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籍嘆

古籍嘆

近來數個介紹國寶的節目,讓人們再次熱議華夏文化流傳至今的燦爛瑰寶。然而我卻從來覺得,比起金石玉器、古玩字畫,最為珍貴的國寶卻是最最輕盈最為無形的——文字。無論是何尊上意味悠遠的「宅茲中國」還是石鼓上氣韻雄渾的籀字,無論是登堂入室的四書五經還是流傳市井的稗史小說,中華文化固然仰賴文物來印證千年輝煌,但若是沒有這些文字來講述,所有的東西都會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像斷代了的古埃及和古巴比倫,不少文物只能引發憑空猜測。

不少人讀唐詩時總是感嘆,唐詩流傳千年何其不易,今人得以一觀,三生有幸。其實,相比起唐詩,先秦諸子和詩書禮易能夠流傳兩千餘年,更是難上加難的事情。作為華夏子孫,能得以一窺孔老莊墨的隻言片語,又是何其幸甚至哉。

僅從年代上,已經可以猜測古籍流傳的不易了,若是再細細分析一下歷朝歷代的流傳,更能看到個中的曲折。先秦的眾多著作,在秦漢時期有不少毀於戰火和始皇帝的焚書坑儒,兩漢太學則開始有意識地整理,並誕生了一大批為古籍做注的學者。魏晉南北朝是中華大地漫長的動蕩歲月,烽火兵爨,毀掉了多少書籍難以勝數,何況還有梁武帝這樣焚燒藏書的罪人。到了唐代天下太平,學人們又開始了古籍的整理和勘校注釋工作。然而到此時為止,書籍的流傳還完全仰賴手抄,一旦抄本太少,整本書就有失傳的風險。秦漢到隋唐的一千年間,就不知有多少書籍遭遇了這樣的命運。如今我們可以看到一些漢唐的書籍目錄(《藝文志》之類),其中的好多書便空餘一個書名而不存於後世了。

宋人發明了印刷術,加上手工業發達,宋代的書籍得以大量出現,當時全國學子背誦的四書五經不但字數確定而且隻字不差,全仰仗印刷術的規範。當然,印刷術的印版終歸是人工刻制,不像現在的計算機真的可以做到一字不差,工人稍有疏忽就會出現訛誤,不同的書坊更是不能完全統一。所以,除了科舉死規定的四書五經之外,任何流傳至今的刻印古書都有眾多異本。拿我比較熟悉的《十一家注孫子》來說,藏於上海圖書館的宋本原書幾乎每一頁都有一兩處錯漏,而拿它和世上流傳的十餘種孫子兵法比較,那更幾乎是每一句每一行都有異文,若沒有勘校家的繁重工作,只會讓人無所適從。至於明清兩朝,印刷術雖然改進得愈加先進,但因為官方的毀禁(比如著名的《四庫全書》就是毀禁多於輯錄),也讓一大批書籍從此消失(存於宋人《太平御覽》里的書就損失了十之三四)。

十一家注孫子

如此一路走來,後人至今能夠背誦「有朋自遠方來」,仍可以說出「道可道,非常道」,還能了解墨家和兵家、法家和名家的思想交鋒,也是在不枉中國人自稱文明古國了。

然而失傳的古籍也並非全然就此沉寂。孔子說「禮失而求諸野」,一些邊遠地區的意外發現似乎能讓我們重新了解那些失傳了的古籍。當然這裡面著名的則是外流和迴流的兩個故事。

外流的古籍來自敦煌。在敦煌藏經洞發現的唐代抄本,除了常見的佛教經文之外,還有眾多儒家典籍、地方志、風俗志,甚至還有西域古代語言的抄本。當年的敦煌無疑是一個番漢雜居的大熔爐,漢人要教導自己的孩子學習儒家文化,番人要傳播佛經,便存在大量文書工作,這些文書手稿都被保存了下來,成了那個時代最好的見證。在儒家典籍中,就有在宋代便失傳的《切韻》抄本和四書五經的古本。然而敦煌經書被眾多文化強盜巧取豪奪,成了中國人心中永遠的痛,中學時就讀過余秋雨的那篇《道士塔》,至今重讀依舊感慨萬千。好在原件雖流失,影印的文字卻是全世界共享的,國人想要研究敦煌學,資料尚全。敦煌文書的價值就擺在那裡,已經產生了無數學術成果,卻也仍待後來人繼續鑽研。

敦煌切韻殘卷(藏於法國巴黎國民圖書館)

迴流的古籍來自日本。日本學習漢文化由來已久,唐宋時期更是屢屢派遣使者前來學習,順便帶回或者抄回不少漢文典籍。由於日本的特殊條件,不少唐宋抄本有幸保存至今。清末,遵義人黎庶昌出使日本,與隨從楊守敬一起收購了大量日藏漢文典籍。除了將收集到的原本帶回中國,他們還主持刊刻了一部分特別珍貴的典籍,一共是二十六種六十餘卷《古逸叢書》,其中就有失傳已久的何晏《論語集注》和小學著作《玉篇》《韻鏡》,大大豐富了國人的視野。國人有意識地收集海外逸本的工作便是濫觴自黎、楊二人。

黎氏古逸叢書

不過,也許我們還是要把視野重新拉回到神州大地。百萬里神州大地之下仍舊層層累積著上下五千年的寶藏,也許某一天一個古墓的發掘,就可以開啟一個傳奇故事。

1972年長沙馬王堆漢墓,除了讓人們見識了千年不腐的老夫人辛追,還出土了西漢手抄的帛書,《易經》《老子》《戰國策》的漢代版本重見天日。1993年湖南郭店戰國楚墓更是出土了老子竹簡,距老子成書不過一百年,幾乎可以讓人們附耳直接聆聽老子的教誨。

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了漢代的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竹簡,雖然只剩下斷簡殘篇,卻讓在初唐就失傳的孫臏兵書重現世間。

銀雀山漢墓孫臏兵法竹簡

至於雲夢睡虎地的秦國律法竹簡、故宮內府的《刊謬補缺切韻》等等,更有著各自的傳奇經歷。這幾年轟動世人的江西海昏侯墓也有竹簡出土,整理勘校的工作尚在進行,一俟塵埃落定,我們對於古籍的認識大概會再進一步。

「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寶存豈多」。韓愈在《石鼓歌》中感嘆石鼓的珍貴和流傳的艱辛,而後人循著韓愈的腳步,還能在故宮看到石鼓真跡的時候,胸中的感嘆只會有增無減。一組石鼓尚且如此,那些記載著華夏文明脈絡的文字和古籍的命運,則更讓人百感交集了。

我不過是一個學藝不精之人,枉為炎黃子孫,看到了古籍的故事,忽然想起寫這麼一篇文章,也許只是為了感慨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歷史內參 的精彩文章:

辛德勇:專業是歷史地理,為何收藏清代經部古籍?
季琳超:顧頡剛致胡適的一通佚信

TAG:中國歷史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