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心經》:涅槃和究竟涅槃到底有什麼不同?

《心經》:涅槃和究竟涅槃到底有什麼不同?

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所不同。不同的原因,除了生長的環境、成長的經歷、學習的知識有所不同外,還與每個人遇到事情時的心態都有所不同。有的人,可能對讀書感興趣,有的人,對於自己所浸淫的每一個領域,都有莫大的喜好。這些,都與每個人的各種因素都是不可分割的。

由於人的際遇不同,興趣也有所區別,所以對於他看到、接收到的東西深淺度也有所不同。這些不同,不僅僅表現在外表的言行,也與內心的偏好有很大關係。比如說,有的人就喜歡看佛經,雖然不一定想要出家,但是平時就是愛好看一些佛教的經書。那麼,今天就與大家分享一下對於佛經中比較簡短的《心經》的看法。打開百度App,看更多圖片

《心經》全文比較短,不算經名,共有260個字,雖然用古文翻譯而成,但是其內容也比較淺顯易懂。很多人說《心經》是《般若部經》的核心內容,其實佛經是在釋迦牟尼滅度後,後人們根據他在世講的東西所結集而成的,每部佛經都有它的內涵,寫的事,記述的內容,都差異甚大,至於是不是某一部的核心,卻是很難甄別的。

根據《心經》內容在中國普遍流傳的程度來講,裡面比較精彩的句子有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這句話,如果用中國道家的理論來講,色就是代表的有,空代表的就是無。如果用這種理論來看,所有的一切物質,都是不存在的。但是反過來講,你覺得不存在的東西,其實也都存在。

如果沒有學過佛經,對佛教內容很陌生的人來說,這句話就有點摸不著頭腦。按照正常思維,這句話到底要表達有呢?還是無呢?

我們不妨看看在中國流傳得比較廣的另一句詩,也稱之為偈子。下面是一首禪宗六祖慧能的偈子。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首偈子是參照神秀的「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台。時時勤拂拭,不使惹塵埃」來作的。

站在道家有和無的概念來說,神秀的這首偈子就是有,無論是身,還是心,都存在一個實在的物體的概念。但是慧能的這首偈子,卻說的是什麼都沒有。從理論上講,這兩首偈子的境界沒有高低之分。因為有和無,本身就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不存在有,就不存在無;沒有了無,也就沒有了有的概念。

所以,這兩首偈子,從《心經》的角度來講,就可以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來完全概括。也就是說,它們跑不出空、色的概念範圍。

很多人學到這裡,就以為這就是《心經》的核心內容了。但是佛經的內容,多數是以心的角度來作為參照的。除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裡面還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話,我們一起來看看。

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這句話在一般的民眾中間流傳不廣,但是在佛教界流傳很廣。什麼原因呢?因為釋迦牟尼在開悟的時候,說過這麼一句話:「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乃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這句話說出了眾生不能究竟涅槃的原因,就是因為有妄想執著,用《心經》中的概念說,就是顛倒夢想。

那麼,遠離了顛倒,也就不存在妄想執著了,就可以達到究竟涅槃了。這裡的究竟涅槃,和一般的涅槃還是有區別的。究竟涅槃,就是達到徹底的了脫,不存在任何我執,眾生執,也就是沒有了情。一般的涅槃,還存在這些東西。比如我們知道的菩薩,涅槃後成就了菩薩,就是「覺有情」,用通俗一點的話說,就是菩薩還惦記著眾生,還要普度眾生。究竟涅槃,就不存在這些情況。

它們之間的區別,就在這裡。但是要達到究竟涅槃,是非常困難的,用佛教中的話來說,就是要修多少劫,要有堅韌不拔的意志,還需要有極高的悟性,最後才能成功。當然了,這種說法是站在有佛,並且能修佛的情況下講的。如果認為沒有佛,那麼,我們就只把《心經》當做一種哲學理論來探討吧。

歷史以來對《心經》的研究都很多,以上所說的,也只是對它的一點認識而已,如果大家有不同的看法,不妨在評論去留言,來共同探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水往雲來 的精彩文章:

讀《呂氏春秋·遇合》有感

TAG:水往雲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