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好「一帶一路」故事,塑造「全球中國」形象
留學生體驗中國文化。(圖據新華網)
【編者按】
經過近6年的不懈努力,「一帶一路」已完成了夯基壘台、立柱架梁的階段,轉入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的全面推進階段。站在新起點上,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向高質量發展轉變是未來努力方向。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召開前夕,海外網—中國論壇網以「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新起點與新機遇」為主題推出系列解讀文章,就「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大框架下如何豐富合作理念、明確合作重點、加強合作機制等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
「在共建『一帶一路』夥伴網路過程中,媒體發揮了積極的建設性作用。」4月23日,「一帶一路」新聞合作聯盟首屆理事會議在北京人民日報社開幕,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致會議的賀信中指出,要發揚絲路精神,加強溝通合作,講好「一帶一路」故事,為共建「一帶一路」營造良好輿論氛圍,讓共建「一帶一路」更好更多惠及沿線國家民眾。
長期以來,全球範圍內的新聞、信息和輿論傳播格局始終處於嚴重失衡的狀態。少數國家憑藉著自己強大的經濟、技術和資本實力掌控著世界大部分新聞、信息和輿論的生產和傳播,並在多年的實踐中建構起一套以西方為中心的國際秩序,旨在維護以美英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在全球傳播中的優勢乃至壟斷地位;而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只能服從於這一「秩序」,被控制、受支配。其境遇誠如馬克思所言,他們無法表述自己,他們必須被別人表述。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講好「一帶一路」故事值得深入思考。
「一帶一路」引領全球傳播新潮流
2016年以來,西方國家發生的一系列「黑天鵝」事件標誌著當今世界進入「後西方」「後秩序」的時代,以「啟蒙」「現代性」為核心的「歐洲文化想像」和1945年以來建立起來的「美國秩序」正一步步逼近內爆和崩塌的邊緣。以特朗普為代表的一批西方政治人物紛紛放棄了「全球領導者」的角色,世界進入了一個充滿高度複雜性和不確定性的歷史節點。
歷史上的全球化浪潮大致可以被分為三波。第一波是發端於19世紀末期到20世紀早期的「英式全球化」,以直接的軍事征服和政治、經濟、文化殖民為主要特徵,旨在擴大帝國版圖,強調實地的「在場效應」。在這一波全球化浪潮中,英國建立起「日不落帝國」,並成為全球秩序的制定者和仲裁者。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式全球化」興起。與「英式全球化」不同的是,美國並不強求「在場效應」,而是更看重文化和價值觀的隱形植入。雖然二者在全球化的側重點和實施手段上有所差異,但兩者的要旨基本相同,都體現了「強權即公理」「贏家通吃」等「現實政治」的法則。
2013年以來,中國領導人提出並逐步豐富完善了「一帶一路」倡議,與前述兩種模式不同,「新全球化」與中國古代的絲綢之路類似,更倚重以「天下」為核心理念的「觀念政治」「懷柔遠人」的道義感召力,以及商貿、文化領域的互通互聯,最終實現的是人類不同群體和文化的共生共榮。
同樣道理,媒介和文化領域的「新全球化」模式也是以「對話、合作、調適」,而不是西方強勢媒體所奉行的「對抗、征服、壟斷」,為其基本理念。「一帶一路」倡議的全面推進為中國對外傳播事業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中國對外傳播工作的戰略重點轉移到構建以「積極、主動參與全球治理的負責任大國」為特徵的「全球中國」形象。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戰略部署下,中國對外傳播事業在內容、渠道、技術等方面進入快速提升的階段,並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落地生根,開始引領重塑全球傳播新秩序的時代潮流。
「一帶一路」打造中國故事2.0版
從傳播內容方面看,「一帶一路」倡議應該成為通過中國故事2.0版本打造「全球中國」形象的新起點。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通過中國故事1.0版本塑造的「開放中國」形象主要以西方為參照,聚焦於發展中國家中所特有的「影響焦慮」和「接軌心態」,重點講述當代中國如何在西方世界體系中重新崛起、超英趕美的故事。這類敘事雖然有積極和勵志的一面,但也容易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守成大國與新興大國之間衝突引發戰亂)、「金德爾伯格陷阱」(世界秩序更迭造成「全球公共品」的匱乏而引發戰爭和金融危機)等固有窠臼,「中國崛起」這一對世界有重大積極意義的事件,也會成為西方媒體建構「二元對立」鬥爭敘事,渲染「中國威脅論」的出發點。
因此,「一帶一路」倡議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要求我們基於「天下」「和、仁、大同」「世界主義」等理論框架,側重講述中國如何與世界共同發展、推動東西文明交流互鑒,實現共生共榮、共享共治。如果說中國故事1.0版本講的是中國如何在經濟全球化中實現了經濟的騰飛,那麼2.0版本則是從「世界主義」的視角出發,講述各個國家如何搭中國發展的「便車」實現全球範圍的「新發展」。倡導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是中國道路的核心內容之一,與GDP中心和消費主義至上的西式「現代化」理念有著顯著差別。尤其是在西方世界普遍遭遇困境的當下,許多人都將目光投向中國,期待我們貢獻「中國方案」「中國智慧」,國家形象和軟實力提升恰逢「戰略窗口期」。如果我們能把握機遇,著力打造中國故事的2.0版,那麼長期以來困擾對外傳播的意識形態「瓶頸」就有望獲實質性突破。
「一帶一路」塑造國際輿論新版圖
新思路引領新時代,新作為開啟新航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和世界進入「新全球化」的背景下,基於「一帶一路」倡議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中國正成為「新全球化」的重要力量,也塑造著未來全球新聞輿論場的新版圖。這個新版圖與英國學者愛麗莎·羅伯特森提出的「媒介化世界主義」(mediated cosmopolitanism)不謀而合。所謂「媒介化世界主義」意味著在社交平台興起導致傳播生態「淺表化」「稀薄化」的當下,主流媒體應當肩負起「增稠加厚」(thickening)的使命,即對根植於不同歷史和文化語境下的多元內容和不同聲音進行「復調傳播」,強調的是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和共生共榮,徹底消解「美式全球化」主導的同質復刻和單向傳播,轉而踐行世界主義語境下的、追求體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新型媒介文化,這既是中國對外傳播工作對「新時代」全球新聞傳播的發展變局所作出的回應,也是按照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重新界定媒體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所肩負的歷史使命與責任擔當。
回望70年,「紅色中國」「開放中國」「全球中國」的更新迭代,串聯起新中國形象再建構的主線,既繪出了中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完成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奮鬥軌跡,也融入了幾代對外傳播工作者與時俱進、銳意創新的激情與智慧。根據蓋洛普公司2019年3月發布的對133個國家的民調結果,超過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認可中國是新的「全球領導者」,這個比例超過了美俄英等「守成大國」。這充分表明,在「一帶一路」倡議引領的「新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一個勇於擔當、奮發有為的「全球中國」形象將會得到更多有識之士的接納和信賴,中國對外傳播事業將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因緣際會中獲得新的發展動力,為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偉目標作出更大貢獻。
(史安斌,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海外網-中國論壇網特約評論員)
※對巴空襲炸死300人?印度終於改口了
※利益交換?對印度軍售談判期間 法國減免印企欠稅
TAG:海外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