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道經典 修為智慧
最初接觸《大學》《論語》《易經》等經典著作時,我總會思考這樣的問題——什麼是「經典」?
當我手捧這些經典細心揣摩時,我慢慢地發現「經典」不愧是經久不衰的萬世之作,它是一切人類文明的精粹,蘊藏著古聖先賢高度的智慧,所以,我把「問道經典,修為智慧」定為自己人生追求的至高地。
一、從「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研學習之道
我喜歡《論語?學而篇》中的第一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句代代相傳的千古名句,講述了學習的過程、學習的結果和學習最終達到的最高境界,使我在《論語》智慧里慢慢感悟著學習之道。
第一 為何學?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這句話全面地闡釋了學習的重要性。《弟子規》「餘力學文」中「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告訴了我們 「學習」對於一個人的成長的重要性。
第二 學什麼?
《弟子規》中告訴了我們一個人學習、成長的次第是「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按照這樣的次第就應該先學習做人之道——百善孝為先。同時《禮記?師說》中指出教師的職責就是「傳道、授業、解惑」,那麼從另一個角度指出了學生學習的方向和內容,學生要「學道」,要「學業」,要「解惑」。
第三 怎樣學?
《弟子規》非常通俗地告訴了我們「學」與「習」的方法——「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
《論語?學而篇》中明確了學習的方法「學」是基礎,「習」是「實踐」,是提高,是驗證。「學」與「習」之間必須有「時」做持之以恆地堅持,才能通過「學」來「習」得真道。
第四 學得怎麼樣?
在現實中,看到很多這樣的現象,學習過程中不注意方法,只「學」皮毛,淺嘗輒止,懶得實踐,到頭來不能「習」得真道,得不到提高和深入,更做不到「時」,很多人學習的過程是斷斷續續的,學習的內容是碎片化的,倒是對結果的追求過高,期待值太大,結果事與願違時就怨天尤人了。以至於導致很多中學生學習上出現的種種心理上問題。
一個人要想得到真正的智慧,就必須經常性地「學」與「習」,持之以恆地做,才能得到真知。
在觀看我校的「雄鷹」足球隊比賽時,我深深地感受到,只有在平時的足球訓練中,教練不斷地訓練隊員們傳球、帶球、過人、防守、射門等技巧,隊員們才能在賽場上將這些技巧轉化成場上比賽的能力,通過不斷地實踐,不斷地實戰演練,各種足球技巧才能得到實際地提高。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理論只有不斷地實踐才能悟到真正的「道」,最後才能達到身心愉悅,這是心靈上的幸福,是任何物質不能比擬的精神享受,也是智慧的提升。正所謂「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二、從「味濃香永。醉鄉路,成佳境。」悟生活之道
北宋詩人黃庭堅《茶詞》云:「味濃香永。醉鄉路,成佳境。」隨茶而醒,大徹大悟,那種難以言傳的歡樂,從來都是品茶人的心有靈犀。
對中國人來說,「茶」是一個溫暖的字,帶著溫度。茶是中國人開始新的一天生活的必需品。柴米油鹽醬醋茶,代表著人間煙火,茶排最後,入詩卻最多。
其實,無論是樸素的境界也好,還是賦予了哲理或玄妙也好,茶在人們生活中,有著不可取代的位置,所以就有了「萬丈紅塵三杯酒,千秋大業一壺茶。」這樣的千古佳話。
在一年的所有日子裡,我們做教師的,每天都在陪伴孩子們成長,為了祖國未來的成長,老師們辛勤耕耘,奉獻青春,青絲變白髮,青松迎傲雪,長期繁忙的教育教學工作,長期的日復一日地辛勞,使老師們容易造成自己身體的有各種不適,久而久之容易造成身心不和諧,煩躁、易怒在家裡是經常上演的。
於是,為了讓老師們從茶道中感悟生活之道,在教師節這天組織教師茶會,我請老師們圍坐在一起,聆聽老師講解茶藝知識,品嘗茶湯的滋味,感受茶文化的滋養,凈化血液,洗滌心靈!
品茶不僅能給老師們帶來無限的情趣,而且常能滿足自己需要的超脫感與心理精神上的愉悅,借茶言志、發抒情懷,所以工作之餘,大家靜心品茶,達到「人茶」和樂共生的佳境!不管是家庭還是工作,何以和諧,唯有清茶!
三、從「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品處世之道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詩經》中所描寫的就是這種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與美好!
我曾看到這樣的一個畫面。 媽媽領著一位小女孩走馬路中的斑馬線,穿過了馬路,司機師傅停車讓路給她們母女。小女孩和媽媽快速通過之後,孩子立刻轉身朝著司機師傅深深地鞠了一躬。
說實話,看到這個場景後,我對小女孩心生敬意。看樣子,小女孩大約十來歲,她面對陌生人給予的關愛,不是匆匆而過,不是麻木不仁,而是表達出了她對得到幫助的感恩與感激。
雖然司機與小女孩彼此陌生,但是善良和感恩讓人與人貼得更近,「鞠躬」一個小小的舉動,不僅表達了自己的感謝之情,也溫暖著被感謝的人和周圍的人,這是我們成年人包括家長和老師對孩子的言傳身教,這才是真正的教育——感恩的教育。
有人說,表示感謝說聲「謝謝」就可以了,我想,「謝謝」是有聲的語言,有時可能不會引起人們那麼多感動和溫暖。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不見得用多少有聲的語言,一個小小的舉動,會使人內心受到觸動,這就是人與人之間溫暖的交往吧!
四、從「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感教育之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講的就是學習者對待學習的態度和狀態:從知道——喜歡——樂此不疲。如果學習者要在某一個領域裡創造出成績,必須經歷這樣的過程,最後發到「不亦樂乎」的精神享受。
近日,看到了我校楊春香老師所教的四三班的同學們的英語字母表演歌,孩子們都用自己的肢體表達出字母的形狀,又發出字母的本音和單詞的發音。
我看著每一個孩子的表演,感受到春香老師把英語變成了「好玩兒」的東西,讓孩子們沒有感覺到「我是在完成作業」,而是在遊戲,在表演。
不管是平時擅長表演的女孩子,還是平時不愛表演的男孩子們,他們都在用心地做著「ABCD」的動作,感受到了學習英語的樂趣!這不是普通的教書匠所能達到的,而是用心做教育的教育專家在用心和用情做教育!相信在楊春香老師的帶領下,這幫孩子會從「知者」到「好者」再到「樂者」,走進豐富的精神世界的愉悅當中來,把學習當做樂趣來做,這就是真教育!
《行者》這本書中,我非常喜歡六小齡童的座右銘——「每個人都是西天取經路上的行者,歷經自己人生的九九八十一難。」「每個人的一生都是苦練七十二變,笑對八十一難。」
問道經典,修為智慧,我們都是行者,我們一直在路上!(唐山市路北區西缸窯第二小學 朱馥慧)
※北京2019年擬新增3萬個學前教育學位
※第十四屆「春暉杯」中國留學人員創新創業大賽啟動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