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的字入不了國展?
「國展」是一項全國範圍的書法活動,暫不論國展是不是能代表全國最高水平,但從一屆全國性質的書法展覽的技術水平來看,仍然可以為我們今後參加同類型的展覽提供幫助。由於展覽的需要和影響,能夠入選的作品水平就必然要達到某種共同的層次,我們通過觀察這個層次的整體面貌,就能從中窺見一些技術性的特點。只要總結這些特點,確定創作標準,強化訓練自己的創作,就能儘快實現目標。接下來,我們從「取法」、「筆法」、「字法」、「章法」四個方面來解讀。想要參加國展的人可以照此檢驗自己作品。
一、取法
董其昌說「學書不臨古人,必墮惡道」,無論是否參加國展,取法古人是首要的條件。
此屆國展,草書創作受到蘭亭獎的影響,很多作者取法章草,這是歷屆展覽都有的跟風現象。跟風比較保險,至少不會走向野路子。從這一點來看,我們如果沒有自己喜愛的取法對象,跟風上屆的熱點風格也是一個選擇。令人欣喜的是,雖然草書大部分是章草,但還是有一些作者取法經典書家,如懷素草書、黃庭堅草書、孫過庭草書等等,這說明取法耳熟能詳的經典對象並不是死路一條。當然,取法這一類經典書家的人群非常龐大,要想在國展中脫穎而出,必須寫得好(如何寫得好?這一點會在下文提到,此處只談取法問題)。行書取法依然是「二王」風格較為突出。隸書取法,經典和流行參半,有規規矩矩寫經典隸書的,也有誇張結構關係寫現代隸書的。有一件作品取法經典漢隸,每個字如原碑字那麼大小,寫得非常精到,令人印象深刻。篆書取法較為規矩,有大篆和小篆也有戰國各國風格的篆書,如《中山王鼎》等等。楷書取法多在魏晉以上,也有偏向書史上過渡性質的書體,看起來不楷不行、不楷不隸,容易吸引眼球。與取法緊密相關的還有一個關鍵詞「氣息」,即作品中要體現出取法對象的氣質,這涉及書法的所有內容:筆法、字法、章法等等,通俗來講,就是感覺要「很像」。無論取法何家,必須要能完全理解這一家的所有內容,神形都要兼備,讓人一看就知道學的是哪一家,並且精華盡顯。在此基礎上從中再略微體現一些自己的個性,這可以顯示出作者的創作能力而不是亦步亦趨做古人奴隸。當然,不能顯示出自己的創作個性也沒關係,只要在章法上調整一下即可。
二、筆法
筆法的精到與否是檢驗一件作品和一個書法家技術的關鍵,筆法不精到,其他方面做得再好,最多只能是入展水平。王僧虔說「纖微向背,毫髮生死」,可見筆法精到是多麼重要。與筆法相關的一個矛盾就是「書寫性」,也就是說筆法不但要精到,並且還要具備流暢輕鬆的書寫性,即不能刻板、不能描畫,要在快速書寫中完成精到的技術要求。否則,作品容易死板。從獲獎作品來看,基本上都達到這兩項要求。
而入展作品(主要是行草書)多是在其中一項有所缺憾,大部分是整體效果好,但筆法略有一些粗糙,主要表現在起收筆處變化較平,線條中間和連接處較為僵硬、平直。這也給我們傳遞出這樣的訊息,筆法不精到問題還不大,重要的是要有輕鬆的書寫性,整體章法效果也一定要好,也就是要有墨色變化、輕重安排、疏密處理等等方面,這是視覺藝術的基本要求。字寫得稍微差一點或者說「天真」一點,問題不大。但千萬不要以為把字寫好了就什麼都沒問題了。
筆法的精到在於筆畫的完整性和彈性以及線型的變化。無論何種書體都離不開這些要求。完整性可以體現作者控制毛筆的能力。我們可以自己試驗一下,用毛筆依次寫一個三角形、菱形、梯形、甚至更為複雜的形狀,看看自己在快速書寫中能否連續、準確地完成這些形狀並使筆畫完整、乾淨不拖泥帶水。除此之外,筆法還有諸如圓潤、起伏、粗細等等要求。
在書法學習中,唐楷,可以訓練提按技術;
隸書,可以訓練線條擺動和起伏的精微控制能力;
小篆,可以訓練線條的穩定控制力。
每一種書體都是構成我們整個筆法系統的關鍵,古人常常是學到老才將這些技術鍛煉成熟。而今天我們則可以將隱藏在各書體中的關鍵技術單獨抽出來進行訓練,這樣就高效了。彈性的問題就是筆畫的起伏,我們寫直的和方的筆畫較容易,例如寫三橫,不僅要注意每一橫都要有起伏的擺動,還要求線條中間具有一定的韌勁,凝練如「折釵股」。線型變化就是各種線條質感的變化,如清秀的、粗糙的、笨拙的、靈巧的等等之類的線型質感,在一篇作品中線型變化要有主次、互為補充。精妙的作品在一字之內甚至一筆之內也有線型的變化,耐人品賞。
三、字法
字法就是結構,可以說是書法中最為精妙最有難度的一部分。董其昌說「書家之結字,畫家之皴法」,可見結構之重要。書法家的主要任務就是研究結構的變化,結構是書法家感受世界和表達精神世界的主要途徑,這是書法的生命力所在。在書法中,漢字結構有著一脈相承的文化系統,這個系統就是我們常說的傳統。一個漢字的結構可以怎麼寫、不能怎麼寫,都與這個傳統有關。一件優秀的書法作品應該體現出這個傳統,並在此基礎上有個人的創造,創造出新的傳統,成為經典、傑作。傳統是由第一件傑作開始的,此後不斷有人繼承、並創造出新的傑作,成為新的傳統。今天我們面對的就是由一件件傑作構成的歷史。在這個歷史中,字法結構隨著社會文化的不斷積累和作用形成了一定的變化範圍。也就是說一個字可以怎麼寫、不能怎麼寫在書法中是有約束的。在國展中,所有的作品基本上都體現了這個傳統, 但都沒有體現較好的創造力。
