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化萬方,從柴胡加芒硝湯看醫聖張仲景的方劑配伍之道
從古到今,越是簡單的事物越容易變化出更多的樣子,反過來說,越是能夠有諸多演化的,其本身越是簡單。「大樂必易,大禮必簡」,傳統醫學就是建立在這樣的文化背景環境之中的,所以即便是在方劑配伍之中,「大方」其基礎必然簡單。因為在此一道方劑的基礎之上,可以幻化出萬千方劑,「萬變不離其宗」,醫聖張仲景就是如此,在他所著的經典文獻之中,他所創立的許多方劑,其實都是在某一個的基礎之上,幻化演變而來的。可是當我們仔細去研磨和觀察這些方劑的時候,就能發現其用意之深。
柴胡加芒硝湯,張仲景在傷寒原文中提到的一個方劑。原方所配伍的藥物有柴胡、黃芩、人蔘、甘草、生薑、半夏、大棗和芒硝。不難看出,這其實是由小柴胡湯演化而來的,此方的作用是和解少陽,瀉熱潤燥。
柴胡加芒硝湯,在原方小柴胡湯的基礎之上,削減了藥物的用量,同時加入了一味小量的芒硝。在原文的應用之中,此方式主要治療傷寒少陽病兼陽明裡實證,被醫家誤用丸藥瀉下之後發生的變證。
病人的疾病癥狀有「胸脅滿而嘔,日哺所發潮熱,已而微利」,前兩個癥狀,胸滿是邪入少陽的表現,而日哺潮熱則是陽明裡實的癥狀。按理來說陽明裡熱,病人應該出現大便乾結或者不大便,而此處卻出現「微利」的癥狀,所以張仲景推測是因為有別的醫生用了瀉下的辦法誤治,雖然說腸道已經通暢,但是燥熱仍然留在體內。他給出的治療是「先宜服小柴胡湯以解外,後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
對於這樣的病證,張仲景先用小柴胡湯和解少陽,解除少陽之邪,然後再用柴胡加芒硝湯去兼達瀉熱潤燥。治療統共分為兩部,環環相扣。而在後者的方劑之中,他還注意到了減輕藥量,是因為病人的身體已經胃腸受損,正氣比較弱,所以僅用小量的芒硝瀉熱潤燥,同時還留下了人蔘和甘草以補益和中。觀醫聖張仲景對於治療的設計和方劑的配伍,我們不得不為其慨嘆!
【本文由「金蘭中醫學社」新媒體獨家出品,圖片來源於網路。作者荷西,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
※「如水漂木」的浮脈,它的方脈證治又是怎樣的呢?
※半表半里的少陽病,張仲景用一個「經腑同治」的方子就給解決了
TAG:金蘭中醫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