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太漲知識了:「三味書屋」之三味

太漲知識了:「三味書屋」之三味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一篇文章大概是我們最為熟悉的,魯迅先生的一篇文章。以前讀的時候,只覺得這是很好的一篇散文,讀之令人猶如身臨其境。

但是,卻沒有想過——百草園為什麼叫百草園,三味書屋又為什麼叫三味書屋?其中的典故淵源,魯迅先生沒有說,只提到百草園的名字是「相傳叫做」,那就以相傳來當做百草園名字的由來吧。

「三味書屋」呢?關於這個小時候讀書學習的地方,為什麼起名為「三味」,卻是連相傳都沒有了。

所以,不妨來探究一下,「三味書屋」名字的來源。

說起三味書屋,那是清末民初紹興城內有名的私塾,原名為「三餘書屋」,取自裴松之《三國志注》中的一句話「為學當以三餘,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者晴之餘」,寓意是要充分利用一切空餘的時間,努力讀書,切莫荒廢了光陰。

賞識並引之為座右銘的,不只是三餘書屋的主人,蘇東坡也非常賞識這句話,寫有詩曰「此生有味在三餘」。

後來,三餘書屋被壽鏡吾先生(魯迅先生的老師)的爺爺改為了「三味書屋」,似乎就是藉此之意。而除了這種說法,還有另外的兩種說法。

一種來自於壽鏡吾先生的次子,他曾解釋說:「若三味取義,幼時挺父兄傳言,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

這句話經後人考證,是出自於宋代李淑《邯鄲書目》,原為:「讀書味之太羹,史為折俎,子為醯醢,是為三味。」

這裡是用三種味道的食物比喻古代的三類書,即經書、史書和諸子百家的書。 「詩書,味之太羹」,意思是說經書像是食物里的太羹。太羹是不加佐料的原汁肉湯,是我國古代最初祭祀時用的食物。因為經書也是我國最早的書,故把它比作太羹。「史為折俎」,意思是說史書佐食物里的折俎。折俎,即大塊肉。大塊肉比起不加佐料的原汁肉湯,味道當然濃多了。因為史書包括的內容非常多(如「四史」、《資治通鑒》等),故把它比作折俎。「子為醯醢」,意思是說諸子百家的書像食物里的醯醢。醯醢,即肉漿。肉漿的製作花樣很多。諸子百家的書體栽不同,風格各異,故把「子」比作醯醢。

無論是那句話,說的意思其實都是將讀書比作美味佳肴,即很好的精神食糧,應該細細品爵、嘗出其中滋味。

另一種說法則是壽鏡吾的孫子所說,「我不止一次地從我祖父口中,聽到三味書屋的含義。祖父對三味書屋含義的解釋是『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

「布衣暖」是說甘做平民百姓不做官;「菜根香」是說習慣粗茶淡飯,不必羨慕別人的山珍海味;「讀書滋味長」自然就是講要認真品位蘊藏在書籍當中的奧妙,箇中滋味綿長無比。

其實不管是哪種含義,「三味」都是在詮釋著做學問和做人的道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