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形拓的前世今生!
傳拓,是以濕紙緊覆於金石器物之上,用墨打拓,使器物銘文、紋飾、圖形等特徵真實複製到紙上的技法。這項技術在我國有著久遠的歷史。
據《隋書-經籍志一》載:「其相承傳拓之本,猶在秘府」,可見「傳拓」一詞早已有之。
青銅簋拓軸
唐代的人對傳拓技法不僅已經熟練掌握,還能拓出白黑分明的拓本。在宋代的三百年間,傳拓從未間斷,對古代名碑大量再翻刻、拓制,幾乎每個時期都有一批新帖出現,而刻帖內容形式多樣,使刻石拓墨技術有了顯著提高。同時,金石學的興起,促進了收藏古物、記錄古物和研究古物之風的形成。除了拓印石刻文字之外,政府還採用傳拓術拓取青銅器的銘文。
青銅彝全形拓軸
傳拓的種類繁多,按拓法可分為擦拓和撲拓;按傳拓用墨種類可分為松煙子拓、油煙子拓、蠟拓;按拓片墨色可分為墨拓、朱拓、彩色拓;按拓技可分為淡墨拓、濃墨拓、烏金拓、蟬翼拓、鑲拓、隔麻拓、瓜皮拓、夾紗拓、打拓、掃拓、響拓、影拓。
而從拓片內容的表現形式上看,最主要的可分為平面拓和全形拓。
平面拓,出現時間最早,存世量最多,內容最廣泛。顧名思義,這類拓片所展現的被拓物是平面的,從拓片上看不出原物本身的凹凸浮雕和變化的造型,因此多用於石刻碑誌的拓印。
全形拓,也稱立體拓、器物拓、圖形拓,是一種主要以墨拓技法完成,在此過程中輔以線描、繪畫、傳拓、剪紙拓等技法,把器物原貌轉移到平面拓紙上的一種技藝。全形拓本之長處,在於能依原器之大小,使形狀花紋展現於紙上,加以題識,補以花卉,即成一軸最佳之美術品。
銅鼎全形拓軸
青銅器全形拓的工藝是清末出現的,這也是西洋照相術傳入中國之前的金石「影像照片」。這讓原本簡單、粗略的青銅器線描圖或局部拓片圖有了質的變化,並且逐步衍化為一門新穎的藝術形式。
商周提梁卣拓軸
全形拓的起源
據容庚《商周彝器通考》第十章「拓墨」介紹:彝器拓全形始於嘉興馬起鳳,《金石屑》(一:卅三)錄一漢洗,馬氏題云:「漢洗,舊拓本,戊午六月十八日,傅岩馬起鳳並記。」戊午為清嘉慶三年。清儀閣所藏古器物文(第一冊)有全形爵四及仲鳧父敦,均不甚工。張廷濟題識在清道光二年。徐康《前塵夢影錄》(下二一)謂:吳門椎拓金石,向不解作全形。道光初年嘉興馬傅岩能之。六舟得其傳授,曾在玉佛庵為阮文達公作百歲圖,先以六尺匹巨幅外廓草書一大壽字,再取金石百種椎拓,或一角,或上或下,皆以不見全體,著紙須時干時濕,易至五六次,始得蕆事。裝池既成,攜至邗江,文達公極賞之,酬以百金,更令人鐫一石印曰「金石僧」贈之。陽湖李錦鴻亦善是技,乃得之六舟者,曾為吳子苾、劉燕庭、吳荷屋、吳平齋諸老輩所賞識。
青銅觚全形拓軸
清未山東濰縣陳介祺,喜藏古物,鐘鼎彝器,十分豐富,也善於墨拓,對拓本要求甚精。他所拓的均為烏金拓本,所拓形器,結構合理,濃淡相宜。清光緒年間,西安有位蘇憶年,善拓形器,拓本多為綠色。民國初,西安李月溪雖也拓銅器器形,但不及蘇憶年準確。那時在北京拓銅器器形的還有蘇春塘、薛錫鈞、薛平、劉永貴、周康元等人。
真正鼎盛期是在民國以後。主要代表人物為周希丁。由於從西方傳入的透視、素描等方法逐漸普及,使得所拓器物圖像的立體感較前期大為增強,並出現了用墨色來表現光線明暗變化的新技法。
