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閱讀活動越來越多,焦慮越來越重,看書的人越來越少

閱讀活動越來越多,焦慮越來越重,看書的人越來越少

鬧鐘響了。

隨著4月23日世界讀書日到來,一系列讀書活動叫醒了許多平時甚少讀書的人。

對於當代人來說,雖然刷手機是常態,但對讀書少,還是有人會「良心不安」。

在全靠自律的年歲里,為什麼讀書?

創作歌手陳綺貞總被劃歸為「文青女神」,想到她的時候就該是長發、布裙、木吉他,但在過往的採訪中,她曾說因為讀了著名導演李安的書,談到「如何藉由烹飪來思考創作」,深受啟發。

一本書,讓她決定用三個月學烹飪,來獲得靈感,促進創作。

一本書,能帶來的意外、奇妙和趣味還有很多。世界讀書日前夕,中國新聞周刊對話了不同領域的「創作者」,在寫下文字作品前,他們首先是建築設計師、經濟學家、演員、計算機科學家。由他們「跨界」分享閱讀,希望能夠治癒你的閱讀焦慮。

青山周平:閱讀是一個人的獨處

把手機強制性關機或放在比較遠的地方,創造一段沒有手機的時間,確保可以有好好閱讀的狀態。

去年3月霍金逝世,青山周平在微博上追憶:初中時,自己在足球比賽中受傷,住院近兩個月。母親給他送到醫院很多書。其中一本便有霍金的《時間簡史》。看完之後,他當時對時間、空間、宇宙的理解完全被顛覆了。

莫非這位建築設計圈「男神」的閱讀習慣,是受家庭影響或是日本社會環境影響?

「都不是」,青山周平回答得很乾脆,他說自己的閱讀習慣,是在大學接觸到建築學專業後形成的。

青山周平曾為時尚雜誌做過圖書推薦,從漢娜·阿倫特的《極權主義的起源》,到喬治·奧威爾的《一九八四》,再到建築業、設計業的專業圖書……數期下來,閱讀喜好難以概括。

「建築學是個視野特別廣泛的專業。」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對於與建築相關的藝術類、歷史類、哲學類圖書以及人類學、科學史方面的圖書,青山周平都比較喜歡閱讀。

為了進一步闡釋,他向中國新聞周刊介紹說,自己最近同時在看兩種不同題材,但本質主題相通的書:一本書介紹人類近親黑猩猩的社會,另一本則分析機器人與人的界限。兩本書都導向了同一主題——人的存在意義和核心價值是什麼。這樣的圖書能夠給他的工作帶來啟發。

如今在城市生活中,很多人在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就會變得很焦慮。青山周平認為,讀者在閱讀中可以享受一個人獨處的狀態,這是閱讀很重要的功能。「閱讀是很好地鍛煉面對自己的一種過程和體驗。」

就此,他還展開了對閱讀空間設計的探討。在城市閱讀空間設計中,就要考慮獨處的狀態,為讀者設計一個人閱讀的空間。

除了獨處,在青山周平的設計工作中,許多時候都會提到「共享」。這又讓他憶起有關共享閱讀的小事。

那是在20歲背包旅行一年時,當時沒有互聯網,大家在旅途中會看看實體書。在一些宿舍式的住所里,會有圖書漂流的小書架。架上圖書供大家在旅途中交換,交換前會在書的最後一頁寫上自己的名字。

因此,漂流的圖書背後就會有長長的名單。一本書從西到東,再從東到西,從一個遊客手裡到另一個遊客手裡,這是實體圖書年代特有的閱讀記憶。

陳志武:放下功利心,也會去看《新結婚時代》

不用多想、多說,找一本自己很顯然會感興趣的書,從現在開始、今天開始,慢慢開始閱讀、養成讀書習慣。

從耶魯大學金融學院終身教授,到香港大學馮氏基金講席教授與亞洲環球研究所所長,從線上音頻金融課到新書《陳志武金融投資課》,經濟學家陳志武的學生遍布國內國外,線上線下。

可談到閱讀,這位投資理財的導師,苦口婆心地規勸讀者閱讀時放下功利心。

「閱讀是為了豐富自己的思想世界、精神世界。對於許多人來說,談到學習和知識,都是和職業、工作、飯碗、致富連在一起,這是非常狹義的理解。」

陳志武說,「一個人來到世界上,不只是為飯碗去活著」。我們讀書學習,對世界多一些理解,多一些認知,是為了讓自己的生活更加豐富。最終是為了過一種非常有意思、有意義的人生。

陳志武並非出身書香門第,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但盡量給他騰出時間,讓他專心於讀書、學習。中學、大學時,讀《安娜·卡列尼娜》《茶花女》等長篇小說,是他養成閱讀習慣的萌芽。

改變他思想的閱讀「決定性瞬間」,是在讀了弗里德利希·奧古斯特·哈耶克的《通向奴役之路》、米爾頓·弗里德曼《自由選擇》等經濟學通識讀物後。通過這些讀物,陳志武看到了思考世界的不同方式和視角。尤其哈耶克對於「看不見的手」有了更多的解釋,幾乎影響了他的整個職業生涯。

因為職業關係,閱讀對於陳志武來說,是如今每天都發生的事情。除了閱讀新聞資訊外,更多的是閱讀分析當下和歷史時期相關話題的論文,他口中的論文並不是三四十頁的短篇,而是就一個主題,做深入、系統研究的論文。此外,他還會就自身關心的話題,查閱一些圖書的部分章節。這部分圖書,能夠幫助自己思考、寫作。

