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異位性皮膚炎好癢怎解?3體質這樣調理,中醫專家外洗方舒緩

異位性皮膚炎好癢怎解?3體質這樣調理,中醫專家外洗方舒緩

根據資料顯示,台灣省每年因異位性皮膚炎而就診的20-49歲成人病患高達15萬人之多,數量驚人!尤其是,隨著現代人忙碌、高壓的生活型態,加上空污、霾害等外在環境污染加劇的影響,更容易使出現異位性皮膚炎問題、反覆發作的機率大增。

異位性皮膚炎纏身?這些先、後天因素是致病禍首

不過,異位性皮膚炎到底是怎麼發生的呢?西醫認為皮膚是人體全身最大的器官,具有重要的屏障、保護作用。可有異位性皮膚炎體質者,由於其先天受到基因遺傳影響,有免疫失調的問題。因此,肌膚對於外在環境的刺激本就較敏感,一旦稍有疏忽,就容易使肌膚髮癢、紅腫、脫屑,甚至出現組織滲液等異位性皮膚炎癥狀找上門。

除了以西醫觀點加以說明外,謝旭東中醫師也特別以中醫觀點加以解說,其提到其實早在多年前中醫處理異位性皮膚炎時,就認為造成異位性皮膚炎發生的主要原因,應和患者先天脾虛不足、腎氣代謝不佳,使身體對內外在濕氣、環境變化易起反應有關。

所以當後天受到外在環境中的風、濕、熱等邪氣干擾(現代所謂的氣溫變化、塵蟎、黴菌、PM2.5等空污、過敏源影響),身體便容易隨之產生反應,造成肌膚出現諸多不適。因此,想要改善、避免異位性皮膚炎問題反覆複發,在治療上勢必得從先、後天因素一同著手處理!

中醫談異位性皮膚炎分3類型 對症調理助改善

中醫在臨床上處理異位性皮膚炎,主要將其分為3大證型,並講究對症處理。而3大證型根據成因的不同,分別為與外在後天環境誘發有關,處於急性期的風熱型、濕熱型;以及和內在先天本質有關的脾虛型。且根據患者體質、證型的不同,在臨床表徵、治療調理方針上也有很大的差異:

★風熱型

臨床表徵:患者皮表往往會出現大面積紅色丘疹,且搔癢感更像風一樣在全身到處流竄,讓人忍不住搔抓。此外,更常會伴隨有口乾舌燥、大便干硬、小便偏黃等癥狀。

調理方向:風熱型多屬於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在急性期常見的癥狀,由於此類患者屬於外在風邪入侵,導致皮膚敏感、發癢。所以調理上會以消風散為主,來幫助民眾疏風、清熱、止癢。

★濕熱型

臨床表徵:皮膚常會出現水泡狀的突起物,甚至破裂出現滲液、產生膿皰、黃色痂皮,且四肢、關節彎曲處容易腫脹,排便偏黏稠。

調理方向:針對這類皮膚髮炎厲害,且體內濕熱較多的朋友,建議可以用龍膽瀉肝湯來調理,以幫助清利濕熱、降低發炎反應持續產生。

★脾虛型

臨床表徵:患者皮膚顏色多偏暗沉、灰白,有色素沉澱的情形,且皮膚角質層肥厚、觸感較粗糙、容易脫屑;搔癢感則較輕、以干癢為主。除了皮膚上的問題外,糞便往往也偏軟、較稀溏。

調理方向:以脾虛型體質表現的患者,其異位性皮膚炎癥狀多處於慢性期,所以反應出來的會是先天的脾虛狀態。此時中醫治療就以治本、鞏固脾氣為主,建議可用蔘苓白朮散,針對病友的脾胃氣虛問題加以調理。

異位性皮膚炎發作好癢?中醫推黃柏外洗方助止癢

其實臨床在處理異位性皮膚炎時,常發現不論怎麼苦口婆心和患者說明不要任意搔抓患處的重要性。但仍常會得到患者這樣的回饋:「醫師,雖然我知道一直抓不好,但真的癢的受不了啊!」

因此,除了說明中醫如何看待異位性皮膚炎,以及建議的調理方向外。另外也推薦有異位性皮膚炎困擾的朋友,不妨可試著自製藥材準備容易、製作簡單,且適合多種異位性皮膚炎體質使用的「中醫黃柏外洗方」,來適度擦拭、濕敷患處,也是不錯的止癢、舒緩方式。

★中醫黃柏外洗方

材料:黃柏1兩、清水適量。

作法:

1.將購買回來的黃柏簡單淘洗去除雜質、瀝干備用。

2.取一大鍋放入處理好的黃柏,加入適量清水淹過藥材。轉中小火開蓋煮開至水沸騰,即可熄火。

3.將湯汁中的藥材取出後,放涼備用。

用法:

1.接著就可以在每天晚上洗完澡後,用放涼的葯汁擦拭患處,再簡單沖洗。

2.或用乾淨的紗布巾(厚毛巾)沾濕後,濕敷於脖子、手肘、手腕、膝蓋、腳踝等部位,於5分鐘後拿起沾濕再敷一次,共六次約30分鐘,接著簡單沖洗皮表,避免葯汁沾染衣物即可。

作用: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抗菌,發揮止癢作用。

【中醫師小叮嚀】:

最後,專家提醒,想要改善、降低異位性皮膚炎癥狀,最重的還是要盡量避免肌膚接觸過敏原。盡量穿著寬鬆、材質通風的棉質衣物,以保持肌膚處於乾爽不潮濕、悶熱的環境,來減少汗水、溫度及摩擦帶來的刺激。並善用乳霜、凡士林鎖水、鎖油、做好保濕工作,同時配合專業中醫西給予的藥物治療,就是有效舒緩不適的好方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十誡之人 的精彩文章:

癌症:科學家發現129個促進腫瘤生長的「跳躍基因」
對抗空污危害 研究:靈芝萃取物可保護血管細胞對抗PM2.5

TAG:十誡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