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無法規劃,但規划過一定比沒有規劃要好
年過40的Michael是某高科技公司的中國區大客戶銷售負責人,今年3月被裁掉了。
和他一起被裁掉的,還有平行部門的另外兩個Director。
離開的飯局上,Michael喝得並不多,當旁邊人不知是真情還是假意地問他怎麼回事時,M苦笑了一聲說:
沒辦法,我們太貴了。
為了滿足華爾街那些冰冷數字背後的貪婪胃口,C公司今年提出了「雙15」的財務指標:業績增長15%,成本縮減15%。
業績尚未可期,成本怎麼縮減?自然是裁員了。
裁掉一個年薪200萬的Michael,換上一個不那麼資深也不那麼昂貴的備選,比起裁掉五六個苦哈哈的小員工,實在划算得多。
我的大學同學J,在晶元行業摸爬多年,幾天前的深夜茶室里,他給我靜靜講完Michael的事。
我無法不唏噓。
為了避諱當事人,我用了代號,然後把這件事分享給你們,每一個踏入職場不久的年輕人。
下面這5點看法和建議,希望能幫到你。
1
對普通年輕人而言
便宜是唯一的優勢
如果我問你們,年輕的職場小白的優勢是什麼?答案可能會五花八門,有衝勁,有激情,可塑性強什麼的。
不好意思,我只能呵呵,其實年輕沒什麼優勢,唯一的優勢就是便宜。
前些天小米成為頭條新聞,人人紛紛起底勞模雷軍的奮鬥史,我們看到:有衝勁、有激情並不是年輕的專利。
至於可塑性強呢?在移動互聯時代,多少人從A行業跳到B行業,一樣取得成功,也跟年輕沒什麼關係。像雷軍,從軟體業的金山,到公開信里提到小米,已經是一家「以手機、智能硬體和IOT平台為核心的互聯網公司」。
你可以把公司的招聘看作超市採購,最重要一條就是性價比,如果你創造不了更高的價值,那麼就只能隨行就市,賣個大路貨價錢。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抱怨,每個月的工資交完房租還完信用卡,到手就幾乎所剩無幾了。
這很好解釋呀:如果你並不出眾,那麼薪水剛好給到維持你基本的生活水平,讓你無法離開公司就行。
但是,你的便宜,對你也是一種保護。
一個可以完成自己本職工作的年輕人,便宜的價錢會降低公司的預期,當需要「縮減成本」的時候,他們不會打你的主意。
因為你年輕,還因為你便宜,不會像Michael那樣因為「太貴了」而被裁掉。
當然了,拿著低薪酬的你自然不會甘心,那麼請往下看。
2
永遠讓僱主佔便宜
而不是相反
我說一個普遍現象,你看看是不是:
幾乎每個人都嫌工資漲太慢,卻沒有人嫌自己配不上那份工資。
你不得不點頭。可我告訴你,這種想法很危險。
我曾經的一個老領導跟我說過,進入職場這麼多年,換過公司也換過行業,他居然沒有一次主動申請加薪。
但是現在看來,作為一家中型公司的管理層,他的薪酬比起同齡人的平均水平,反而要高出太多了。
也許有人不一樣,他們討厭被公司佔便宜,喜歡拿著新學的幾條包你月薪5萬的「職場加薪術」,去和老闆講道理。我不知道結果如何,我祝他們好運。
我只相信那位老領導講的一個道理,就是一個人的薪酬基本圍繞他能創造的價值波動,高不了多少,也低不了多少。
我不是說你不要提漲薪,畢竟有些老闆喜歡揣著明白裝糊塗,需要提醒提醒。
怕就怕往往在一些喜歡「全員漲薪」的大公司,你創造的價值漲幅慢慢已經跟不上你的薪水漲幅了,你還渾然不覺:被裁掉的概率其實也在上升。
所以,我建議你更多地把心思花在努力成長、努力提升、努力創造價值上面,你的價格才會在市場的公允評判下,不由哪個老闆意志為轉移地,水漲船高。
而不是,天天盯著每個月的工資單算計。
記住,永遠給人「好使又便宜」的感覺。
幫他掙100塊,本來該拿40塊,你只拿走35塊,遠遠好過給他掙50塊,你要拿走一半。
3
年輕時不要急於攢錢
進職場的前幾年,我一直有一個錯覺,我以為個人財富是靠月復一月、年復一年的積攢,慢慢積累起來的。
當然,那時候互聯網還不發達,也沒有現在這樣便捷的在線教育,英語、演講、寫作、文案、攝影什麼的。
