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氏家族奠基人宋耀如:曾憤怒女兒宋慶齡嫁孫中山
年輕的宋耀如充滿朝氣和希望。
宋氏家族是近代中國一個舉世矚目的家族,其影響力之巨大和深遠,在世界範圍內鮮有比肩者,而宋耀如是這個傳奇家族的奠基人和締造者。近年來,隨著相關歷史檔案資料的相繼解密和政治環境的改善,有關宋氏家族特別是對宋耀如的研究也日趨活躍。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年周年,也是宋耀如誕辰150周年。10月16日,由海南省宋耀如研究會、宋慶齡研究會主辦的「紀念宋耀如誕辰150周年座談會」在文昌舉行,本刊特約請部分與會的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撰文展示宋氏家族研究的最新成果,為我們解析「革命隱君子」宋耀如的傳奇人生及其開創的宋氏家族的文化根源和豐富內涵。
1912年4月17日,孫中山在《致李曉生函》中寫道:「宋君嘉樹者,二十年前曾與陸烈士皓東及弟初談革命者,二十年來始終不變,然不求知於世,而上海之革命得如此好結果,此公不無力。然彼從事於教會及實業,而隱則傳革命之道,是亦世之隱君子也。」宋耀如一生高風亮節。東西方文化的熏陶造就了他高尚的人格;在他身心凝結著中華民族最可寶貴的民族精神!他為革命事業殫精竭慮、傾家蕩產,不為名、不為利,被孫中山尊稱為「革命的隱君子」。
時代潮流與家世
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西方勢力大量進入中國,傳統中國的制度與程序開始瓦解、破碎。在外患和西方思潮的衝擊下,中國的社會結構和思想文化在整體上發生劇烈的變化。
當時代的巨輪呼嘯而來的時候,腐朽的滿清王朝岌岌可危。中國人民不堪重壓,整個社會像是處在即將爆發的火山口上一樣。太平天國起義失敗,天津教案爆發,康有為的維新變法,進呈《應詔統籌全局折》,光緒變法的失敗———直到1911年(宣統三年)辛亥革命成功,宣統退位,國家政權移交中華民國。清朝滅亡。宋耀如就成長在這樣的時代潮流中的海南島。
海南島處於浩淼的南海中。自古以來,海南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中轉站;海路之便為海南向外移民創造了客觀條件。也是海路之便,外商在通商之後把大批洋貨傾銷海南的同時,又將大量海南的土特產掠奪出口,破壞了海南薄弱的自然經濟基礎。由於自然條件的限制,海南島東北地區出現了人地失衡的現象;可耕的田地缺乏,一遇自然災害的襲擊,加上吏治腐敗,民不聊生!在這時候,英、荷、法的殖民主義者在東南亞地區正大搞開發,錫礦業和橡膠業急劇發展,需要大量廉價勞動力。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土瘠民貧的海南島東北部,一部分人向海外發展,遠至歐美、近在南洋,其中,尤以文昌人居多。他們通過同鄉宗親關係,互相提攜,人數逐年增加。這些出洋者幾乎都是青壯年勞動力,他們多從清瀾、鋪前乘三桅帆船於冬至前後啟程,趁北風之勢,隨著海流,飄蕩一個月左右,抵達南洋各地。
宋氏家族奠基人宋耀如,正是在這個西方思潮及西方經濟衝擊著古老的將要崩潰的清代末年成長。
宋耀如(1861-1918),1861年10月17日(清咸豐辛酉年十一年辛酉九月十四日卯時)出生於文昌縣昌灑鎮古路園村,原姓韓,名教凖。後改姓宋,取名宋耀如、宋嘉樹。
宋耀如在十二歲以前,一直在家鄉度過。他的父親韓鴻翼,因為家境貧寒,賣椰子、織棕繩,也燒過磚。宋耀如(當時叫韓教凖)在文昌農村的貧窮生涯中,度過了童年。十四歲時,由於家庭經濟困難,他不得不跟著哥哥漂洋過海去投靠在印度尼西亞爪哇島上的親戚,訂了為期三年的契約,開始了他的學徒生涯。這是宋耀如第一次走出國門;這次出國對宋耀如沒有多大影響;但遠涉重洋漂洋過海謀生的漂泊意識,已在年輕的宋耀如身上打下深深的烙印。
青少年時期的漂泊生活
1878年,宋耀如十七歲,父母決定將他過繼給堂舅父(嬸嬸的弟弟)領養。這位堂舅自己沒有子嗣,姓宋。他在美國馬塞諸塞州(舊譯麻省)波士頓市開一家出售國產的絲綢茶葉的鋪子,是最早在美國定居的中國人之一。
從爪哇到波士頓,海上的周折和顛簸,磨鍊了少年宋耀如的堅強意志;他來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國,邁開了人生旅途的第一步。
到了波士頓養父家,在絲茶店裡當學徒。他聰穎機靈、勤快溫和;很快掌握了經營商業的知識。養父十分滿意,經常給他鼓勵,並希望他以後能繼承家業,傳宗接代。在絲茶店當學徒的日子裡,又發生了他人生的一次巧遇。
波士頓是一個富有古老文化底蘊的城市,這裡的教育事業在美國首屈一指,擁有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享譽世界的知名學府。當年清政府派遣的首批青年到美國的公職留學生,有兩位經常到絲茶店來。一位名牛尚周,上海人;一位名溫秉忠,廣東人。當他們知道宋耀如是廣東海南人時,彼此十分高興,在異國見到同鄉而且是同齡人的喜悅,使他們無話不談,於是三人經常在絲茶店聚首,談天說地,共認「三生有緣」!他們告訴他學校里及每年夏天被送往夏令營的生活,勸說他不要滿足櫃檯後面的日子。他在新朋友的慫恿下,走到養父面前,要求能正常上學。但是遭養父明確的拒絕!
