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莊子:「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下半句才道出真知

莊子:「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下半句才道出真知

第24篇

讀書雜談之《莊子》

莊子:「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下半句才道出真知

莊子:有些東西,你抓得越緊,越容易失去,不如安時處順

「相濡以沫」這個成語,出自《莊子.大宗師》,「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

原來,莊子是用這個比喻,來形容入道。上半句是比喻,下半句才道出真知。當一個人,在精神上不追求兩極分化,善惡兩忘,即可合一而入道。

其一,魚相忘於江湖,人相忘於道術。

魚在水中游,自由自在,一旦魚離開水,上到陸地,就會很痛苦,莊子用「相濡以沫」來形容這種苟且殘喘。所以莊子說,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魚兒回到水中游,多麼自由自在。

魚離不開「水」,就像人離不開「道」。莊子用魚和水的關係,來說明人和道的關係。

《莊子》曰:「魚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養給;相造乎道者,無事而生定。故曰,魚相忘於江湖,人相忘於道術。」

當人遠離「道」時,就像魚離開水,只能靠「相濡以沫」來苟且殘喘,活得很辛苦;當人能做到「無事而生定」時,自然人不遠道,就像魚兒回到水中一樣。

無事而生定,並不是說沒有事情發生。

一個人在社會中,每天都會處理很多事情。「無事」是一種心態上的放鬆,當做事時,就潛心做事,當不做事時,就把事情放下,清空為零,這就叫「無事」。現在說的「不把工作帶回來」,「不把壞情緒帶回家」,就是類似的說法,人要學會「定靜」,就需要學會「放下」。

其二,安時而處順,不被物牽絆。

《莊子》曰:「得者時也,失者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此古之所謂懸解;不能自解者,物有結之。」

當來時,我就來;當去時,我就順應而去,這是安時而處順。那些做不到安時處順的人,就會因為來去,聚散,而生起悲歡離合之情緒。所以,能做到安時處順的人,悲喜不入心,這就是古人所說的解脫了一切的牽累。而那些不能自我解脫的人,那是有外物束縛著他。

有些東西,你抓得越緊,越容易失去;與其這麼用力,不如放鬆,順其自然反而能得到更好的結果。

其三,物我兩忘,順勢而為。

人的認知變了,言行也會跟著變化。

當一個人的境界,能達到「物我兩忘」,世俗中的恩恩怨怨,就極少能影響到自己的心境。他們也有悲歡離合,也有喜怒哀樂,但是會讓它自然發生,自然消逝。來的時候,高高興興地來;去的時候,也不留下牽絆。這就是順勢而為。

當一個人心生「我執」,煩惱就開始升起。該來的時候,拒絕;該走的時候,不放手;不順應生命的自然流動,人就會被「自我」困住。

每天解讀一篇經典,喜歡的朋友,可以點關注,和我一起堅持讀書、提升自己。本文由易瑾還原創,歡迎轉發,分享給更多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易說蓮花 的精彩文章:

《素書》:一個人求而不得,是因為一個「戒」字
《莊子》:「擊水三千里,直上九萬里」,一個人成大事的3個機緣

TAG:易說蓮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