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可怕的不是童書作家富豪榜,是中國家長沒有選書能力

可怕的不是童書作家富豪榜,是中國家長沒有選書能力

文/陳方:知名評論員,媒體人

上周末,一場圍觀格外熱烈,而且「勵志」。

第13屆作家榜出爐,首次單獨推出「童書作家榜」,排名最前的楊紅櫻一年版稅高達5600萬。在我所在的家長群,隔著手機屏幕我都能腦補,那些參與討論的家長們定然眼冒綠光。有人在群里開玩笑:「誰說讓孩子學習寫作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萬一將來成為童書作家,一年掙一套別墅沒問題!」

「童書作家榜」上,排名靠前的幾位作家的版稅,遠遠高於其他作家。「得少兒者得天下!」原來,圖書出版行業也不例外。


據說作家榜能反映全民閱讀潮流走向,通過榜單可以清晰看到中國人的精神生活景觀,「童書作家榜」自然也要應該反映兒童閱讀的走向。只不過,查看近幾年的作家榜時,你會發現,上榜的童書作家,也就是兒童「喜歡」的童書作家,永遠都是楊紅櫻、沈石溪、曹文軒、鄭淵潔等人。誰說「鐵打的作家榜,流水的暢銷書」啊?這並不適用於童書領域。

是不是童書領域競爭不夠充分,家長和孩子沒有太多選擇?各項數據表明,童書市場廝殺慘烈。根據開卷公司的數據,圖書出版行業童書板塊已經連續四年實現兩位數增長,2015年到2018年的增幅分別是19.7%、28.84%、21.18%、13.74%,目前在整個圖書零售市場中佔據25.19%的份額

據《北京晚報》2018年6月的報道,全國580多家出版社中,有550多家也都涉足少兒類圖書的出版。我國每年出版4萬多種童書,品種居世界第一;這個數字已經接近俄羅斯全年所有品種圖書出版的總量。

哪怕有泡沫,哪怕有質量不佳的童書充斥其中,一年出版4萬多種童書,總該有那麼幾位新鮮面孔的童書作家出現吧?很遺憾,沒有!作家榜上永遠是那麼幾位耳熟能詳的童書作家穩坐江山,家長和孩子總是圍繞有數的幾位童書作家打轉轉。

每年出版4萬多種童書,新人新書為何激不起一點兒浪花呢?在圖書出版行業,有圖書策劃人提出過一本書的「生命周期」理論。出版人盧俊認為,一本書上市的生命周期,可以理解為一本書的影響力從上升到高點到衰落形成的曲線圖。過去,這個曲線圖的時間跨度可能是三四個月,也就是說一本書從出版到預熱到上市銷售,大概有三四個月的時間。現在,據說一本新書的生命周期只有四周。也就是說,數萬種童書如果四周內鬧不出一點動靜,一眨眼就銷聲匿跡了。出版數據看似繁榮,只可惜孩子的童書選擇項依然有限依然貧乏。

為了延長一本書的「生命周期」,童書作家也好,出版社(商)也罷,一定要想方設法營銷推廣。所有的營銷手段中,「作家進校園」恐怕是最有效也最被詬病的。

和一位從事少兒出版的朋友聊此話題,他坦言這樣的活動雖然都冠以「建設書香校園」的公益名義,但作家不夾帶「私貨」是不可能的。比如在和學生的交流講座時,作家談到自己在創作時如何巧妙地設置懸念、如何塑造人物形象時,都會拿自己的作品舉例子,這就是廣告植入啊。客觀說,在不影響正常教學的前提下,帶點「私貨」講座不是萬惡不赦,孩子們都有偶像崇拜的心理,優秀的童書作家確實可以引領孩子們打開閱讀的大門,給孩子們帶來更多正向啟示。

操守好的學校,在舉辦這種活動時是絕不會現場兜售圖書的,作家通過自己的軟性宣傳其實已經為作品帶來了隱性「流量」。很多從事少兒出版的人也知道,如今能「打進」校園很不容易,如果現場兜售圖書觸碰了底線給學校帶來麻煩,這樣的活動以後很難再持續下去。

不過,新聞呈現的是另一側面。操守無德行的學校和出版社(商)就難說了,為了推廣,他們置各種規定於不顧,現場兜售。搜索「作家進校園」的新聞,你會發現很多新聞配圖都是「作家現場簽名售書」的圖片。

這幾天鄭淵潔炮轟某位童書作家進校園售書,北青報記者注意到,在4月12日到4月20日這9天里,這位童書作家曾先後前往江西萍鄉、廣東東莞、廣州、河南鄭州4地5所學校演講。2018年12月28日該作家曾在福建廈門市一小學演講,校方發布的文章中也提到,該作家帶來了其新作,並有家長現場為孩子挑選書籍。講座後,該作家還為該校學生舉辦了現場讀者簽售會,歷時一個多小時。此外,4月20日,北青報記者致電鄭淵潔指出的一所位於浙江溫州的小學,一位該小學工作人員稱,該作家3月份曾到該校演講,並在學校內銷售書籍。

由此可見,「作家進校園」還真不是一項純粹的公益,它已經成為出版社(商)售書的一種模式。回到作家榜的榜單中,童書作家的版稅高處其他作家幾個梯隊,「作家進校園」這樣的營銷活動到底貢獻了多大力量,還真有必要深究一下。

每年出版4萬多種童書,能擠進校園的畢竟少之又少。那些擠不進校園的童書,能有多少機會被孩子知曉?


