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金剛經》淺解:第三品

《金剛經》淺解:第三品

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第三品講了些什麼。首先,我們來看第三品的原文。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這一品是第三品,第三品有個名稱,叫做「大乘上宗」。大乘歷來認為他們比小乘要修得高。通常他們可以通過對大乘佛經的理解而修到菩薩界或者是佛界上去。而《金剛經》就是能達到這一目的的其中一本重要的經書。在第三品里,就提到了達到菩薩境界會有一個什麼樣的心態,和對事物有了一個什麼樣的認識的一個狀態。

世尊對須菩提說,應該這樣對待自己的妄念。這裡的心,可以作「妄念」講。因為這些想法,不是真正的達到真正的空之後的想法,所以可以說是妄念,是虛而不實的,容易發生變化的。世尊將任何沒有達到空之後的想法稱之為「妄念」。只有去掉了這些妄念,才能真正看到自己和事物的本源,也就是空的本性。

所有三界內的眾生,無論是以什麼形式承載我們這個思想的「形體」,統統是假的。同時,承載這個思想的物質,是與這個思想的層次相對應的物質的層次。人的思想妄念在哪個境界,那麼他相應的思想妄念所承載的這個「形體」也就在哪個境界。比如我們人有這個有慾望有形體的身體,那麼我們的思想是與這個物質身體的層次是相匹配的。

無論他是有這個色身,還是沒有這個色身。或者是他的思想處在有想法和沒想法的狀態,我都要用涅槃的方法讓他們得度。如果用這樣的方法度脫了許多的有情眾生,其實這一切都是虛妄,都是假的。也就是說沒有一個有情得到真正的度脫,達到真正涅槃的境地。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如果菩薩還對三界的有情眾生產生了「他們都是眾生」的想法,那麼,這個菩薩就沒有達到可以度脫他人的境界的,也就是不能稱之為是「自利利他」的菩薩。

為什麼這麼說呢?菩薩不應該就是有度人的心嗎?其實那是對於菩薩的一種錯誤認識。因為達到了那個地步,她對世間的任何事物都是波瀾不起的。如果她對三界內的有情和那些有情們保持一樣的看法,她根本就達不到菩薩的境界。必須是看到了世間萬物心不動,看到了眾有情的任何事情都打動不了她的心,才能達到菩薩的地步。然後,她看問題也絕對不會像人這樣去認識。不然的話,她就和有情變得一樣了。

她不會看到人開心而動心,不會看到人受苦而動心,不會因為人的任何喜怒哀樂而動心。對於這一切,菩薩早已看出它們的前因後果。對於人們的因緣果報,都瞭然於心,更不會去打亂任何一個人的具體事務。也就是說,三界內的一切,在她來看和三界內的眾生去看,都已經完全不同。因為她「不在此山中」,不會被世間的任何假象所迷惑。

也就是說,如果菩薩還是存留著有情的想法,那就是假的菩薩。如果她有度人的心,也是假菩薩。有的人說,菩薩不就是大慈大悲的,想要度人的象徵嗎?度人的事情是有,但是菩薩絕對沒有那個心。菩薩一旦起任何念頭,起任何心,都是假的。因為那樣就會被「五蘊」乘虛而入,從而動搖了菩薩的根本。

所以,菩薩度人,根本就不是因為有了度人的心才去度人。這一點,與世間上人們對菩薩的認識是截然不同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水往雲來 的精彩文章:

《心經》:涅槃和究竟涅槃到底有什麼不同?

TAG:水往雲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