於是我很少花銷,每月的工資小心存起來,沒太多娛樂,也沒投入其他額外的學習,我看著銀行賬戶里一點點變大的數字,笑得很傻很天真。
直到很久以後,我才明白自己錯了。
真正的財富絕不是一點一點地線性積累,而是指數級地滾動。
比如大家熟悉的房產,常說的股票,一般人不太懂的期貨。可是這些投資要麼門檻太高,要麼風險太大,要麼兩者兼有。
而有一種起點低卻毫無風險,還收益巨大的投資,就是投資你自己。
剛才提到薪酬,很多人都認為薪酬是對自己工作的評價和認可,所以更高的薪酬才能意味著自己的成長。
錯,這是本末倒置。
更高的薪酬,只是你在變得更強路上的副產品。
趁著年輕,別再把省下的錢都寄回家給父母存死期了,也別去購買股票、債券、數字貨幣什麼的,那些東西漲你不知道為什麼漲,賠你不知道為什麼賠,人家不宰你宰誰。
而是投到自己身上。
一年之內,或許依然沒有起色。
三年之內,你大約可以超越半數以上的同齡人。
五年之內,你一定會煥然一新。
投資到自己身上,不光意味著你在某些領域會變得更厲害、更出眾,重要的是,這種出眾可以為你打開一扇大門,讓你接觸到門後那些對優秀的年輕人報以期待的前輩、大佬。
和他們合作,借他們的勢,不用求也自有人帶你飛。
那個時候你會懂得為什麼我說,真正的財富是指數級滾動而來。
擋都擋不住。
4
控制慾望
分清投資和消費
上面說到投資,有一個常常被誤解成投資的概念:消費。
作為男人,我理解女生買到一個心儀的包包時的心情,我們購買數碼產品時也是一樣的興奮。
但是我永遠理解不了,5000塊月薪的你,買一個3萬塊的包包,怎麼就可以成為自我奮鬥的原動力。
如果有人持這樣的想法,請給我解釋一下「裸貸」是怎麼回事。
也許,也許吧,也許有的人真的可以從超高消費中獲取動力,但是我相信這一條,並不適用於所有人。
那些勸你買包包來提升奮鬥激情的人,不會幫你還借唄花唄和京東白條。
坦白說,你買貴得要死的包包,還不是因為一個字:爽,而我說的投資,那些真正帶來個人成長的投資,卻必然痛苦到極致。
每天早上雷打不動花一小時讀英語,每周抽三個晚上學習插畫,每個交易日研究上市公司財報到深夜,每個周末強迫自己做一次個人業績回顧和執行力復盤……
既枯燥又乏味,大多數時候還孤單。
遠不如一個包包來得性感。
所以你看,分清消費和投資,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
困難的是控制慾望。
多少人明知是消費,還要以投資自己來自我安慰。
更要命的是,如果因為更高的消費,而不自覺地將生活成本推漲到很高,當有一天你被忽然裁掉,每個月的銀行賬單會迅速將你擊垮。
想想那些收入是天價,卻依然被巨額債務拖垮的明星們:泰森、邁克爾.傑克遜、艾弗森……
從這個意義上講,投資大師巴菲特崇尚樸素的生活理念,不光是人品和修養層面的結果,更是一種謹慎的風險管理方式。
5
人生無法規劃
但規划過一定比沒有規劃要好
你們中的很多人,在未來的幾年內或者十年內,會組建家庭,生育孩子。
觀察過太多的人後,我能看到一條冷冰冰的規律:
大多數人40歲之前的個人成就,幾乎取決於成家之前的水平。
沒明白?思考一下。
聰明的你一定想到原因了,婚後的生活,尤其是有了孩子以後,你的成長速度會大大減緩,減緩的程度和你對家庭的責任心成正比。
極少有人能像鋼鐵俠埃隆.馬斯克,和臉書COO雪莉.桑德伯格這樣的男女,在悉心教育好孩子的同時,還能撐起自己的商業帝國,或者成為職場女皇。
大概率的情況是,你會在職位晉陞和成為媽媽之間做出艱難抉擇,或者下班後回到車庫,不得不抖擻精神批上那身叫爸爸的戰袍,花費掉本可以投入學習的光陰。
所以,有句得罪人的話我還是忍不住想跟你說:身為職場人,如果你還沒有孩子,請你一定要珍惜啊。
如果你現在還是單身,更加要珍惜啊。
別把8小時之外的時間,都拿來喝酒逛街、勾妹撩漢了。
為什麼會有中年油膩?因為身上背負的東西,實在太多太多了。
在變得油膩之前,你需要規劃好第一個職場十年,還有個人成長路徑。
也許你會反問,人生可以規劃嗎?誰能保證未來會不會有新機會、新轉折出現呢?