字法結構還與章法布局密切相關,掌握了一個字的歷史上的所有結構還只是走了一半路。字法結構還要和章法布局配合,每個字的結構必須適應不同的位置環境,隨時變化,構成新的整體。結構分為單字結構、單字變化結構和結構神態。
單字結構
單字結構是變化結構的基礎,變化結構是單字結構的發展。國展作品中,單字結構都做得較好,能體現基本的審美要求,但仔細推敲其單字變化結構仍不夠和諧,而獲獎作品在這兩方面問題都要少一些。單字結構的關係就是我們常說的各種矛盾關係:疏密、粗細、正欹、曲直、向背、黑白、長短、肥瘦、大小等等,這些矛盾關係是由我們的文化而形成的審美習慣,都不同程度地體現在單字結構中。優秀的作品任意截取一個單字出來看,其結構都要是無可挑剔的。
單字變化結構
單字變化結構受章法環境的影響而變化,變化的範圍比單字結構要小,因此要求書法家對結構關係有出色的處置能力。其變化的原則還是上文提到的各種矛盾關係,只不過這些矛盾關係發生在各個字之間、各字組之間,應用的範圍擴大了,把握起來更有難度。孫過庭《書譜》說「翰不虛動,下必有由」,「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准」,下筆就是結構、就是處置各種不同的結構關係。第一個字的寫法影響第二個字的結構,如此一環扣一環。趙宧光說得更清楚:「配合數字,須字字鍛煉,始成篇章。」
在以上兩種結構的基礎上還有一種結構是造型動態,這是書法家造型才能的表現,考驗書法家對造型的感受力。造型動態就是古人常說的「象」,如張懷瓘說「書者,法象也」,給人一種抽象的意。楊慎《墨池瑣錄》中也說「行行要有活法,字字要求生動」,沒有造型生命力的作品,實際上是在抄襲古人。在國展獲獎作品中,能表現出結構動態的作品並不多,而入展作品的單字造型幾乎沒有什麼造型動態,沒有體現造型的創造力。這是一種藝術創作精神的缺失
四、章法
章法就是畫面構成的整體印象。無論什麼書體、無論入展還是獲獎作品,共同特徵就是章法效果都非常好,也就是整體性非常強。行行有變化、段段有呼應,古人對此早有論及。智果《心成頌》說:「覃精一字,功歸自得盈虛。統視連行,妙在相承起複。」這是書法作品的基本要求,也是入展的起碼要求。一件作品的章法要有輕重、疏密、大小、曲直、連斷等關係的體現,根據作品風格和書體的不同,各種關係所佔的比例也不同。除此之外,一件作品中還要體現:大字和小字、正文和款字、多種書體的搭配、紙張色塊的搭配、印章的補充,每件作品的整體視覺效果都要非常豐富,這也是現代文化發展對視覺效果的審美要求。
章法的具體要求有:
一、每一個單獨篇幅中必須要有筆畫粗重的幾個字錯落其中,此為重節奏;
二、每一個單獨篇幅中必須有幾組細筆畫的字,此為輕節奏;
三、每一個單獨篇幅中必須有幾組連續的兩個以上的字,筆畫大部分斷開形成空白,此為疏;
四、每一個單獨篇幅中必須有幾組連續的兩個以上的字筆畫全部連接引帶成為一組,增加流暢性,此為密;
五、墨色
在創作中,我們必須時刻做到以章法為統籌,在章法的要求下控制書寫效果。做到這幾點,一件作品的章法就基本能過關除了基本章法要求之外,還有一些別的手段可以豐富畫面效果。諸如大字和小字的配合,書體的不同,一是能在書體上產生變化,在大小字體量上增強對比、豐富畫面;二是能體現作者駕馭兩種書體的能力,體現創作實力。很多人都認為投稿國展就要做形式,搞拼接,其實不然。紙張和色塊的搭配並不是入展的必要條件,它僅僅是一個輔助手段而已。在這一點上,只要創作搞好了,有沒有各種形制和色塊的拼接別並不重要。入展作品中就有一些是整張紙一種書體一個顏色一個內容,從頭到尾沒有任何拼接,寫得簡潔、明快,令觀者看起來非常輕鬆。
我們可以把國展看成一個代表當代書法某種水平的窗口,從這個窗口中可以看見很多人的集體智慧,看到他們是如何努力的,朝什麼方向努力,我們可以從這些方向上找到自己的努力目標。當然,書法中遠不止國展一個窗口,集體智慧再大也比不上幾千年積澱的書法傳統,古人的集體智慧能給我們更大的視野和平台。我們不僅要站在國展的肩膀上,還要站在歷史的肩膀上、世界的肩膀上,站在這門藝術的最前沿,才能創造出新的經典和傳統。技近乎道,技術的嫻熟雖然可以幫助我們更快地駕馭這門藝術,但任何藝術都不可能在藝術創造上定下什麼標準。當我們的技術都完善的時候,希望更多的人注重憑藉嫻熟的技術表達自己心中的藝術理想,達到真正的創作,實現藝術的自由。
名家制筆,用過的都說好!
※中國傳世的經典行書都在這裡了!
※2019年暮春,古法韋誕筆——暮春,促銷!
TAG:書法家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