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半斤八兩比喻不相上下,可是半斤是五兩,怎麼會和八兩差不多?

半斤八兩比喻不相上下,可是半斤是五兩,怎麼會和八兩差不多?

如果兩人的實力旗鼓相當,不相上下,人們往往會用「半斤八兩」來形容。眾所周知,斤和兩是重量單位,一斤等於十兩,半斤只有五兩,與八兩相比少了三兩,為什麼說兩者相當呢?原來這與我國的重量單位改革有關,新中國成立之前,半斤可以換成八兩,這一換算要從秦始皇時期說起。

秦國雖然滅了六國,但是離真正統一還相差很遠,春秋戰國數百年,諸侯國都有自己的文字和度量衡。比如各國的馬車大小都不同,因此車道也有寬有窄,因此行走時很不方便,秦始皇下令,車輛上兩個輪子的距離統一改為六尺,使車輪的距離相同,這樣全國各地的車輛往來就很方便,這便是「車同軌」。

意義更大的是統一文字,辦法很簡單,廢除異體字,推行簡化字,為此,秦國現在本地推行。秦國原本通用的是大篆,大篆筆畫繁重,秦始皇就讓李斯簡化為小篆,也叫秦篆。後來,程邈更簡化為秦隸,這種字體連普通百姓都認識,因此也叫「隸書」,這便是著名的「書同文」。

當然,這一切的真正執行者是李斯,他順利地制定了長度和容量的換算標準,唯獨重量方面還拿不定主意,不知道一斤換算多少兩才合適,於是向秦始皇請示。秦始皇想了許久也沒主意,但認為重量必須公平,於是提筆寫下「天下公平」四個字,算是給出了標準,但沒有確切的數目。

李斯拿著四個大字百思不得其解,為防止秦始皇怪罪,於是將四個字的筆畫相加,就變成了「衡」的單位,也就是一斤等於十六兩。當然,這個故事只是後人牽強附會而已,畢竟秦始皇時期的小篆與如今的漢字不同,筆畫自然也不同。實際上,度量衡的統一是個非常複雜的過程,最後確定以銖、兩、斤、鈞、石為單位,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三十斤為一鈞,四鈞為一石。

當時的秤叫十六金星秤,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祿壽三星組成十六兩的秤星,這是為了告誡做買賣的人要講誠信,如果短一兩則無福,少二兩則少祿,缺三兩則折壽。古代人比較迷信,一般情況下不敢缺斤少兩,因此一直受世人所追捧,就這樣,十六兩秤一直使用到解放前。

解放後,為了與國際接軌,再加上十六進位換算麻煩,1959年國務院發布《關於統一計量制度的命令》,「市制原定十六兩為一斤,應當一律改為十兩為一斤」。就這樣,一斤為十兩就這樣定下來,一直用到現在。

參考文獻:《律曆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趣味的歷史 的精彩文章:

楚滅魯、韓滅鄭、趙滅中山都無事,為何齊滅宋就遭到五國伐齊?
齊國比魯國強,山東簡稱是魯而不是齊,原因可歸納為三條

TAG:趣味的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