是,人生充滿意外,確實無法規劃,但是只有當你規劃的時候,才會從繁忙的日常事務中抬起頭來,看看五年後、十年後,你對自己是一個怎樣的期許。
有了期許,你才知道無論在上班時間,還是回到住所,自己應該往哪個方向努力。
當有一天,意外的機會出現時,你才會有資格在很好、也好和更好之間選擇,而不是面對步步緊逼的噩運,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兩害相權取其輕」,最終難以翻盤,越陷越深。
延伸閱讀:
「工作是為了賺錢」這個觀念害慘了多少年輕人
來源:孤島(ID:gu_dao2015)作者 Juno
要想度過一個充實的人生,只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另一種是「讓自己喜歡上工作」。——稻盛和夫《干法》
在看這篇文章之前,請你思考一下一個問題:
工作對於你而言,意味著什麼?
是賺錢的工具?
還是獲得自己想要生活的手段?
很多人認為工作的意義無非是賺錢而已,把工作視為人生中的「必要之惡」,將工作和生活對立起來,認為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
抱著「拿多少錢干多少事」的態度,不是自己的工作絕不多干,加班的事情能避免就避免,六點鐘下班,五點五十就開始收拾東西。
而與之相反,有那麼一小撮人,他們身上有很多常人無法理解的行為:
辦公室里最後一個走的總是他;
常常喜歡去參加其他部門的營銷會議,總喜歡「沒事找事」;
周末的時候也不肯老老實實歇著,看到什麼值得學習的文章就會甩到工作群里......
我一直好奇他們那麼拚命工作的源動力來自哪裡?他們和我們到底有什麼區別?
在《干法》中,稻盛和夫將人分為三種類型:
不燃型:點火也燒不起來的人;
可燃型:點火就著的人;
自燃型:沒人點自己就能熊熊燃燒的人。
而仔細觀察你就會發現,那些在同齡人中升職漲薪最快、成長進步最多的往往是第三種人——自燃型的人,他們有極強的自主驅動力,長期處於學習區,他們不認為工作是一種任務,相反的是,他們認為工作很有意思,他們從來不會等別人吩咐了才去干,而是在被人吩咐之前就自發去干。
當你在假裝沒看到工作群里的消息的時候,自燃型的人精力充沛到半夜都在群里積極出謀劃策;
當你在極力推脫那些不屬於自己份內的工作時,自燃型的人總愛多管閑事對其他人的工作「指手畫腳」;
當你擺手搖頭說自己「我不會」的時候,自燃型的人"傻"到攬活上身,一口一句「我來試試吧」......
他們不一定比別人更聰明、更擅長工作,但他們身上往往散發著一種對工作的熱情,這種熱情就像是《星際大戰》中能夠讓人獲得宇宙中巨大力量的「無限原石」一般,給他們的工作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我身邊就有這麼一個自燃型的人,她是大四的實習生,也是同事口中的「小才女」,為什麼會這麼稱呼她呢?因為她不僅會設計、手繪、剪音頻、還會寫文案、排版、做運營、攝影......