全形拓製作的發展
對青銅器器形進行傳拓,一般稱作「全形拓」,是一種以墨拓技法完成,把器物原貌轉移到平面拓紙上的一種特殊技藝。
就傳拓技法來說,初創時期由不太講究透視、陰陽的拓平面的方法,發展到後來加入西方透視、素描等方法;又經過表現光線明暗的變化、立體呈現所拓器物圖像的階段,至民國時到達頂峰。當時最有學問的人都在研究青銅器。由於照相技術在當時還未普及,人們想窺見到一件別人收藏的青銅器是一件非常難的事,青銅器全形拓則滿足了廣大愛好者的需求。
光緒年間,金石收藏家陳介祺採用「分紙拓」法,將器身、器耳、器腹、器足等部位的紋飾、器銘分拓,然後撕掉多餘白紙,按事先畫好的圖稿,把拓完的各部分拓片拼粘在一起。由於所繪圖稿準確,用墨濃淡適宜,使得全形拓技法有了突破性的發展。
與分紙拓法不同的是整紙拓,這種拓法原則上要求用一張紙完成整個器形的墨拓。近代民國時期周希丁等人將西方傳入的透視、素描等技法應用到了全形拓之中,墨色更是考究,濃淡相間,所拓器物圖像的立體感大為增強,將這門技術推到極至,貢獻尤大。
此時,全形拓技術可以說達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高度。
具體來說,整紙拓的拓紙不能做任何裁剪,上紙過程中需隨器形變化分段分次完成,十分費工。而且「每次上紙不可貪多,移動部位不宜過大,每移一次都要銜接好花紋線條,始終要在所繪出的線內進行,絕不可延伸到線外,否則會失真變形」。
全形拓與穎拓的區別
全形拓的拓法是在拓器物前,選擇最能代表該器物特徵的最佳角度,用鉛筆在準備好的棉連紙上畫出一個「⊥」形圖,以表示器物的垂直線和水平線,再在「⊥」形圖上標出器物的高度、寬度作為基礎,畫出被傳拓器物的原大線描圖,隨後把標有器物各部位位置的棉連紙分先後覆在被拓器物上,用蘸有白芨水的毛筆刷濕,上紙,用棕刷刷實,用撲子蘸墨,小心捶拓後揭下。器物的各個部位分段來拓,整器拓完,作者在全形拓上鈐蓋名章,一幅全形拓製作完成。
穎拓,也可稱為「畫拓」,它是畫與拓的結合。
「穎」字指毛筆的筆鋒,這種拓技法要求不露筆墨痕迹,逼真地把器物上的圖案紋飾和銘文所具有的藝術特徵完美清晰地呈現在紙上。穎拓也可表現出器物的立體效果,實為「用筆畫出來的全形拓」。穎拓技法產生較晚,這種技法發揮了仿、臨、摹的功效,作品介乎書與畫之間。郭沫若曾評價「氈拓貴其真,穎拓貴其假,假則何足貴,君不見繪畫,攝影術雖興,筆畫千金價」;又言「規摹草木蟲魚者,人謂之畫,規摹金石刻劃者能可不謂畫乎?茫父穎拓實古今來別開生面之奇畫也。傳拓本之神,寫拓本之照,有如水中之皓月,鏡底名花,玄妙空靈,令人油然而生清新之感!」
拓器物立體全形是各類傳拓技法中最難的一種,它不僅要求拓工具有豐富的平面傳拓經驗,而且還需具備諸如素描等一定的美術基礎,故歷來善拓者不多。然而隨著以攝影為基礎的石印、珂羅版等複製技術的廣泛應用,全形拓這種費時費工的純手工技藝急劇走向衰落,逐漸成為了稀罕而珍貴的藝術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