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孔子為什麼總想做官?孔子是官迷嗎?

孔子為什麼總想做官?孔子是官迷嗎?

孔子很想從事政治,可惜事與願違,一生也不得志,周遊列國十幾年,卻沒有人肯重用他。那他為什麼這麼想做官呢?孔子是官迷嗎?

孔子急於從政做官,不外乎三個原因:

一,實現他的政治藍圖。

孔子一心想著推行仁道,恢復周禮,實現他的政治主張。如果不從政實踐的話,他的那些政治主張就只能停留在口頭,一點用也沒有,並且也無法驗證他的主張是對是錯。在《論語.陽貨》中,孔子說:「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就是說如果有人真的想用我,我就把會把我管理的地方變成東周那個樣子,這就是他的政治理想。

二,實現他的學術主張。

除了政治主張,還有孔子的道德理想,他要用他的這些倫理道德去教化人民,敦風化俗。如果不當官,就沒有機會去教化人民,這些理想也無法實現。所以在《論語.陽貨》中,孔子對子路說:「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難道我就是中看不中用的匏瓜嗎?只能掛著,不能吃?

三,實現他的人生價值。

孔子代表的是士人和君子,士人相對於庶人,君子相對於小人,在他看來,庶人和小人,是沒有人生價值的。但君子和士人是有人生價值的,《論語.憲問》中說:「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如果一個君子天天吃飽喝足了不做事,英雄無用武之地,那真就太讓人難受了。所以他又說:「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論語.憲問》)。如果一個人只貪圖安逸,那他就失去了人生價值,就不配稱作士人了。

以上是孔子要做官的三個原因,那孔子他是官迷嗎?——當然不是。也有兩個原因:

一,孔子雖然非常想從政做官,但不是見官就拜,是官就做,他是有原則和底線的。

他的原則和底線就是——「邦有道」。《論語.泰伯》中講:「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意思就是天下太平的時候,我們就出來做事。天下大亂的時候,學問用不上,就去做隱士。如果國家政治清明,你還又窮又賤,既沒有財富又沒有地位,那是可恥的;如果政治昏暗,天下大亂,你卻大發不義之財,飛黃騰達,大富大貴,那也是可恥的。

《論語.憲問》中又說:「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這裡的谷,就是當官的俸祿,也就是現在說的工資、薪水。意思就是說,國家政治清明,可以出來做官吃國家俸祿;如果國家政治昏暗,你還出來當官混吃混喝領俸祿,那就可恥了。所以說,孔子不是有官就做的,不然他早就做官了。他要看這個國家的政治情況,如果不好,當了官,理想也不會實現,就不能當。

二,即使再想做官,也要取之有道,不能不擇手段。

《論語.里仁》中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這句話的意思很明白,也很實在,既要堅持原則,又實話實說,不唱高調。富貴是人人都希望得到的,但如果不是通過正當手段得到的,君子寧可不要;貧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如果不是通過正當手段擺脫的,君子寧可貧賤。

所以說孔子並不是官迷,他是非常有原則的,很實在,一點都不虛偽,可惜後人總是斷章取義,只看表面現象,誤會了孔子。與此相反的是,很多人要麼就是急功近利,不擇手段的去當官;要麼就是假裝清高,看上去好像視金錢如糞土,其實骨子裡貪戀的還是榮華富貴。跟這些人比起來,我們就覺得孔子更加可愛、可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學雜談 的精彩文章:

比上不足時,比下可有餘

TAG:國學雜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