終於,宋耀如勇敢地離開這個家逃跑了。他跑到波士頓港口,並偷偷爬上美國海岸警衛隊緝私船艾伯特·加勒廷號(Albert Galtain)躲藏起來。這船正巧駛向南方,宋耀如既不知道也不在乎這船開往何處,僅僅想逃走,想讀書,想改變自己的命運。
宋耀如的冒險行為,竟成為他傳奇人生的開端。
在船上,宋耀如被抓住了,並且被帶到船長埃理克·加布里埃爾森的面前。船長是位善良、虔誠的人,他對這個男孩的行為感到好奇。宋耀如極其真誠地告訴他:他怎樣渴求上學而離開店鋪,乞求讓他幹活,並於此能找到一個實現個人志向的機會。船長被他的誠意所感動,應允招募他在船上工作。
1879年3月,在一場海上大風暴里,加勒廷號在大海里救援了至少5艘分散的船隻,宋耀如在二十四小時的救援行動中表現出機智和勇敢,他得到艦長的信任!
艾里克·加布里埃爾森被宋耀如的忠誠所感動,他決心幫助這個孩子。在科爾法克斯這個地方經過大約8個月以後,艦長親自給財政部長寫信解除他在艦上服役,並把宋耀如介紹給牧師佩奇·里考德。宋耀如跟他在舊的第五街衛理公會教堂會面,最終宋耀如決定留在里考德教堂里。1880年11月7日,里考德牧師主持了宋耀如受洗儀式。
洗禮後幾天,他暫時在一家印刷廠找到工作,他對印刷術產生了興趣,也為他後來創辦印刷廠打下思想基礎。
大學裡的神學修鍊
1881年,在宋耀如二十歲的時候,他終於如願以償,進入聖三一學院(現杜克大學)讀書。
里考德牧師把年輕的宋耀如帶去見了朱利安·卡爾將軍。卡爾將軍是聯邦軍的軍人,一個紡織企業家、富翁和慈善家,他決定滿足這個男孩夢寐以求的教育。將軍為宋耀如選擇了聖三一學院。在預備學校里他上了一年學。他學得很快,在W·T·甘納威教授家裡,並由院長布拉克斯頓·克雷文博士教他學習。在聖三一學院第一年的聖誕節前夕他被領入教堂,克雷文博士引用聖經里的話說:「你,走向世界;向天下一切生靈布講福音。」
在此期間,卡爾將軍資助他讀大學;他來到卡爾家中,就如同他的兒子一樣成為他家庭中的一員。宋耀如對自己在經濟上依附這位長輩感到不安,在學校的假期里,他堅持靠自己的勞動賺錢以維持生活,他挨家挨戶地賣書,並出售他在「考爾法克斯」號船上學會編織的繩索吊床。
在杜克大學的一年裡,宋耀如的學習和生活是十分愉快的;他樹立了當傳教士的理想,過著豐富多採的學習生活,結交了一批美國朋友,杜克大學對他的培養,他終生難忘。
1882年秋天,宋耀如轉入田納西州納什維爾市范德比爾特大學神學院專修神學。課業十分繁忙而且內容複雜。他和同學們交上了朋友。他性格善良,愛好爭論;一有爭論,便自然成為大學辯論會的核心。快要畢業的時候,他在給艾倫博士的一封信中寫道:「當我完成我的學業時,我希望我能把光明帶給中國人。我活著的目的是行善、敬人、讚美上帝;為別人做好事,將他們從無盡的懲罰中拯救出來。」
1885年春天,宋耀如畢業於范德比爾特大學。他獲得了畢業文憑,但未取得學位,這時候,宋耀如還想在美國學習醫學,藉助醫者的身份拯救人的靈魂。卡爾將軍已答應繼續資助他,但是他的請求被監理公會會督馬克蒂耶(Bishop McTyeire)粗暴地拒絕了。
在離開美國的時刻,他照了一張照片,這個體格健康、充滿朝氣和希望、血氣方剛、生龍活虎的年青人,正在憧憬著回國後的崢嶸歲月。
在美國的日子裡,他時刻懷念自己的故鄉,他寫信給父親,報告自己在異國他鄉的信息;對於家鄉的熱愛和留戀,根的意識牢牢地紮根於腦海之中。在神學院學習時,他立志要回祖國傳教,以救贖自己國家人民的靈魂。1886年春天,他終於回到自己的祖國。在宋耀如二十多年來乃至未來一生的生活里,漂泊意識與根的意識在他思想上交織在一起,這是在中國歷史進展的歷程中,在海南文昌故土,能出現舉世矚目的宋氏家族的重要因素。
※徐悲鴻與劉海粟:兩封信引出的世紀恩怨
※「飛將」林尹民:辛亥革命中殺清軍摧枯拉朽
TAG:上官婉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