然而她並不是一開始樣樣都會的,因為我們公司的實習生不多,所以部門裡的其他人都會私下裡把自己的工作「甩」給她來做,如果遇到不會做的,她不會說:「啊,這個我不會......」而是欣然接受說:「好呀,我沒做過,不過可以試一下」。
她的qq簽名是「請盡情壓榨我,讓我成為一個有利用價值的人吧!」而她也的確讓人覺得「物超所值」——拿著實習生的薪資,做著好幾個人的工作。
所以雖然實習不到一年,但她的成長速度極快,關鍵是,在這個過程中,她很滿足很快樂,這種狀態讓我這個老員工也感到強烈的危機感,我開始懷疑,以前把賺錢當作工作的唯一目的的觀念是不是錯誤的?
如果工作的意義不是賺錢,那麼我們努力工作到底是為了什麼呢?究竟什麼才是正確的工作觀呢?
對於這個問題,稻盛和夫給出了答案,那就是——熱愛你的工作,像談戀愛一樣迷戀你的工作。
熱愛工作是一種投資
一個人每周至少要工作40個小時,而平均每個人的工作年限是35年,也就是說除了睡覺以外,佔據你最多時間的是——工作,在每天8個小時的時間裡,怎麼度過取決於你,你是要渾渾噩噩度過一天中時間精力最充足的時間,還是集中精力解決一個個拋過來的難題磨練自己的技能,選擇權在於你。
記得之前和某公眾號的負責人出來聊天,還沒到就看見他在咖啡館掏出一個筆記本電腦工作,他說自己走到哪裡都會背個雙肩包裝著電腦,方便隨時隨地處理工作上的事情。
他跟我講過一句話,讓我印象特別深刻,大致意思是,其實現在的年輕人都不缺錢,如果工作僅僅是為了賺錢,那太對不起你的時間了。
那一刻我才意識到,原來工作不是一種消費,而是一種投資。
你想,你每天就只有那麼多時間,你用這些時間逛淘寶聊微信,那麼這些時間就是用來被消費的,過了就沒了。但你用這些時間去努力工作、提升自己的技能,那麼這些時間就是一種投資,給自己的未來增值。
就我剛開始說的那個實習生,每次接到做圖的活的時候,她不是表現得「啊,又要加班了」的樣子,而是「好開心啊,又可以設計自己喜歡的圖了」,她並不認為這是一種付出,相反,她認為這是一種得到,每天得以磨練自己的審美,不斷修改圖片直到自己滿意,而自己也能清楚地感覺到自己的成長。
當你開啟投資的模式,工作也會給你更多的「複利」:工作能力的提升、其他同事的認可、成就感的爆棚......
熱愛工作能夠提升你的心志
稻盛和夫曾說過:「勞動的意義不僅在於追求業績,更在於完善人的內心。」
怎麼講呢?
他在《干法》中說了一個故事,他曾在一個電視節目訪談中聽到一位修建神社的木匠師傅的話:樹木里宿著生命。工作時必須傾聽這生命發出的呼聲——在使用千年樹木的木料時,我們工作的精湛必須經得起千年日月的考驗。
這位70多歲的木匠,只有小學畢業,幾十年只從事過這一項工作,雖然期間也有很多次想要辭職不幹,但還是克服了種種勞苦,而這樣的過程便孕育了他厚重的人格。
朋友曾跟我說過一件事,她們公司某個項目出了問題,老闆半夜在群裡面發消息,問該怎麼處理,結果其他同事都裝作沒看見,沒有一個人回復,最後我的朋友忍不住在群里回復了,立馬接到老闆打來的電話,老闆接納了我朋友提出的建議。這事之後,凡事有重要的工作或出現嚴重的問題的時候,老闆都會點名問她的意見。
而你會發現,當你不再「逃跑」,而是選擇面對直視問題的時候,你的人格就得到了磨練,你逐漸從從一個喜歡逃避、厭惡麻煩、隨意任性的人變成一個直接面對問題、有責任感、值得信任的成熟社會人。
而這些,是工作能夠帶給你的,比賺錢更重要的東西。
熱愛工作能夠扭轉局面
只有熱愛工作的人,神跡才會將臨。
這句話類似於吸引力法則,就是如果你一心撲在工作上,不管吃飯也好、睡覺也好,都在想著工作,那麼那個困擾你很久的問題就可能在某個時刻得到啟示。
稻盛和夫在《干法》中講了一件自己的親身經歷:有一段時間,他在工作中遇到了某個棘手的問題,研究如何讓「鎂橄欖石」成型,但是一直找不到合適的方法,有一天,他一邊想著這個難題,一邊走進實驗室,突然被某個容器絆了一下,差點跌倒,一看腳下,鞋子上沾了松香樹脂,正當他想要問誰把這玩意兒放在這裡的時候,突然一個念頭一閃而過「就是它!」,將松香樹脂作為粘結劑完美解決了問題!