「作家進校園」可以助推童書銷量,但從孩子選書的模式上看,它不是主要的。比如,孩子也會自己選擇圖書。

有一段時間,二年級的兒子特別喜歡《米小圈》、《特種兵學校》。他說這些書都是在小飯桌時聽三四年級的哥哥姐姐們介紹的,於是家裡有了一套又一套的《米小圈兒》《特種兵學校》,這些書孩子確實愛不釋手,有的時候兩天就能看一本。

出於好奇,我翻過幾本《特種兵學校》。說實話,哪怕極力把自己偽裝成孩子強迫自己從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這些暢銷書,還是感覺這些書語言過於粗糙、文學性不夠。好在,這套書激發了他對軍事的興趣,觸發他去翻了很多軍事方面的書。

你看,孩子自主選擇的這些童書的作者也都在榜單上赫赫有名,這說明人家入駐榜單也並非浪得虛名,到底是受孩子歡迎的。只是身為家長,你會莫名擔心,這些書無論如何暢銷都無法達到經典程度,就這麼一年一年流行下去,對孩子的成長到底好不好?

兒童文學要迎合孩子的心理,榜單上的大部門暢銷童書確實迎合了孩子,要不然孩子也不會主動選擇。可是,如果一味迎合而缺乏引導,真是一種負責的態度嗎?

我知道,童書作家的「穩定」與童書市場的延續性需要理性看待,因為它對應的兒童心理具有穩定性,這決定了榜單上這些所謂的「經典」童書可以流行更長時間。也就是說,十年前的童話故事,放到今天來講,對同樣年齡階段的孩子可能同樣具有吸引力,這是人性所決定的。國外的經典童書也往往流行多年,生命力長,道理是一致的。所以,無論家長如何不喜歡《米小圈》《馬小跳》《特種兵學校》,只要她契合孩子的心理,一定會繼續流行下去。

只是中國的童書市場有些複雜。比如童書榜單中,即便是前幾名,評價也各有褒貶,尤其當他們涉及到「將學校作為終端」營銷模式時,更容易創造出「名家通吃」的現象:學校看重名家,出版社也願意追逐名家,孩子小沒有太強的信息辨別能力,接觸到的所謂名家信息多,也就更容易選擇這些童書作家的書。所以,這些年作家榜上童書作家基本沒「更新換代」,新面孔要出頭並不容易。


童書作家榜上難現新面孔,沒有「新陳代謝」的童書市場,算不算不健康呢?如果繼續深挖原因,家長也難避其責。

和周圍的家長聊天,聊及通過什麼渠道為孩子選書時,很多家長表示「聽別人介紹」是最重要的渠道。「別人」包括老師,包括其他家長,包括各種機構推薦的書單,當然也包括售書電商APP的廣告。總體來說,太多家長缺乏「自己發現童書」的能力,隨大流的色彩很重。

如何為孩子選擇童書?原則上我們有很多理論指導:好的童書,既能滋養童心,又能愉悅童年;好的童書,一定要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語感、美感,有助於孩子增長見識,開闊視野;好的童書一定要有助於激發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豐富孩子的精神底色。

實際操作中,又往往信心不足。比如,我們免不了依靠「作者」的所謂公信,潛意識裡,我們會認為好的作者本身就是優質書單,一旦鎖定了某位作者,也就鎖定了一批優秀的圖書,甚至美名其曰這樣可以提高孩子閱讀的系統性。其他問題不說,如果過於依靠「作者」,我們熟悉的作者也就那麼幾位,無疑又反向助推了童書作家榜單的「穩固」。

曹文軒的《草房子》是很多人心中的童書經典

這麼看,我倒有些欣賞前段時間吐槽《海的女兒》的那位媽媽,雖然當時她也被網友吐槽有「戲精」之嫌,但至少她對童書有自己獨到的認識,如果能把握好這種「獨立認知」的態度,不把自己的「獨家見解」強加於孩子,她的這種選書態度倒更利於孩子的教育和成長。至少,她呈現了自己「發現童書」的能力,儘管是以否定的方式。

個別有精力的家長在給孩子選書時能做到盡量獨立,我認識一位家長,他給孩子買書時都會到書店先去翻翻,然後再結合網上評價對比著買,他從不迷信任何書單,從不迷信任何人的推薦。但是,他選出的就一定對嗎?也是問題。

教育改革持續推進,現在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在鼓勵孩子多進行課外閱讀,提升閱讀理解力,掌握更多常識。市場對童書的需求只會越來越大,身為家長,我們替孩子選擇童書的能力到底能不能有所提升?

我知道,很多家長是不愛讀書、沒時間讀書的,但在孩子的讀書問題上,他們一定是不吝財力的。經濟上的供給絕對充分,但卻吝嗇於提升自己「發現童書」的能力。太多時候,為孩子選書,我們只是一個「二傳手」。

如果說,「作家進校園」這樣的「偽公益」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削弱了家長孩子選擇童書的能力,當我們家長又不主動提升自己「發現童書」的能力時,到底又能給孩子提供多少課外閱讀的營養呢?

真正獲取營養的,也許是盤踞榜單拿著幾千萬版稅的童書作家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家 的精彩文章:

雲也退:知道真相的我眼淚掉下來
我在美國六十年,讀書取得學位不是最大的任務

TAG:騰訊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