他會盡量用通俗的語言把自己的思考寫出來,普及金融知識,就像《陳志武金融投資課》,用他自己的話說,「高中生水平就可以讀得懂」。

業餘時間,陳志武也會閱讀一些小說作品,但更多的是現實題材作品。比如《新結婚時代》,這種與他研究興趣有關係的小說,能夠讓他換個視角來了解現代社會人們思想動態、生活方式變化。

江一燕:演員的自我涵養

看書時不僅站在讀者的角度,也可以站在作者的思考角度上,或許能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啟發。

「不少演員費盡周折地美化自己的樣子,我卻寧可你花更多的時間來涵養你的才情。」在江一燕第一部隨筆集《我是爬行者小江》的序言中,陳道明這樣寫道。

陳道明和江一燕曾合作我國第一部膠片電視劇《我們無處安放的青春》,在戲中飾演一對父女。戲外,陳道明「如師如父」,用長輩口吻囑託江一燕「再忙,也要有時間讀書和學習」。

江一燕沒有辜負這份囑託,她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讀書已成為她的生活常態。

在沒有工作時,宅在家裡一天,看看自己喜歡的書,喝喝茶,成為她放鬆的一種方式。去香港拍戲,住在海港城,有個書店面朝大海,她幾乎不拍攝時就坐在裡面看書。

「讀書是能夠讓我們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中靜下心來,減少焦慮的一種很好的方式。」江一燕相信,很多時候生活中的疑惑,可以在書里找到答案。

演員的書單里有什麼?像《喜劇之王》中周星馳飾演的尹天仇,隨身攜帶《演員的自我修養》嗎?

江一燕回答,鑽研表演領域的書都是學生時代看得比較多,她認為表演能力更多要來自實踐、閱歷,來自體驗和感受。在書店碰到一些電影方面的書籍,她也會買,但不一定只專註表演,前段時間她剛剛看了講編劇的圖書《先讓英雄救貓咪》。

事實上,專業表演領域之外,文學類、設計類、生活類感興趣的圖書,江一燕都會閱讀。她的閱讀影響了自己的寫作與人生。

近期出版的新書《在時光里流浪》里,她寫了自己在非洲參與野生動物救援的經歷:

「我讀過有關環境保護的《人類的明天》,書中對於近些年來氣候變化而導致的物種滅絕、人類宜居度大大降低等記錄,都是很令人感到震撼的。」

新作封底上標註著「作者個人稿酬將全部捐贈給山區兒童助學和野生動物保護事業」,相比上一本新增的「野生動物保護」,反映了她視野的拓展。

吳軍:熱愛文學和哲學的計算機科學家

要培養興趣,不願意讀紙質書,也可以從聽書、讀電子書開始,如果能夠做到,每天抽出半小時閱讀的話,會越來越好。

從成名作《浪潮之巔》,到《文明之光》系列,再到最新出版的《全球科技通史》,與計算機科學家吳軍博士談閱讀,一定不會擔心沒話聊。

4月22日晚上,中國新聞周刊與吳軍對話閱讀,邀請他分享的閱讀經驗。

抱怨太忙、沒時間,是許多人不讀書的理由。而日程滿滿的吳軍,把閱讀安排得井井有條:開車或在路上,可以聽從圖書館借閱的英文有聲書;出版社邀請作序寄來的或自己買來的中文書,他會每天專門拿出整塊時間閱讀。

吳軍的閱讀習慣養成是從興趣開始的。中學時,他就在放學後遛到大學圖書館裡讀小說,每天兩小時的閱讀,讓他讀了不少西方文學作品。漸漸地,他的閱讀範圍從小說作品延展到散文隨筆,又延伸至一些比較深入的哲學思想類圖書。

大學期間,吳軍和兩三個同學剛好都對哲學感興趣,大家自發組成學習小組,在自習時間裡共同討論尼采、叔本華等人的著作與思想,堅持了一個多學期。而在大學本科畢業後,他為了找清華大學圖書館裡一直借不到的書,還結識了北大圖書館的朋友。

1996年起,吳軍到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攻讀博士,閱讀版圖進一步擴大。他清楚地記得自己到美國的第一個學期比較忙,但在暑假做實習的小鎮有箇舊書店,一兩塊美元的圖書,每周末會買上三四本閱讀。當時,他也利用圖書館借閱、系統學習了歷史類、政治經濟學等領域的圖書,觀看了一些紀錄片。

說到影響自己的作家作品,吳軍如數家珍地進行了分享。從司馬遷到曹雪芹、魯迅,從啟蒙思想家、哲學家、劇作家到文學家,從厚厚的傳記到諾貝爾獎獲得者寫的短小論文,都被他提及。

說到影響人生的圖書,吳軍談到了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約翰·克利斯朵夫》,以及尼採的哲學書籍。那是在他大學時期,自己曾生病很長時間,在情緒比較低落時,羅曼·羅蘭筆下的人物、英雄觀,尼採的思想,幫助他走出困境。

吳軍曾專門寫了一篇《閱讀的意義》,告訴大家「每個人都可以選擇他的生活方式,但是閱讀本身就是一種生活方式」。吳軍曾很多次閱讀《富蘭克林自傳》這本書,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那些內容會在不經意間提醒他一些內心明白卻總是被淡忘的道理。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新聞周刊 的精彩文章:

手機大廠集體卡位摺疊屏,但它距離我們依舊遙遠
柔性顯示產業格局未定,中國崛起尚有機會

TAG:中國新聞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