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清華大學新規:不再強制要求博士生在學期間發表論文

清華大學新規:不再強制要求博士生在學期間發表論文

關注環球科學

周一至周五早間

我們為你準時送上

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

·教育·

清華大學新規:不再強制要求博士生在學期間發表論文

4月22日,清華大學公布《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規定》修訂版,新規將從2019級博士生開始執行。其中最引人矚目的變化是,新規不再以學術論文作為唯一依據,也不再由學校統一規定博士生在學期間發表論文的硬性指標要求。

根據此前的規定,博士生需達到學校和所在學科的學術論文發表要求方可審議學位。而新規定指出:一方面,鼓勵依據學位論文以及多元化的學術創新成果評價博士生學術水平,不再以學術論文作為唯一依據,激勵博士生開展原創性、前沿性、跨學科研究。另一方面,由各學科制定學術創新成果要求,不再設立學校層面的統一要求,尊重學科特點和差異。

新《規定》不再由學校統一規定博士生在學期間發表論文的硬性指標要求,而是由不同學科分別制定更能反映本學科成果價值、創新性的要求。這不僅能夠促進博士生更從容地追求科研上的突破,也避免了片面追求論文數量要求導致的科研浮躁和學術不端現象的滋生。

清華大學此次新規的主要變化還包括:

突破學科界限,推動交叉創新:新規完善了學科交叉博士生的培養要求,此類博士生的個人培養計劃「可突破現有學科培養方案框架,在學位課程基本符合主修學科培養方案的前提下,根據需要選修所涉其他學科的課程和培養環節」。

引導學術就業,促進全面發展:新規鼓勵各學科根據實際情況設置博士生教學實踐環節(擔任助教等),提高博士生未來從事高校教職的能力;同時,支持博士生在獲得指導教師同意時,「根據個人興趣選修所在學科要求以外的課程」。

強化過程考核,嚴格分流退出:新規要求「完善資格考試、選題報告等培養環節的實施細則、考核要求和分流與退出制度」。

·人工智慧·

特斯拉發布自動駕駛晶元,目標明年推出自動駕駛計程車

北京時間今天凌晨,馬斯克在特斯拉總部帕羅奧多的活動上發布首款「全自動駕駛計算機」。這套系統包括兩枚獨立運行的晶元,其神經網路處理器可處理汽車8個攝像頭每秒2100幀的圖像輸入,相當於每秒25億像素。馬斯克稱,這款硬體已經能夠支持全自動駕駛,接下來他們將繼續提升軟體。馬斯克還在活動中表示,他們有信心在2020年讓100萬輛Robotaxi(自動駕駛計程車)上路。

·氣候·

人類活動對影響氣候變化可追溯至19世紀

人們現在普遍認為,現今的全球變暖趨勢是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的,該期間人類活動導致的全球氣候變化是變暖的主要原因。然而,最近發表在《自然·可持續發展》上的論文指出,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可能更早,甚至可追溯至19世紀末。這項研究由中科院大氣物理所與英、德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合作完成。研究分析了北半球範圍內的冬夏溫差變化,發現在1860年以前,季節性的溫度差異一直保持穩定。而自19世紀末以來,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季節性的溫差變化在不斷縮小,這也意味著此時人類行為已經開始對氣候產生影響。最新的氣候模型分析證明,持續增長排放的溫室氣體濃度和人造氣霧劑是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

·神經科學·

盲人的大腦更善於辨別聲音的微小變化

華盛頓大學的研究團隊利用磁共振功能成像技術,對比研究了盲人和普通人大腦對聲音頻率細微差別的敏感度,兩項研究成果於近期發表在了《神經科學雜誌》和《美國科學院院刊》上。其中一項研究表明,盲人需要從聲音中提取更多的信息,賦予了聽覺皮層更強的能力,因此他們的聽覺皮層能辨識出更細小的聲音頻率差異。這項研究表明聽覺皮層具有可塑性,對研究環境如何影響嬰兒大腦發育具有指導意義。另一項研究表明,先天或早期失明的人,可以用常人處理視覺信息的hMT 區域處理聽覺信息。當他們聽到聲音時,該區域會產生神經信號,並提供聲音的運動方向信息。此外,研究中兩名嬰兒時期失明、成年後恢復視力的人,hMT 區域具有處理視覺和聽覺信息的雙重功能。

·醫學·

科學家破解威廉姆斯綜合征新機制

威廉姆斯綜合征(WS)是一種罕見的神經發育紊亂疾病,患者7號染色體上會有片段區域缺失,結果會導致患者認知損傷、表現出心血管問題以及過高的社交傾向。目前科學界對其發病機理還不太清楚。

在新研究中,研究人員鎖定了WS患者染色體缺失部分一個稱作Gtf2i的基因。Gtf2i是一個轉錄因子,可以調節其他基因的活性。他們在小鼠模型中發現 ,Gtf2i的缺失會明顯引起小鼠社交行為的增強以及運動能力的下降,並且Gtf2i影響的大部分基因都與髓鞘質合成過程有關。髓鞘質是神經系統中的關鍵物質,能夠包裹神經元影響信號傳導。研究人員推測髓鞘質合成量下降,會削弱平時抑制社交行為的神經迴路。通過給小鼠使用促進髓鞘質合成的藥物,可以明顯逆轉WS的特定癥狀。該研究發表在最新的《自然·神經科學》上。

·地球科學·

磁場突然變化的現象得到解釋

磁場保護著地球上所有生物免遭外太空輻射的干擾,手機導航、低緯度衛星發射等也都離不開磁場的幫助。現代研究普遍推測,地磁場是由於地核中液態金屬的循環,以及金屬冷卻時釋放的能量而產生。地磁場的變化分為兩類:緩慢的對流運動可以用世紀為單位來衡量,而快速磁流體波可能僅僅只有幾年,也被認為是造成磁場突然變化的原因。最近來自巴黎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構建模型,揭開了磁場突然變化的原因。他們利用電腦模擬了一個地核,並通過長時間的模擬觀測,發現內核劇烈波動時產生的波,會在向內核表面傳播時不斷集中和增強,最終造成地磁場的突然波動。該模型對將來研究地磁場有重要作用,研究發表在最新的《自然·地球科學》上。

文:吳非、楊心舟、陳德芊、謝汝雨、董依明

編輯:楊心舟、吳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科學 的精彩文章:

美國博士後的平均工資有多少?
大數據加劇「選擇困難症」

TAG:環球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