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人都怎麼看孔子?黑格爾說他不是哲學家,只是個格言家
關於孔子學說的是是非非,自近代以來國人就爭論不休,卻也一直沒能爭出一個服眾的結果。所以,我們不妨看看外國人是怎麼看孔子的,通過他們的說法,我們或許能發現很多我們看不到的東西。
黑格爾對孔子的評價總體來說是低的,在他看來,孔子就是一個「格言家」,與其說他告訴了我們該如何看待世界,不如說他在勸誡我們該如何生活,在其著作《哲學講演錄》中,黑格爾說:孔子只是一個世間的智者,他的言論只是一種常識道德。這種常識道德在每個民族都有,甚至其他民族的道德常識還要比他的好一些,比如西方哲人西塞羅,這雖然也是道德教訓,卻還有政治義務論這樣的東西……孔子沒有思辨的哲學,只有一些老道、善良的道德教訓。
黑格爾不喜歡孔子,認為他不能被稱為偉大的哲學家,而是「格言家」,但他很喜歡老子,他覺得老子才是「與哲學密切相關的生活方式的創始人」。
但是在黑格爾之前的伏爾泰卻很喜歡孔子,他覺得孔子是「東方智者」,他那裡有最純潔的道德,世界上最幸福,最值得被尊進的時代就是遵從了孔子法則的時代,「在道德上,歐洲人應該成為中國人的徒弟」。
伏爾泰說孔子有「最純潔的道德」,指的大概是孔子的學說中並不像西方那樣,廣泛地需要神的介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短短八個字,沒有神和上帝的插手,卻把道理說的一清二楚,這讓伏爾泰膜拜。
萊布尼茨對孔子或者儒學的評價和伏爾泰有相似之處,他認為儒學是一門「自然神學」,而不是西方的「啟示神學」,它不依賴特殊的啟示和神學信仰,僅僅憑藉個人的理性和經驗就構建起了一個完整的教義,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古代中國已經接近了「理性化國家」。他們認為中國在觀察方面勝過西方,西方的強項在於理論思維,所以雙方應該相互交換禮物。
這句話無疑是正確的,東西方各有長處,取長補短才能是世界文明做出特別的貢獻。羅素認為,中國的文化基於孔子的學說,中國不可盲目採用西方的文化,只需「略加改易」就可以了,在兩千年前中國學術已燦然大備,若整理然後使之復興,最後中國或成為文化之中心。(《歷代尊孔記·孔教外論合刻》)
這些大佬的觀點大家認同嗎?
※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古人為何會有這種迷信的說法?
※古代的山東有多牛?顧維鈞稱它為中國的耶路撒冷,一點都不過分!
TAG:麻辣話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