜園上街,社會賢達的白事常在此舉行,如1935年3月10日,三百餘人在此參加北京大學教授黃節的追悼會;公村者,查《房山縣誌》(1928),確有其行政區域所在,但該書「古迹——陵墓」一節只截止到清末,未有相關記載。

梁漱溟撰寫的訃聞

1919年1月2日,錢玄同在其日記中寫下「接到適之喪母的訃文,自擬新式,省去罪孽深重,親視含殮,年賓世戚,泣血稽顙等字樣」,以上文字怕是暗指一月前梁漱溟所書之訃聞。在此「訃聞」之外,袁同禮藏有梁漱溟親筆書信四封,皆為1918年至1920年間所書,筆者一一抄錄如下:

(一)

守和尊兄座右:先君之喪,荷蒙臨吊並惠助刊資,不孝等銜感無既,容料簡已畢,當詣前泥首以謝。茲敬奉先君遺書石印鉛印兩種,各二冊,擬乞陳諸圖書館,以供眾覽,是否可行,尚希裁之是荷。專此,即請

台安

棘人梁漱溟 稽顙

此信寫於1918年末或1919年初,其中所指遺書應為《桂林梁先生遺書》。時清華學校圖書館主任戴志騫赴美留學,袁同禮代理館務並主持日常事務,直至1920年暑期赴美留學。此間,袁同禮與時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的李大釗頗多往來,曾一同發起成立北京圖書館協會,但該案未獲北洋政府教育部批准。

(二)

守和尊兄,茲擬題目為「佛法之大致情形」,蓋今人於佛法多妄為生解,欲為辨明,其研究方法亦略言之。又請代聲明是日講前講後大家如有所問,可遂意問,必有以奉答。此頌

興居

制漱溟 頓首

此信寫於1919年初,根據《清華周刊》第一六三期「校聞」可知,此次演講最終名為「佛學之研究」,1919年3月15日(星期六)在高等科一四一號舉辦。

(三)

手示敬悉,此種派遣各專門學校教員留學辦法系由各校長向部呈請,經部批准。此次為第一次實行,大約教育公報可以查出呈批等件。弟僅開支給半薪,期限二年,余均不知也。

承復

守和學兄

漱冥 頓首

昨由舍間打電話到清華,兄已進城

此信具體時間不可考,但應在1919年夏。1919年3月,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專門以上學校酌派教員出洋留學研究辦法案》,規定「國立各校教員留學經費由教育部支給,省立各校由各省支給,私立各校由各該校支給」,該案載於《教育公報》1919年第五期。查閱各種梁漱溟傳記或回憶錄,均未提及此次官派出國計劃,袁同禮詢問此事或因自己極願前往歐美留學,意欲打探具體辦法。

(四)

守和尊兄:頃有家從兄鼎甫,名煥彝,自南中來,其人留美多年,常三周地球,在湘營礦廿年。年來湘中銻業大盛,即所開創者也。雅慕貴校名譽,屬冥為介於吾兄,擬一二日內到貴校參觀,倘獲允許,乞賜電知。幸甚,奉請

台安

弟漱冥 頓首

此信具體時間不可考,疑似為1919年,最晚為1920年夏。信中所言「鼎甫」即梁煥彝,梁煥奎三弟,先後在日本、美國留學,並赴英國學習礦業知識,後協助其兄經營銻礦。梁漱溟與梁煥奎五兄弟為同族兄弟,且屬「煥」字輩。「在湘營礦廿年」似指1899年梁煥奎籌集資金接辦益陽板溪銻礦,將其改組為久通公司事。

信札一

信札二 (皆袁家後人授權使用)

以上的訃聞和手札,絕非梁、袁二人的全部交集,只能窺見一斑。事實上,袁同禮的祖母彭書舫,為咸豐朝武英殿大學士、上書房總師傅彭蘊章的孫女。她的弟弟彭詒孫,字翼仲,是《京話日報》創始人,與梁濟換貼訂盟、視為兄弟,且有親家之好,彭翼仲的長女即為梁漱溟的長嫂。《桂林梁先生遺書》之「遺筆匯存」即有「留屬彭翼仲親家書」(戊午十月初四日又初五日)。梁漱溟亦曾撰寫長文「記彭翼仲——清末愛國維新運動一個極有力人物」,追憶其種種事迹。倘若知悉此層關係,便可明了袁家與梁家亦算得上世交,亦可理解梁漱溟因何成為袁同禮與袁慧熙婚事的介紹人之一,只是今日記載多不能直接證明。

2017年11月,梁培寬先生編《梁漱溟往來書信集》,該書共輯錄了書信761封,時間跨度從1916年到1988年梁漱溟先生去世,歷七十餘年。如該書前言所說,這是迄今為止第四次書信整理,其中許多手澤是初次公開發表,彌足珍貴。但遺珠可拾,除以上四通手札外,筆者稍稍檢閱了一些民國舊刊物,發現仍有信札似可補入該集,以時序排列如下:

一,致甲寅雜誌記者書、寄張寬溪舅氏書,兩信刊於《甲寅》第一卷第八號。張寬溪即張輝曾,梁漱溟母親張瀅是張輝曾之父張勵吾的堂姐,故有「舅氏」之稱。

二,致甲寅雜誌記者書,刊《甲寅》第一卷第十號。

三,1930年5月17日,敬答陳嘉異先生,刊《村治》第一卷第一期,此信即《梁漱溟往來書信集》第575頁所載陳嘉異來函之覆信。陳嘉異曾參與五四時期東西文化問題論戰,為文化保守派的代表人物,撰有「我之新舊思想調和論」、「東方文化與吾人之大任」等篇。

四,1930年6月8日,答張廷健先生書,刊《村治》第一卷第二期。張廷健為日本早稻田大學政學士,著有《現代倫理學》,並翻譯日本寺田精一《犯罪心理學》。

五,1930年6月30日,敬以請教胡適之先生,刊《村治》第一卷第二期,後《新月》第三卷第一期亦轉載了該函,並附了胡適7月29日的答信。

六,1947年3月14日,致儲安平先生書,刊《觀察》第二卷第四期。

此八通往來信札,雖然不存原信,但皆因即時刊登之故得以保存至今,查《梁漱溟往來書信集》亦收錄此類信函。另外,檢閱雅昌拍賣網,亦可發現很多遺珠,如致張曦數信、致陶孟和信等皆為1949年前手澤,筆者在此不一一枚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歷史內參 的精彩文章:

「穀雨」得名於「雨生百穀」嗎?或與倉頡造字有關
杜澤遜:在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成立60周年座談會上的發言

TAG:中國歷史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