稻盛和夫認為:「只要熱愛工作,只要抱著純粹的動機、強烈的願望,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就能感動上帝,獲得天鑄。」
他把那一刻稱為「神的啟示」,但實際上,如果不是他全心全意想著工作,那麼即便神跡降臨了他也不會發現。
這種「神跡」無處不在:
高中的時候為了完成數學作業最後一道答題,彌思苦想,吃飯的時候突然有了解題思路;
一個廣告文案深夜加班回到家,睡前刷微博看到一個消息,突然想到了一個絕妙的金句;
一個策劃熬了幾個通宵為了出一個方案,但都覺得不滿意,結果聊天的時候因為朋友說的一句話,於是得到了啟發......
你看,古往今來,被蘋果砸過頭的人應該不少,但被蘋果砸到就能想出萬有引力的人只有牛頓一個。
只有你全神貫注在工作上面,才會從生活中得到啟發,對於從來不想著工作的人來說,即便有「蘋果落下」,也依然無法領悟「神跡」。
熱愛工作就能獲得幸福
稻盛和夫說過:「想要擁有一個充實的人生,你只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從事自己喜歡乾的工作』,另一種是『讓自己喜歡上工作』」
有人會說,這句話是不是太神了一點?但如果你真正去實踐它,你會發現這個道理再容易理解不過了。
張佳瑋曾提到古龍《多情劍客無情劍》中的一個例子,一對廚子,飯館打烊後,在後廚自己給自己炒了盤菜,找點小酒,很愜意地飲食一番。
他們還活著,就是因為一天還有那麼一兩個時辰。
古往今來,人們的幸福很簡單。
對於普通人來說,找一份喜歡的工作,下班後回到家,打開電視,把西瓜切半,用勺挖下最中間的一口,就是幸福。
那既然如此,天天待在家裡吹空調吃西瓜不會更幸福嗎?
我用過來人的經驗告訴你,每天吃吃喝喝的生活,在第一個星期的時候或許會覺得享受,但如果把這樣的生活持續一個月、甚至半年,你會發現,你根本感覺不到快樂了。
以前我感到最幸福的時候,就是周五晚上,剛剛結束了一周的工作,晚上還可以去影院看一部最新上映的電影,但辭職以後,我發現,周五失去了它的意義,每一天對於我而言都是一樣的,我不再感到期待和興奮。
因為幸福是一種對比,或者說是一種感受的落差。
你感到溫暖的時候,是因為外面下著雪;你覺得清爽的時候,因為剛剛大汗淋漓運動過;你覺得幸福的時候,是周五結束了一周的工作可以好好放鬆休息的時候。
不可否認的是,工作能夠給人帶來意義感。正如稻盛和夫所說,「拚命工作的背後隱藏這快樂和歡喜,正像慢慢長夜結束後,曙光就會到來一樣。」
朋友去日本旅行的時候跟我說過一個故事,他們進到一家店裡的時候,發現門外有一個老爺爺專門負責在客人出門的時候把客人脫下的鞋提過來,門外的鞋很多,但是這位老爺爺在客人出門之前,就能在很短的時間辨識出哪雙是誰的。
即便是一份「提鞋」的工作,只要你認真努力去做,也能獲得人們的尊敬。
養成對工作的儀式感,不管什麼工作,想要盡辦法把它做好,做到極致,只有這樣才能贏得別人的認可,也能獲得一個充實充滿意義的人生。
你想要每天過得有意義嗎?可以,熱愛你的工作。
你想要成功嗎?可以,熱愛你的工作。
你想要獲得幸福嗎?可以,熱愛你的工作。
TAG:職場視界Jobs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