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民族對建設老北京城的貢獻
現在說的北京古城以及故宮都說明清,實際上今天的北京是元朝時候發展起來的。故宮發現了元朝時候地基,說明故宮也是從元朝開始發展起來的。
一、遼金朝對北京的發展
契丹人建立的遼朝,有些制度是繼承自滿洲地區的古國渤海國,渤海國開始實行五京制度。有的人把五京說成是五個首都,我看不準確,實際上首都主要還是一個,即使按王室所在地來說,也是固定在一個城市居住。有的時候會去其他一兩個京居住,但不算長期居住,只是臨時性的。所以我感覺說相當現在的直轄市似乎更恰當一些。韓國學者認為渤海國的五京制度繼承自高句麗國的五部。
這五京創立於古滿洲,而且還帶上自己痕迹,一般應該是東西南北中這五京,但滿洲創造的沒有北京,而是上京。說明古滿洲人忌諱北。因為自古滿洲人發展來說,因為北方寒冷,地廣人稀,人跡罕至,生活條件惡劣。所以是不斷往南遷徙。滿洲人稱漢人為尼堪,本意就南方的人。所以古滿洲強盛的夢想就是往南發展,甚至進入中原,這自然就會發生與南方的戰爭。古滿洲人打勝了,自然是繼續往南。但害怕打敗仗,失敗了只能再回北方,叫敗北。所以認為北不吉利,就不叫北京而叫上京。
遼建立五京制度就是繼承自渤海國,但這五京都換了位置。遼的五京是上京臨潢府、東京遼陽府、南京析津府、中京大定府、西京大同府。但首都應該是上京臨潢府。但有的歷史學家認為契丹是游牧民族,就沒有固定首都,上京臨潢府也只算是象徵性的,因為皇帝及辦公各大臣還是經常遷徙居住的。
金滅遼之後,基本上沿襲了遼的五京,東京遼陽府,南京析津府,中京大定府,西京大同府名稱未變,只是將金的都城會寧府(今黑龍江阿城縣南白城子)升為上京後,為了貶低遼朝,而將改遼上京為北京,古滿洲人用北字就有罵人的意思,這點我感覺不太厚道。當然五京制里也沒北京,如果把北京算上,就變成六京了。
另外金一般稱遼的南京(今北京)為燕京。至金海陵王貞元元年(1153年)遷都原燕京,改為中都大興府。
今天的北京,要說起歷史,遼之前,只是中原的一個邊疆城市,離長城很近,所以不很繁華。自契丹人來了,這裡成為大遼的五京之一。自女真人建立的大金國起,這裡正式成為首都,但其城中心在老宣武區那一帶。
二、元朝確定今天的北京城和明朝的改名
現在的北京城主要系元朝定型,留有很多蒙古人的痕迹。衚衕一詞即蒙古語井,現在內蒙古有很多地名帶有浩特,如呼和浩特、錫林浩特、二連浩特等等,浩特和衚衕是一回事,只是選用不同的漢字做音譯,蒙古以井引申為居住區。
蒙古人剛進北京,先挖井,挖的井是甜的,用蒙古語叫屎殼郎衚衕。如挖的井是苦的,用蒙古語叫谷燒衚衕,挖的井黃土多,用蒙古語叫錫拉衚衕。挖的井有股說不出的味道,就叫墨河衚衕,這些屎殼郎衚衕、谷燒衚衕、錫拉衚衕、墨河衚衕等都是蒙古語的譯音。
雖然這些老北京城基本都是元朝時候建的,但明朝想去除元朝痕迹,就都改了名。但老北京習慣還是按元朝的起的名字稱呼這些城門。如阜成門,老北京人叫平則門。朝陽門,老北京人叫齊化門,宣武門,老北京人叫順承門,這些老北京人的叫法還是元朝時候名稱。崇文門在元朝叫文明門,因那裡有一座蒙古的哈德王爺府,所以老北京人一直管崇文門叫哈德門。
雖然明朝想降低元朝存在感,但老北京人的稱呼則一直沿用元朝叫法。甚至到民國,老北京人還把宣武門叫順治門,估計會讓民國很不爽。
三、李自成對北京的改變
大家不要忘了,清軍接手的北京,不是從明人手中接,而是中途有李自成控制北京。
李自成在逃離北京前,給紫禁城點了一把大火,最後只剩下武英殿,其他都沒燒沒了。所以現在看到的故宮,都是清軍入關後重建的,並按滿洲風格進行改建。如果硬要拉和明朝關係,那就是在明故宮舊址上建的,但要說土地最初的所有者,這邊地是元朝先開闢的。因為據媒體報道,在北京故宮發現了元朝的地基。
那李自成對北京城有過改造嗎?
李自成佔據北京時間雖短,但還有影響的。把最重要的紫禁城一把火燒了。據《明季北略》記載:李自成修改「明朝制度,任意紛更。又四月初一日,改大明門為大順門,頒發冠服,大僚則加雉尾於冠服,方領,又收各牙牌,自務明光安令成字。」所以根據記載,李自成是把大明門改成大順門。李自成除燒了紫禁城,只剩下武英殿等很少部門,連天安門當時都沒了,紫禁城基本是清軍入關後重新建的。
李自成除燒了紫禁城,還燒了明十三陵部分陵,明十三陵歷史上兩次被毀,一是被瓦剌燒過一次,另一次就是李自成。要說清朝對明朝真夠意思。明朝把滿洲人在北京房山的金朝皇陵毀了,但清軍入關後,以德報怨,給崇禎安葬,還把李自成燒的部分全部重建。最後為防止中原自己人的盜墓,還派了一支八旗去保護十三陵。
四、清室對北京城的改造和重建紫禁城
明朝的時候,北京城雖已經建內城和外城。但建外城是為防止瓦剌而建,幾乎沒人居住。而清軍入關後,為了防止軍事訓練擾民,實行旗民分住。八旗駐紮在內城。民人就是漢回等不在旗的人均住外城。這樣北京城相當是增加了一倍。
清軍入關後發現李自成把紫禁城和很多城門給燒毀了,清朝逐步進行重建,重建後所有的匾額都有原明朝只有漢文的單一文字,變成至少有兩種文字,就是滿文和漢文,有的還是多種文字,最多的有滿、漢、蒙、藏、回、托忒文等六種文字,實現大清帝國的多元文化。
重建後的紫禁城,做了內廷和外廷的劃分,內廷是皇家生活區,外廷是辦公區。這樣劃分也為外界認可。八國聯軍進北京,也是只佔據外廷部分,即俗稱的三大殿部分,八國聯軍總部也派兵保護內廷,從未進內廷一步,對外廷則要求各國部隊分批進行參觀。當然說是參觀,肯定有很多士兵是順手牽羊拿了一些能拿動的東西。
清帝遜位後,根據清室優待條件,內廷依舊由清室居住,而外廷則交給民國。清朝所有的匾額全部是滿漢雙文。
民國接手,將外廷的匾額進行更換,換成單獨只有漢文。
作者富察春兵
滿族文化網出品,轉載請註明。
※老北京諺語里的「京采育,怯馬橋,不開眼的青雲店」是什麼意思?
※薩滿剪紙文化內涵與藝術特色
TAG:富察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